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龍遊大唐之貞元記事》第161章 卷三  <下>
  第161章 卷三 下

  這中間自然又是一番糾纏、一番眼淚、一番抱怨、一番呢喃,更兼一番溫情款款的撫慰,當崔破假意離去騙開那扇緊閉的房門後,便如同一對意氣之爭的小兒女般,這一切都是自然的上演,直花費了約個多時辰的功夫,當崔翰林走出崇唐觀小院時,身後又傳來了那一聲甜甜“表哥”的呼喚聲。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其實對於思容這位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崔破一直顧忌的便是她那特殊的身份,畢竟她是曾經與崔凌定過婚約,後更曾因此離家出逃,倘若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對於號為世家第一的博陵崔氏來說,這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的,現在,既然族長崔佑甫已知其事,並隱隱有鼓勵之意,這心結也就自然開解,而余下諸事也自然便是水到渠成了。

  當滿心輕松的崔破回歸府上時,見到的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一乾家人們自然是在忙碌的收拾昨日大宴賓客留下的狼籍,而三位夫人也是在菁若的帶領下分檢禮品,各自歸類。

  湊上去手忙腳亂的幫了幫忙,孰知結果卻是越幫越忙,崔破遂也息了這個心思,在菁若三人的笑聲中,尋往較為僻靜的後花園中所在。

  七月時節,最是百花繁盛之時,悠悠閑閑的看過走過,正當崔破欲往前方洗心亭中小憩時,卻見亭中早有一人持盞而坐,好不悠閑。

  “噢!李先生也是不堪煩擾,來此暫避的嗎?偷的浮生半日閑,先生實是與我心有戚戚焉哪!”口中如此說話,崔破已是上的亭來。

  李伯元聞言卻是並不答話,隻微微一笑後,便伸手揖客,直待崔破坐定,他方才將盞中清茗一飲而盡後,緩緩笑道:“我本就是湖海間一閑散人,要得閑,那裡更需要去偷?倒是公子,我近來是愈發看不懂了?”

  其時,崔破正遊目四顧,驀然聽聞如此言語,不免詫異,乃回身道:“先生何出此言?”

  “自汴州以還,公子日日坐鎮翰苑,後更營造出一個輕歌曼舞樓來。我觀公子雖日日忙碌面有疲乏之色,然則心下實是極為愉悅。其余諸事竟是少有問津,便連某自庫房連連支領大宗銀錢也是半句不曾問及用途,這豈非令人驚詫?”一言至此,不待崔破接話,李伯元續又說道:“此固然是公子信我、重我;然則余觀公子當日晉州初上任時,是何等的殺伐決斷!而後於使吐蕃、諫新政、平汴州事上,又是何等果敢仁勇?這前後兩者相較,某實在是愈發的不懂了,因有此問,還望公子有以教我?”

  承著李伯元灼灼注視的目光,心下也是五味雜稱的崔破沉吟良久,方才長歎一口氣道:“實不瞞先生,身為大唐子民,眼見不過短短數十年前的極盛之世轉眼冰消,徒落得藩鎮跋扈、百姓流離,又豈能心中無恨?當日我往晉州赴任武職,實是諸事因緣交纏之結果。而後使吐蕃、入朝堂,直至兵出汴州,除自保之外,更多的倒是懷著一份力圖振作心思,隻渴盼著能何日重現那萬國來朝的輝煌極盛之世,縱歷百折千磨,此志斷不敢忘!”緩緩言至此處,語聲實已是斬釘截鐵,看向李伯元的那雙眸子中也是更有無比堅定之意,直讓人生不出半點疑慮之心。

  如此頓了片刻,適才還是慷慨激昂的崔破卻是更作一個苦澀的淺笑後道:“不瞞先生,倘若有幸能得生於貞觀之世,我是斷然不會入仕的。其實,若依本性而言,我雖是儒門世家出身,然則實是更近道家自然一脈。奉母守家,悠遊林下,興致來時乃漫遊山川交結諸友、興致盡時便簫歌相伴詩酒自娛。如此縱情任性,方真個是南華真人所言的‘人生大逍遙’之境,倘若能得如此,又何啻於陸地神仙!”言語之間,翰林大人的語聲固然是越來越低,便是連語調也愈發朦朧起來,這一刻,剛過弱冠之年的崔大人竟似完全沉入了自己構建的迷夢之中。

  李伯元一生多歷山川,經見的人物也不知凡己,似這等話直聽的耳朵也膩了,其時之官員,多的是高官顯爵做著,口中渴慕林泉說著,以彰顯其品行高潔之意,又何曾見過似崔破這般以如此大有為之年即生出這等心思的?

