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欽差
遠在京城的老二葉思德又寫了一封信托齊家用八百裡加急送到閩地給了大哥葉思明,催起葉景輝的親事來。
葉思明心裡暗暗焦急,直接把葉景輝給叫了過去,“你祖父跟你說了嗎?”
葉錦輝會根本不知道葉思明在說什麽。
“祖父這些天每天要跟我說上半個時辰的話,我不知父親所指的是什麽?”
葉思明有一種想對葉景輝發脾氣的衝動,可是想到葉錦輝如果要嫁到齊家去,以後他說不定還要求著她,臉色又慢慢地緩和了下來,“你祖父說了齊家的心事了嗎”
葉錦輝搖頭:“不曾。”
葉思明看葉錦輝一頭霧水的樣子,開始坐在那裡洋洋自得地開了口:“齊家是我朝的開國元勳,祖上隨太、祖一起打過天下,齊家女是當朝的皇后娘娘,母族被封為一等承恩公府,皇后所出的二皇子如今又已成年,深得百官信任、愛戴,聽說皇帝非常寵愛他,來日能登上大寶的除了他不會再有其他人選……”
葉錦輝笑笑地打斷了葉思明,“那跟咱們家有什麽關系?”
葉思明不免又得意了兩分,“齊家特意讓你二嬸回來和你說這件事,可惜你去汴梁了。你祖父還端著在,沒答應人家,你二叔急得不得了,催了好幾道了。”
葉錦輝淡淡地看了葉思明一眼,“這些事一向不是由姑祖母她老人在操持嗎?”
葉思明面不改色地道:“父親這也是關心你,若是別人,我才懶得理會。”
“齊家讓人來求親了嗎?誰做的媒,父親可曾答應人家了?”
這死丫頭,什麽意思?難道在提醒他沒資格管她的親事嗎?
祖父根本沒有答應這件事,葉思明卻在這裡說的有板有眼,簡直讓人不知道跟他說什麽好。
“這件事父親應該和祖父商量,跟我說根本沒有什麽用處。”葉錦輝懶得聽葉思明這些啦亂七八糟的話,想快些趕他走,但是葉思明根本沒聽出來葉錦輝的言外之意,反倒在凳子上坐下來笑道:“你祖父說了,這件事讓你自己拿主意。”
葉錦輝這才露出一副笑臉,“那麻煩父親告訴齊家,我不同意這門親事。”
葉思明勃然大怒,指著葉景輝的鼻子道:“給你兩分顏色,倒開起染坊來了,真是不知所謂!”
葉錦輝面不改色地施禮道:“那父親大可不必問我的意思,自己做主就好。”
說完也不再理全葉思明,怔怔地站在那裡,細細地回憶起齊家來。
上一世,葉家搬到京城的時間比這一世要早得多,雖然葉家和齊家一向沒有交集,但葉錦輝對齊家的印像卻猶為深刻,因為上一世齊家滿門都死於韃子的手中,事後又有流言說齊家和韃子勾搭,可惜她那個時候爹不疼娘不愛,知道的只有這麽多了。
就憑齊五郎派人跟蹤自己,這齊家是絕對不能嫁的!
如果這一世和前一世一樣的話,過不了多久韃子就會攻破京城。
葉錦輝是去過草原的,相較於人口眾多的大宋,韃子的人簡直少得可憐,若不是親眼經歷過,她是怎麽也不會相信這件事的。
難道真是齊家叛了國?
若真像葉思明說的,二皇子這般受皇帝器重,那齊家以後就是皇帝的母族,葉錦輝實在相不通齊家為什麽要背叛大宋國。
可一旦發生戰亂,受苦受難的還是那些百姓。讓她裝著什麽事都不知道,她實在狠不下心來,可又不知道怎麽阻止這件事。
葉錦輝覺得,她應該把這件事告訴祖父,她的祖父這一生歷經無數次的戰役,肯定有辦法打敗韃子,避免上一世的悲劇。
葉思明卻仍不死心,“你先別這麽早下結論,齊五郎馬上就要來泉州了,說不定你祖父一見到他就同意了呢。”
葉錦輝心煩地蹙了蹙眉,“他來泉州做什麽?”
若是她沒有記錯,再有一年,帝京就要出事了!確切的說是要被韃子攻破了。
京城被攻破之後,皇上戰死,大皇子從小體弱多病,也沒有熬過那場災難,二皇子身體倒還不錯,可惜也在城破的時候早早做了亡魂。要不然也輪不到臨川王繼位。
馬上就要到生死存亡之際了,齊家不好好的想著怎麽輔佐皇帝,跑到閩地來幹什麽?
葉思明這會兒,倒是很難地得安慰葉錦輝道:“你不用擔心,他過來,不過是因為朝廷想要恢復泉州舶船司罷了。”
西北戰亂不斷,沒想到皇帝倒還有心思來南地開港口、做貿易,簡直不知道讓人說什麽好。
原來,齊家聽了葉二太太的話,氣的大發雷霆,葉二太太心裡一害怕,主動將林駱兩家求親的事說了。
做為葉家的一份子,葉二太太也深覺臉上有光。
齊家卻覺得這些話不過是葉尚武的推脫之詞罷了。
葉家鎮守福建多年,沒有皇帝的手詔口諭,葉尚武如何敢離開福建,到京城裡來?
這是逼著齊五郎到福建去了!
齊家若是不來,葉尚武就可以直接推脫掉齊家,直接和駱家結親。
因為現在駱家手中的權力直追齊家,兩家又同在一處為官,很容易相互勾結。
若真是這樣,肯定會變成二皇子登基之後的心腹大患。齊家和齊皇后都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剛好在這個時候,駱永發又向皇帝進言,希望能開通泉州船舶司,
齊家和駱家在朝中已經水火不相容,駱榮發上的折子承恩侯一般都會反對的,但是這一次他卻意外的非常讚同!承恩侯不僅同意在泉州建船舶司,還讓一大幫子文武官員支持這件事情。
這樣一來,有很多人提出意見,說大宋和周邊臨海國家之間關系不好,主要是因為朝廷那些保守派不同意開海禁的結果,大家可以東西相互交換,肯定就不會有那麽多的戰爭了,這樣也可以騰出手來,專門收拾韃子。
不然的話,北虜南倭,腹背受敵。
皇上覺得言之有理,又有齊黨發表意見說這件事不能只聽駱榮發的片面之詞,需要人去福建查明這件事。
然後就有人順理成章地推舉了齊五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