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龍遊大唐之貞元記事》第75章
  第75章

  州軍之事即定,家中又是琴瑟和諧,參軍崔大人這日子過的好不快活,每日晨起至母親房中問候過後,便騎著馬帶著滌詩悠悠馳向城西軍營。

  到得軍營,不顧滌詩求肯的目光,將他丟給晨起練功結束的靜風師兄後,崔破走上高高的校閱台,舒服的坐在那把自製的山藤椅上,捧著一盞香茗,饒有興趣的看著近三千條龍靜虎猛的壯漢,在冷面高崇文的帶領下,頂著炎炎烈日一遍遍的練著“一字長蛇、二龍出水、三山天地……”等諸般陣法,此時的他也就更能感覺到清涼的幸福感覺。

  操練時辰過半,崔參軍大人才會施施然起身,臉上調整出最為和煦的笑容,下得台來,將夥房送來為操練軍士清熱解火的避暑茶,一碗碗親自送到當日操練最為出色的五十名士兵手上,其間,自然少不得打打趣,拍拍肩,將一個個自打小也沒見過幾個“官”的山農青年們感動的滿臉通紅,隻恨不得立時便為眼前的大人拚力效死,衝鋒陷陣。

  偶爾,午時,崔大人也會留在營盤,與士兵一道盤膝於地,自夥房送來的飯食中,神態自若的掄起馬杓為自己添上一碗,大口咽下,難免又引來一片嘖嘖的喧嘩,眾軍士愈發覺得眼前的這位參軍大人實在是傳說中大大的好官。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兩月時光,這一日,崔破早間起來,梳洗罷,正欲動身,卻聽身側正為他整理衣衫的菁若說道:“崔郎,今日是三令節之一的重九***節,正合登高之期,現下我們雖合家聚首,也應趁這秋高氣爽的好日子,一起出遊才是,一則不為辜負秋景,二則也讓母親大人好好發散發散”

  崔破聞言,一拍腦門道:“哎呀!阿若不說,我竟是忘了這大好佳期,夫人說得是,你現下就去稟明母親,我自往營中一趟,給軍士們也放放假,順便也請上師兄與我們同去才好”說完,心情大好的他更是躬身為禮,打拱作揖調笑道:“謝過娘子”自然換回菁若失笑連連。

  來到府門,見滌詩正一如往日般苦臉等候,崔破見狀微微一笑後,又整肅了臉說道:“滌詩,昨日聽師兄說,近來你學藝進境頗速,為師也很是高興,今日就放你放假一日,稍後大家一起登高去”說完,還心血來潮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後,方才上馬而去。

  崔破自收留滌詩以來,以其性情過於油滑、跳脫,是以從不稍假辭色,多以呵斥、教誨為主,以為收斂心性。故而這數月來,滌詩從不曾有過如此經歷,這番受寵若驚,一時竟是呆住了。

  來到營房,軍士也是出操未久,崔破走近高崇文,與之商議之後,登上校閱台,高聲下達了全營放假兩日的軍令,頓時換來陣陣歡呼,先是三兩參差,最終匯集成如雷般對參軍大人的高聲讚頌。

  ……  ……  ……

  九月重陽節,開門有***
  兩輛高車,三乘快馬,崔破一家並石榴、枇杷等出東門往城東虞山而行。

  一路上,人頭湧湧,晉州城內及城郊無數百姓家扶老攜幼、合家出遊,共登虞山。更令崔破詫異的是,這許多行人中,上至七旬老翁,下至三歲孩童,無論男女,或在額間發際、或在衣領衫角,盡皆遍插一青青葉條,愕然之間,向身後滌詩投去一道探詢的目光。

  看到這道目光,滌詩初始尚不解其意,待得明白此舉乃是示意發際葉條時,簡直要為之絕倒,任他想破腦袋也不明白,自家才名傳天下的公子,居然連此物也是不識。

  正欲直言而答,驀然想起昨日隨帳房先生新學的一首詩正合此時之用,不顧公子催促的目光,滌詩在馬上坐正了,裝腔作勢的摸了摸自己的下頜,用稚嫩的聲音吟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吟完,猶自咂嘴摸舌,隻將那帳房老先生的神態學的十足。