  在確定眼前這位翰林承旨大人不是假撇清之後,身懷縱橫之才的李伯元真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當日他正是聽聞崔破晉州所為,又感他家世優越,有諸般借力之資,方才自請上門入幕,想著一展才華的同時,能借助此人一雪昔日回鶻毀家滅族之仇。似他這等人物,是斷然不怕輔佐之人有野心的,反而野心愈大,可予其施展的空間自然也就愈多。但是一旦真個碰上這種年不過二十,就常有“山林之志”的主子,也由不得他不愕然長歎了。

  似李伯元這等高才,於春秋戰國間的“士”之觀念已是深入骨髓,彼等向不輕易擇主,然則一旦選定更少有叛離,更遑論崔破對之實是歷以國士待之。

  也自沉吟許久,這李伯元更盡盞茶後,才開言道:“公子雖有王摩詰之志,卻是學不得其行的!我料數月之間待江南四鎮徹底平靜之後,公子便會分司地方,現下還是好生準備,預留地步才是!”

  “噢!先生何出此言?”聞聽這句話,崔破當即又想起昨日李適那句:“即已帶上了‘遠遊冠’,崔卿可有遠遊之志乎?”兩相印證,忙急聲問道。

  “自公子平定汴州、張鎰遠謫,朝中形勢多有變化,就連首輔常袞也是全斂鋒芒,其他官吏又如何會不識眼色!崔相公今日說話分量是愈發的重了,而楊尚書府前更是門庭若市,當此之時,公子這‘崔黨’嫡系外放地方,便是陛下給朝堂‘降溫’的最好手段!此一也;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個‘錢’字!”侃侃言說至此,李伯元見崔破正凝神而聽,遂一笑續道:“雖得益於兩稅法之推行,朝廷財政漸有好轉,然則當此之時,朝廷最缺的還是一個錢字,今上是個不肯苟且的,也不知早立下了多少雄心壯志要去做,然則這稍一動彈,也得先有銀子墊底兒才成!安撫江南四鎮要錢,繼續推行撤並地方節度要錢,等公子呈送的《請行募兵製》折子全面推行更是要潑水一般的使錢,另外還要為異日平定四鎮預先準備錢糧,再有地方旱澇賑濟等等,這個個都是無底洞!然則錢從何而來?天子即有太宗之志,登基之初那是斷然不肯加賦的,如此算來算去,也就只有一個大宗的來錢路子了,這就是公子的《請行海稅及海外貿易之事表》了”

  這一番分析直說的崔破心下歎服不已,見他住口不言,忙急又催促道:“此言甚是有理,還請先生續言之”

  “誰讓公子開口就是四百萬,這可是抵得上大歷年間國庫一歲的收入了!偏偏此事前所未行,誰也不知道其中的具體章程,說不得也隻好由公子這始作俑者親往推行才是了。畢竟公子更有屢建奇功的聲名在外!三則,當前朝中無事,公子所言的‘鎮之以靜、緩積國力’之策在撤並地方節度完全功成之前,當無變化,放公子外任,正當其時也!當然,天子也未嘗沒有保全公子,以免結黨太深的考量。有此四點,公子想不走恐怕也是不行了。”

  聽這一番話到此,再合著李適昨日所言,崔破心下已無懷疑,聽說能有這等機會,去大力整頓開拓聞名千古的“海上絲綢之路”,他也是一陣大為興奮,乃自言道:“任職地方我倒是並無意見,只是卻不知此番又要譴往何地了?”

  “這又有何難?欲行海稅及大行海外貿易,我大唐境內卻是只有兩個地方好去,一是淮南道揚州,天下久已盛傳揚一益二,此地海貨貿易繁盛,又入海極便,實為一佳地。然則我朝大多海外蕃商多聚集於廣州府,加之公子品級太低,斷無一次擢拔兩品六階的道理,所以發往揚州府是斷不可能了。”

  “那又更有何地?”聞聽此話,崔破心下實已有了計較,遂再問李伯元以為應證。

  “舍揚州,那便只有嶺南道廣州了,此府地形便利,專辟蕃坊,常年居者有十余萬蕃客,實為我大唐海外貿易的根本所在。更兼此地僻處天涯海角,多為貶官去所,似公子這般常差派往,依慣例都需擢拔使用,以為撫慰。公子方今五品,略一擢拔為四品廣州刺史,倒也是水到渠成,是以某若所料不差,此番除官定然是從四品廣州刺史無疑。如今公子手上諸事繁雜,還宜早做謀劃才是!”

  略等了片刻,見崔破只是無言沉思,李伯元知他定然是在思慮諸般後續安排之事,是以也不打擾,顧自再飲一盞茶後,施施然去了。

  “公子……”一聲遠遠而至的呼喊驚醒了正自沉思中的崔破,只聽這聲音,他已知定然是那耍活寶的滌詩無疑,遂沉下臉色、緩緩行至道:“叫什麽?一點規矩沒有!”

