第319章 歷史沒有重演
軍議再次不歡而散,誰都認為自己有理,誰都覺得自己高明,是為後金打算。
努爾哈赤還是沒有做出決定,廣寧挫敗還可以歸結為準備不足、不善攻堅,寧遠慘敗卻真正動搖了他的信心。
沒辦法,後金的家底太薄,這一年來大的敗仗有廣寧、旅順和寧遠,小的損失也有數場,很難再承受得起物資和人員的消耗了。
當然,打還是要打的,代善的話更激起了老奴的雄心壯志。
薩爾滸之戰,他最為得意的一場扭轉遼東戰局的戰略決戰。以少勝多,連續作戰,多麽令人血脈賁張。明軍雖大軍壓境,卻土崩瓦解,從此陷入全面被動。
而依現在的形勢,佔的地盤廣大,卻顯出兵力不足,給明軍襲擾以可趁之機。主動出擊,更是要遠離遼沈,更顯守衛空虛。
按照代善所說,誘敵深入,後金則可發揮內線優勢,集中兵力個個擊破。縱然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只要明軍動起來,後金就有野戰殲敵的機會。
皇太極的計劃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趁明軍立足未穩,沒有堅城可恃時展開攻襲,或許能夠取勝。
但遼南的挫敗卻令老奴有些喪氣,沒有堅城又如何,壕溝密布的防禦工事,照樣要損兵折將,照樣不是輕易能夠攻破的。
況且,明軍的意圖是比較明顯的。以大凌河城為屏障,錦州為後盾,形成穩固根據後,再東窺廣寧。
要想襲攻大凌河城,隻從正面出擊是不夠的。這一點,老奴知道的很清楚。
要切斷錦州與大凌河的聯系,就必須兵分兩路,一路經義州南下,屯於兩城之間;另一路經黑山、廣寧正面攻打大凌河城。
也就是說,這不象皇太極所說的“窺機襲攻,無機撤退”那麽簡單。要動用的人馬至少也在四五萬上下,物資消耗相當巨大。
況且,明廷正在調動九邊精銳,什麽時候出關作戰也不確定。一旦增援而來,隔斷錦州、大凌河城的那一路人馬,將遭到前後夾擊,甚至會被包圍攻擊。
綜合這些考慮,老奴決定暫時觀望,視明軍的進一步動態再做決定。當然,暫時觀望不是啥也不乾,厲兵秣馬是必須的,迎戰準備必須做好。
唉!屋外的皇太極回首看了一眼,無奈地歎了口氣。
雖然覺得自己的計劃比代善的高明,但皇太極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是,他覺得這般被動等待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想重演薩爾滸之戰的輝煌,想個個擊破,想野戰獲勝,都是假想而已,要做到談何容易?
明軍正在收緊絞索,從遼西、遼南、東江,甚至於朝鮮和蒙古諸部也會窺機而動。不打一場勝仗,外部環境將更加惡劣。
人馬的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這麽示弱龜縮,恐怕只能令騎牆的勢力更加藐視後金,更想投靠大明。
范文程走了過來,腳步放得很輕,好象怕打擾了貝勒爺的思考。
皇太極抬起頭,望著范文程,苦笑了一下,開口問道:“范先生研究震天雷,可有收獲?”
范文程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說道:“卑職愚鈍,雖造出了震天雷,但威力差強人意,比明軍的差了很多。”
停頓了一下,范文程也苦笑起來,繼續說道:“且火藥若是長途運輸,還有問題,不知是何故?”