  一聽到這首王摩詰的這首重陽遙寄兄弟詩,崔破頓時暗罵自己愚笨,如此佳節,眼前此物定然是茱萸無疑了,只是他此前身處定州,雖早聞其名,卻無緣識見,今日方才得見真容。

  “要說這此物,可真是個好東西,茱萸辛熱,能散能溫,常以散寒溫中,入藥製酒都是極好的”卻是為老夫人駕車的老郭頭聞言插話道。

  “噢!”這茱萸還可以製酒,聞著此物散發出的嗆鼻異味,崔破驚異問道

  “黍香酒初熟…咳咳…淺酌茱萸杯”又是滌詩聞聽公子此言後,繼續買弄吟道,只是這首詩遠不如前一首那麽上口,一時間竟是記不完全,也只能吟出所記兩句充數,所幸其詞尚能達意。

  說笑之間,車駕已經來至虞山腳下,見前方有一個小小的茶舍,雖然簡陋,倒也古樸、雅致,遂催馬而去。

  扶下母親,崔破一行眾人入店坐下,點了兩瓶茱萸酒,小座休憩,以備稍後登山。

  小二哥送來茱萸酒後,見崔破等人身上空空,乃賠笑說道:“諸位老爺、夫人,這深秋重陽佳節,怎麽能不插一支茱萸以辟惡氣而禦冬寒,小店就有,只須一文錢一支,老爺、夫人們要不要來上幾支,也好應應節氣”

  “這麽老長的一支,插在身上,可也難看死了”卻是嘴快的石榴率先說話道

  那小二哥嘿嘿一笑,卻不答話,徑直回身,片刻後,手捧一把剪成各式簪子模樣的茱萸上前,示意眾人挑選。

  崔破入鄉隨俗,也即挑了幾支,幫母親及菁若、弱衣簪上,另囑其余人自選簪上後,也自取了一支別在胸前衣襟上,過起了平生第一個中規中矩的重陽節。

  飲過微帶異味的茱萸酒,再品了兩盞色作金黃的***茶,崔破攙扶著母親領先,余人跟隨其後,匯入湧湧人潮,開始登高虞山。

  此山並不甚高,勝在小巧俊秀,頗有可觀之處,眾人一路行來,隨意遊覽,倒也別有一番樂趣,猶為眾人所愛重者,乃是深秋時節,雖百花凋零,幸有***迎霜開放,分外逗人喜愛。唐人愛重***遠邁前代,是故,如此山野無主之花,雖山間村夫,也是遠觀賞玩,並不驅前攀折,只看得崔破心下折服,暗歎民風淳樸。

  上得半山,卻是分出兩條岔路,借問之後方知,二路一條通向前方觀景台,一條通向號稱晉州第一佛地的元法寺。

  崔破聞聽“晉州第一佛地”五字,心下一動,欲直上前往,卻因其母信道,自然不肯入佛寺,而她一不去,菁若、弱衣還需陪伴婆婆身邊侍侯,自然是也不能去,二師兄靜風更不消說,便是道觀,他也覺得住著憋屈,遑論佛寺,最終也只有萬事好奇的滌詩陪了公子前往,其余眾人皆向觀景台而去。

  帶著滌詩,,隨無數滿臉虔誠之色的信眾一起,崔破二人入了元法寺。

  適才見到元法寺那滔金包裹的匾額及山門時,崔破心下已是震驚於此寺的豪富,此時入了寺門,見到眼前人頭攢動,香煙繚繞以至遮天蔽日的情景,心下更是升騰起絲絲憤懣之情。重陽之時,正是秋收未久,崔破眼見許多衣衫襤褸的鄉人將平日苦攢一年的血汗錢慷慨捐獻於佛前,而那肥頭大耳的擋頭大和尚猶自面帶鄙夷之色,頓時心生無名。

  正在他這邊鬱悶之時,忽聽右側一陣巨大的驚呼聲傳來,崔破循聲而去,擠入人群,只見一名年在四旬的鄉農竟是手執利刃,悍然自斷右臂於泥雕佛像之前,隨後,更是強忍巨痛,以右手拖曳斷臂,血湧如柱的爬向佛像,口中嘶啞的為其病重老母祈福。而周圍之寺僧及圍觀信眾卻無一人上前攔阻,隻一味念經,讚歎此人虔誠、佛法無邊。

  直到此人將斷臂舍於佛像基座後,方才有兩個粗大的火工和尚上前扶他下去,此時,這人已是面如紙白的昏厥過去,是否能安然醒來,恐怕更在兩可之間。

  這一撥狂潮即起,隨後更有無數人緊隨其後,雖無自斷其臂的魄力,然盡施全身錢財者、肘行膝步痛哭而拜者、破指斷發者不可算數,柱香功夫,這尊佛像前布施之物已是堆積如小山。自有一個身著袈裟的管事和尚前來,悉數收入袋中負去,而新的一輪布施又已開始。