  自從當日滌詩於輕歌曼舞樓中出乖露醜之後,崔破便對他愈發嚴厲,再也沒有個好臉色,好在此子素來臉厚,倒也不以為意,是故此時猶能面色如常道:“郭四叔自徽州趕回了,現正在前院正堂等候公子。”

  這郭四便是當日隨善製墨的奚尚往赴徽州的八衛之一,此時聽他急急趕回,崔破立知必是佳音傳回,也無多話,當即領先便向前行。直讓滌詩一陣好趕。

  “守勇,徽州距此千裡迢迢,此番真個是辛苦你了”剛入正堂,崔破便向凳上端坐的八衛老四郭守勇一笑道,絕口不提製墨事。

  “多承孫姑爺關心了!”起身謝禮後,素拙言辭的郭護衛也別無多話,徑直自懷內掏出一錠墨及一管筆遞上。

  崔破先顧不得那毫筆,隻向那墨錠看去,只見這名傳千古的奚家墨果然不同凡響,觀之光澤美色,觸手更覺堅固如玉。入鼻處不僅沒有半分時下用墨的異樣味道,反是一股淡淡的幽香不絕傳之,端的是墨中珍品。

  “此墨以松煙為主料,中間雜配有珍珠粉、玉屑、龍腦,隨後更以生漆調和。於調製上最重杵墨,每劑製成則需搗十萬杵以上,是以此墨能得入水三年不壞,更兼配有香料藥材,是以微有異香,一旦研開書寫,更是芳濃。另以此墨書卷,可保字卷不為蟲蛀,這其中種種妙處,實難以盡述”這卻是郭守勇在一般為之紹介。

  後世崔破曾於遊歷故宮博物院時見過這奚家“廷矽墨”,乃當年清乾隆帝愛重之物,因其絕為珍物,是以不忍使用,隻做案頭把玩。唯其如此方得以傳於當世。自晚唐以下歷千年光陰,雖面上封漆剝落,然則墨色如新,實為墨中至寶了。此時聽郭守勇的紹介與後世所書一致,崔大人以知此乃真品無疑了。

  按捺下心頭喜意,崔破複又看向那管毫筆,乍看去並無異樣,複一迎光凝神觀之,才見此筆赫然竟呈紫色,而其筆鋒更是健銳,全無時下用筆的渾圓模樣。

  越看越是蹊蹺,心頭一動之間,崔破已是疾問出聲道:“此豈非諸葛高的‘無心卓散筆’?”原來,當此之時,書家所用多是渾圓筆型,落於卷上難免便是“圓熟少鋒、書肖無力”之弊,後有一代神匠宣城諸葛高,取人發、雜青羊毛及山中老兔毫另辟匠作之法,成就了這盡革舊弊的“無心卓散筆”,此筆一出,當即風靡天下,隨即成為皇家貢物,更有名詩人作詩記曰:
  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生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毛萬毛選一毫,毫雖輕,功甚重,管勒工名充歲貢,臣兮臣兮勿輕用!
  “千毛萬毛選一毫”,由以上之詩,可知此筆之珍貴了。

  “‘無心卓散筆’?這個倒是不曾聽說,只是這製筆人的確名為諸葛高,宣城人氏,他本為奚尚摯友,又是個沒家眷的漢子,後此人尋訪奚尚時,我觀他手腳麻利、亦頗通製墨之事,也就請他過來幫著製墨。此筆便是此次動身時,他一定要我帶上交予公子一同驗看的。”

  說道這裡,崔破方始想起當日那奚尚之所以不告離京,要往看徽州松樹,便正是聽了這諸葛高的鼓動,只是他當時不曾留意罷了,好在如此匠作大家並不曾真個流失,否則豈不要悔死!

  執著這一筆一墨,崔破大有成就感的同時,似乎看到一家家“連鎖店”漸次開張,隨後便是大把的銀錢滾滾而來,隻讓這個素來依靠菁若娘家作財力支持的翰林大人長長舒出一口氣去。輕輕收好二物,方才和顏說道:“遠行辛苦,且先行安歇數日,關於此事後續,異日我自有交代,說不得還要勞煩守勇了!”

  …… …… …… ……

  隨後的日子,崔破於暗中自做謀劃的同時,其日常行為卻是盡複舊觀,每日先是到棲鳳閣中點卯應到後,如無別事,便當即再往翰苑監督諸人編校叢書事。每隔三日,崔大人也必至歸義坊京中作坊一行,以為督工驗收事,好在歷經半年時光,崔破當日所立章程於諸作場已成定法,一乾工匠們各司其職而行,倒也無須他再過多前來耗時費神。

  借住於崇唐觀中的思容固然是對崔破已盡複舊日模樣,而江南四道在歷時大半載後,也日趨平靜。日子便這樣水一般的在平淡中流逝而去,眼見又是一年雪花紛飛而下,大唐貞元元年就此緩緩走進了歷史……

  〈第三卷終〉

  …… …… …… ……

  從明日起,本書正式進入第四卷〈龍騰四海〉的寫作。至下一卷,相較於本卷,葉子擬稍稍放開來寫,懇請諸書友能一如既往的給予支持!在此謹謝!

  另:本章關於筆、墨說的稍多,還望書友能夠喜歡。文中關於二物的用料及優點的介紹當無疑慮,只是諸葛高並非唐朝人氏,葉子寫到墨的時候想到他,遂拉了過來一並介紹。在此加以說明,以免貽笑於大方之家!
  最後,順祝書友周末快樂!!!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