火藥如果是粉末狀的話,不僅威力不如顆粒,還因為各成分比重不一,在顛簸運輸中會產生分層現象。輕則威力大降,重則會完全失效。
而且,火藥配方要在百年後,隨著化學方程式的出現,才得到了最精確的配比。
目前,西方的火藥配比已經非常接近最精確的比例,明朝則是在學習如何製造鳥銃的時候,對葡萄牙人的火藥也進行了仿製,得到了很大的收獲。
到了朱由校的改進之後,現在明軍的火藥配方已是最為科學、精確,並已超過了西方。
范文程所依照的古書,乃是《武經總要》中所記錄的三個火藥配方。其中宋代的硫、硝比例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硝佔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
但也只是相近而已,既沒有顆粒化,更沒有進行原料提純,與明軍的火藥比,威力自然相差不小。
要知道明朝對火藥的配方是相當保密的,朝鮮軍隊裝備的鳥銃不少,還有部分從倭國購置的火銃,但在火藥上卻一直依賴明朝。
而同樣叫火藥,根據配方不同,還有火槍的發射藥,轟天雷的爆炸藥,以及噴射、燃燒火藥等等。
就憑范文程,連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都不懂,只根據幾本古書的描述來找出最佳配比,甚至要超過明軍,真是自不量力。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范文程算是個人才,也讀了不少書。但也只是沿襲封建社會的思想,更談不上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想從書中找到答案,想得未免太簡單了。
皇太極倒沒責怪,沉吟了一下,說道:“范先生也不必著急,書中記載未必全對,多找些匠人詢問,或許會有收獲。”
停頓了一下,他又補充道:“即便威力不如,可也具有殺傷力,倒也不必過於苛求。”
范文程心中稍感安慰,但卻知道有此差距,以火器與明軍對陣必然是有敗無勝。
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想擴大火器裝備,與明軍抗衡的期望已是不太可能。
當然,抗衡對陣不行,也不意味著火器毫無用處。如果能圍困明軍所守的城池,火炮的轟擊,應該還是破城的關鍵。
而且,裝備火器的只能是漢兵,這對女真人來說,也是增加自身實力的一個途徑。
就象負責推著楯車去填壕的“炮灰”,多一些總是好的。火器不如明軍,但對戰起來,死的又不是女真人。
皇太極做了個手勢,示意范文程跟著,他邁步向外走去。
見皇太極興致不高,范文程知道定是計劃不被采用,也不敢多說,微躬著身隨在其身後。
…………………分隔線……………………
有備無患,謹慎小心,一直是朱由校所稟持的對敵作戰的特點。
遼鎮向東推進至錦州、大凌河,也是布置得周到細致。火炮不到位,朱由校都不會同意開始行動。
這倒並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朱由校根據歷史上的大凌河之戰作出的判斷。
當時皇太極為阻止明軍建成錦州和大凌河兩城,急速出兵,終於趕在大凌河城築好前圍困了城池。
但歷史並沒有重演,皇太極倒是想迅速出擊,破壞明軍的推進計劃。
可現在老奴還沒翹辮子,代善和阿敏不服他,他在後金的威望和地位也沒那麽高。
上萬明軍六天修好了大凌河城的環形防禦工事,建奴沒有動靜;七天時間又把錦州變成了堅固堡壘,建奴依然沒有行動。
順利得出人意料,熊廷弼親自視察完兩城的防禦後,又命滿桂率所部繼續在義州屯駐,給錦州、大凌河提供預警。
其時,在遼東大地終於明顯地感覺到了春天的氣息。
沁人心脾的青草野花的芬芳,夾雜著潮濕的泥土的味道,令人也油然生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機。
立於筆架山上,熊廷弼舉著望遠鏡四下瞭望。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北面則是寬廣的陸地。
幾位明軍將領也同樣的動作,望遠鏡的倍數都一樣,只不過做工不同,以顯出官階和身分的不同。
老熊手裡的望遠鏡是禦賜,上面貼了金。皇帝花錢也得省著點,可不敢全用金子打造。
如同廣寧有右屯衛這個集糧之地一樣,錦州和大凌河城則將把筆架山作為屯糧之所。
自古以來,戰爭的雙方都把糧草當作重中之重。截糧、燒糧、搶糧、護糧等戰術層出不窮,最著名的應該算是官渡之戰的火燒烏巢。
熊廷弼作為老軍伍,豈能不明白此理?筆架山對錦州、大凌河,就如同覺華島對寧遠,重要性不用多說。
而筆架山的防禦也是相當堅固,守軍更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可能比大凌河城與錦州更難攻取。
負責守衛此處的乃是參將朱梅,為人樸實忠厚,辦事精明幹練,頗為熊廷弼所喜。
除了主將朱梅,新科武狀元戚世光也被調到遼鎮,駐守在此山,在朱梅帳下聽令。
至於武進士中那個姓吳的,朱由校暗中授意武學,分配到了西南戰場,跟叛軍作戰去了。
這樣一個調動,估計連吳襄的老婆都跟歷史上不一樣,後代不管是男是女,也不會讓皇帝心中別扭了。
另一位武進士出身的張鼎維,已經是一名合格的炮兵軍官,正指揮著布放火炮。
從山上往下打,火炮的射程能增加近三分之一。尤其是大明重迫,能將炮彈投射到千五百米。
海面上停泊著幾艘巨艦,小船來往穿棱,運輸著彈藥物資。雖忙碌,卻也井然有序。
好半晌,熊廷弼才放下望遠鏡,伸手召過朱梅等將,說道:“雖有地利優勢,守禦亦不可輕忽大意。礙於此山的大小,只能駐扎兩千軍兵。但此地的重要,不必本經略多說吧?”