  心中極度震動的崔破不發一言,面色鐵青的向內走去,這元法寺號稱晉州第一佛地,而唐人自則天武後之後,民間大肆佞佛之風愈演愈烈,所以類似景象,短短辰光間,崔破已是看到數十處,但凡有佛像壁立處,定然如此。

  越看,崔破心中越是淤積甚深,隻到最後忍不住面色陰冷的自語出聲道:“國難至此,這些大和尚的日子可是好過的緊哪!”

  穿過七重殿宇,崔破方才來到這元法寺所設之後花園中,唐人素喜遊歷道觀名刹,是以這些個大的寺廟也必然備有園林之屬,以為延攬香客,此種布置初始行於長安大慈恩寺,未久,天下風行。

  入得園來,沒了缽兒、磬兒的擾雜之聲,崔破始覺一陣松爽,長長吐出胸口一陣淤積的悶氣後,閑步向內走去,隨意觀賞各色***。

  初時,見到幾個士子模樣打扮的人正圍著一叢*會文,崔破饒有興趣的湊上前去,待聽到“九月秋高天氣爽”等打油詩文後,頓時興趣全失,繞道別走。

  走了幾步,未聞滌詩跟隨,崔破扭頭看去,見他正在一株高大桂花樹下佇立不動,心下好奇,也便轉身向他尋去。

  還未到近前,就見滌詩擠眉弄眼的示意他小聲,崔破好奇之下也即斂了腳步,輕輕走過去,仿照滌詩的樣子,向樹後聽去。

  原來樹後卻是三個不當值的僧人正在閑話,只聽其中一個說道:“少康師兄才出師門一年,便作得如此氣候,可真是羞煞我等了!”

  聽他如此說,一個聲音尚幼的和尚急聲問道:“龍達師叔,少康師叔作了什麽大功業,你快說說”

  “一年前,少康師兄出山門的時候,於佛前發下宏誓願,一年之內要渡化萬人,廣傳我‘淨土宗’佛法,當時,我等皆不以為然,孰知昨日有遠地來本寺掛單的遊腳僧人,說道少康師兄一年之間已在睦州做下好大一份基業,不僅當日誓願盡皆實現,更遠有過之”說到這裡,那名喚龍達的和尚嘖嘖讚歎不已。

  “一年時間,那……那少康師兄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個小和尚愈發好奇的問道

  “一年前,少康師兄出山門後來到睦州,眼見此州本宗佛法不傳,乃立志於此地傳法,師兄先是入內化緣,隨後見城中多有小兒,慧根一動,遂招集了他們,宣言能念阿彌陀佛一聲,即付一錢。以此法傳教,如是者一年,這睦州男女再見師兄時,必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布施之物愈多,師兄也即於此州之烏龍山,建我淨土道場,每遇齋日雲集,所化者多達三千之數,更聽那行腳僧人說,這廟宇的規模比本寺也小不了多少,一年時間,如此功業,怎不令我輩愧煞!”這龍達言語之間,有無盡的向往之意。

  “少康”崔破心下喃喃念誦,片刻後,方才想起,此人正是大唐貞元名僧,最善說法,淨土宗在他手中得以發揚光大,其人也因此得與淨土宗創始僧人——貞觀時期的名僧“善導”並列,被人尊為“後善導”。只是讓他想不到的是,這少康傳教竟然是行如此手段,氣惱之下,也是無奈感歎:“佛門如此‘人才’,道教也只有望之興歎了!,爭他不過,實在是情理中事”

  聽他幾個和尚又閑話了幾句,二人轉身離去,適才所見所聞,崔破再沒有了遊賞的心思,二人乃轉身向園外走去。

  行至院門處,適才***叢旁的那群士子依然遊走別處,卻有一大兩小三個和尚正盤膝坐於花前,似在講法,崔破經過時,正聽那老和尚指著一支枯萎的***問那兩個小沙彌道:“雲松、道無,這***是枯好?還是榮好?”

  年齡略大的道無率先說道:“師傅,榮好”

  另一個頗有伶俐之色的雲松也不甘示弱的答道:“不,師傅,是枯好”

  這老和尚卻是微笑不答,驀然向一旁因這話題吸引而停下腳步的崔破問道:“施主以為是榮好?還是枯好?”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