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之崛起1646》第583章 新的流放地
  第583章 新的流放地

  最要命的是,那公示欄最後面還列出了袁府在袁州各地所購置的田產數量和每年估算的收成,合計竟有九十多傾,每年打糙米兩萬多石。這數目就連袁興懷自己都不大清楚。

  公示欄旁邊還有宣部安排的小吏,不厭其煩地為眾人逐一誦讀圖畫旁的文字。百姓們看著圖聽著“故事”,還不時低聲議論,“原來是這麽回事兒,這姓袁的大官簡直比我們對門的李潑婦還能胡攪蠻纏。”

  “可不是,宣教府都說了,皇莊承包是給窮苦人一口飯吃,這些當官的家有良田近百傾,竟還對包給百姓的這點兒地說三道四!”

  “哼,他們還不是怕農戶都去種皇莊的地,他們招不來佃戶。”

  “那袁老爺田產多在袁州府,難怪他這麽賣力反對……”

  也有不少人在說著昨日廷杖之事,“嘿,你們昨天去看這袁老爺和那些大官們挨棍子了嗎?”

  “當然看了,我離得不過十丈遠,一堆白花花的屁股,片刻間就血肉橫飛,叫得那個慘啊。”

  “活該!這種家夥就該亂棍打死……”

  “噓——你們不要命了,那可是都朝廷大員!”

  “怕什麽!”說話的人一梗脖子,聲音卻明顯壓低了下來,“這種是非不分的狗官,早晚被輔政王殿下……”他說著用手掌比了個“砍”的動作。

  宣部小吏念完了袁彭年的“事跡”,又令人將另一塊大木板豎起,上面是李德書,楊冠等挨廷杖的官員昨日在朝堂上的言行,以及他們在各處的田產清單,不過遠沒有袁都禦史那麽詳細。

  朱琳渼還在鎮江時便吩咐錦衣衛摸了這些官員的底,就是準備隨時拿出來“打臉”。昨天倒是有幾個未被錦衣衛查到詳細資料的官員逃過了一劫。

  袁興懷心中大驚,這輔政王竟不顧朝廷顏面,將朝中舉動皆公諸天下。難怪這大半天無一人來家中探望,看來此番父親不但白挨了棍子,這名聲也怕是要壞……

  他抹了把額頭冷汗,正要回家報信,卻見有大群人往城東湧去,期間還夾雜著興奮的喊聲,“走嘞,宣教府上新戲了!”

  “快走吧,慢了就搶不到好位置了。”

  “老哥,上的什麽新戲啊?”

  “聽說戲名叫《廷杖》,以前絕對沒聽過。”

  “哈,昨天看了真家夥的廷杖,今天再聽廷杖的戲,不錯……”

  袁興懷心道不妙,慌忙帶了幾名家丁趕去了城東。宣教府的大戲已經開鑼,他在遠處聽了一陣,頓覺天旋地轉,那戲文正是昨日朝堂之事。

  “完了,完了……”他再不敢看下去,失魂落魄般逃回了袁府。

  隨著廷杖之事風向大變,開始有“反皇莊”派的官員反水,彈劾袁彭年、常才諳、藺慜等人的不斷遞進內閣,甚至連嚴起恆都連帶被參。

  又兩日後,隨著常才諳等袁州府官員抵不住壓力,將袁彭年對自己的指示以及往來書信供出。其中袁彭年屢次令袁州地方官行“陰擾皇莊圈地”、“教唆潑皮、匪類威脅莊戶”、“藏匿、毀去田冊”等不法之舉。

  隨著這些“黑材料”被放在公示欄展出,事情立刻變成一邊倒,再無人敢為袁都禦史說話了。

  終於,朱繼祚眼見“火”就要蔓延到自己身上,無奈之下隻得壯士斷腕,上表彈劾袁彭年、李德書,以及袁州府地方官在內共四十余人。

  朱琳渼展開刑部遞上來的奏表,那上面所列的乃是已被刑部收監的一百六十四名大小官員——隨著袁彭年被連根拔起,他曾串聯、指使過的反對皇莊的人也都被供了出來,大多是皇莊推行阻力較大的州府地方官。

  其實後面還有不少人正在家中待參,朱琳渼估計最終涉案的官員將會超過三百。他又看了眼每個名字後面刑部給出的處理建議,大多是降職,還有極少部分的革職或流放,事情犯得最重的袁彭年則是抄沒家產,流放西南。

  他微微一笑,輕聲道:“正愁找不到借口整頓吏治,你們便搞這麽大的陣仗。既然自己送上門來,那我可就不客氣了。”

  他遂提起筆來,將所有案情較重的官員——例如威脅莊戶過程中打死過人的,或聚眾暴力搶地的——一律改為舉家流放。

  不過這流放地點卻不是以往的西南或瓊州等地,而是上次水師意外發現的那塊海外“無主地”——新幾內亞。

  那邊的海島上還未建立起穩定的據點,想要生存下去,不但勞動強度極大,還要面臨氣候、土著、和蘭人等致命威脅。是以縱使朝廷開出不低的工錢,卻依舊鮮有人願意前往。眼下工部和理商司組建的海外探險隊已基本準備完畢,正可帶上這些犯官作為壯勞力出航。

  至於那些只是依照袁彭年等人指使,又沒搞出太大危害的官員,則全部處以“革職,永不敘用”。

  這些人都是舊式科舉出身,在明末官場的大染缸裡“浸泡”已久,正是朱琳渼工業化改革路上的重大阻礙。趁此機會讓他們將位置空出來,便可以令大量格致學出身的人補缺。

  實則此次將會多出的這三百多實缺,朱琳渼也並未打算全部讓人補滿。他謀劃著留下至少一百個以上的職位,等大明第一次格致科舉開榜,用來分給新科“格科進士”。

  可以預見,有了這三百多格致學人才擔任中央到地方的官職,未來的工業化改革將會更加順利。同時這些學自然科學出身的人多半會轉化為資產階級新貴,極大地抵消地主階層對大明工業和資本主義進步產生的阻力。

  當然,朱琳渼也充分考慮了大明政壇經歷這麽一場“地震”後可能會出現的不穩定。於是他在批完了刑部的奏章之後,立刻又寫了道諭令發給戶部,要求戶部平價司從三個月後開始,逐步提高朝廷的糧食收購價格。

  糧價上漲,可以增加那些受皇莊影響的地主們的收入,讓他們可以拿出更多錢來雇傭勞動力耕種。而更為重要的是,底層農民將由此受益,大幅改善生活質量。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