朱梅作為主將,躬身答道:“大人請放心。末將率兩千軍兵守此屯糧之所,便有十倍東虜來攻,也定叫其铩羽而歸。”
熊廷弼點了點頭,其實並不認為此地會遭建奴攻擊。但作為主帥,提醒和警誡卻是必不可少。
“我軍的防禦工事已是完備,東虜卻遲遲未動,想必是畏於攻堅,或是還在籌集物資準備發動。”熊廷弼並沒有掉以輕心,盡管十余天已過。
在古代興師作戰,調動人馬、籌集物資是頗耗時間的。看不到東虜的行動,卻未必是不敢來攻,還可能是正在準備。
“東虜或許以為我軍在重修城池,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不急著出兵作戰的。”戚世光躬身答道:“只不過,他們肯定失算了。”
“很有道理。”熊廷弼頜首表示讚許,又對張鼎維問道:“火炮現下不是很多,但兵器火藥局正在加緊製造,再運來的話,就直接留下吧!”
張鼎維拱手答道:“山勢有利,但直射火炮用處不大,難以打出跳彈攻擊,就全部運往錦州或大凌河,加強那裡的防禦吧!”
因為在山上的關系,就算是實心彈,飛出去後也變成了砸擊,彈跳不起來。而東虜要攻山的話,也不能推著楯車爬山,也就不用火炮來摧舁。
熊廷弼也聽明白了,雖然還是希望山上再多些火炮,卻也沒馬上打擊張鼎維的滿滿自信,只是微笑著點了點頭。
有些事情他不能告訴下面的將領,此次東進既是軍事行動,也是政治行動,為皇帝增加改革的底氣,繼續深入推動的助力。
因為重佔錦州和大凌河,可是光複失地。盡管等於接收,既沒有戰鬥,也沒有斬獲。但被妙筆生花地一寫,就會是振奮民心士氣的大好消息。
報紙上已經登載了今年在遼東要投入的資金和物資,相當地巨大。
這也是皇帝所要達到的一個目的,既向民眾表明朝廷財政的緊張,為打擊官商、提高商稅等措施,尋找合理的借口。
同時,東進光複失地,則是向民眾表明這些錢財沒白花,形勢繼續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而軍事上的不斷勝利,也確實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熊廷弼心裡更清楚,如果不是皇帝全力支持,如果不是形勢向好,彈劾他的題本早就堆成小山,他可能也早被排擠出遼東了。
去年在朝堂上進行了清洗,皇帝無所不用,終於壓製住了言官亂噴的嘴巴。
但壓製不是杜絕,很多文官不過是暫避皇帝的鋒芒,卻不是轉變思想、改弦更張。
萬歲也知道這些,表面上不動聲色,對文官的甄別清洗也一直沒停。打擊官商,懲治貪瀆,考成官員,正是不斷清除文官的一個個手段。
恐怕萬歲還不會滿足於此,很多文官可能也沒意識到皇帝的決心。萬歲不僅要消除異己,重拾威權,還要改變這個時代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