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之崛起1646》第702章 秋後算帳
  第702章 秋後算帳
  朱琳渼掃了眼那長長的名冊,對楊廷麟道:“楊閣老,上表自願交稅的人有……啊,不,你就說有多少人沒上表吧。”

  楊廷麟忙道:“回皇上,朝中七成的官員都在這上面了。沒上表的只有不足三成。”

  到底如黃景昉那般對抗稅之事“有理想有抱負”的朝臣還是有一些的,另有不少腦子暫時還沒轉過彎的或是動作遲緩的人。

  對此朱琳渼倒也不意外,畢竟七成已經足夠了。

  他將一張名單遞給楊廷麟,“這是我擬的商部屬員,你看看上面的人是否有沒自請納糧的。”

  楊廷麟恭敬接過來看了一眼,只見上面寫著:商部左侍郎,陳確。商部右侍郎,朱之瑜。商部郎中……

  從三品侍郎一直到九品的檢庫大使都列出了人選,一共八十九名。

  他哪裡記得清數百自請納糧的朝臣,無奈討回上表官員的名冊一一對照,最終發現皇帝選的商部屬員只有兩人未在其中。

  朱琳渼遂將那兩人名字勾去,吩咐楊廷麟道:“明日在午門外張榜公布商部屬員名單。啊,一天隻公布二十五人。對了,記得在旁邊另張榜稱讚他們主動納糧之事。”

  楊廷麟雖不清楚為何不全部公示出來,但皇上怎麽交代自己就怎麽做,當下揖道:“臣,遵旨。”

  “還有,這個黃景昉近來上躥下跳,把他調去做太常寺卿吧。吏部右侍郎由曾劍暫任。”

  楊廷麟先應了聲,“臣遵旨。”而後又有些遲疑道,“陛下,驟然貶謫重臣,若沒個由頭,恐怕……”

  太常寺卿雖然也是三品,但只是個管祭祀之類的冷衙門,從大權在握的吏部調到這裡,已是貶了不止一級。

  朱琳渼冷聲道:“近來吏部事務極為繁忙,黃大人年事已高,不堪辛勞。”

  堂堂大明天子,貶一兩個朝臣還要在這囉嗦!

  楊廷麟縮了縮脖子,忙道:“臣,明白了。”

  次日雖無朝會,但午門外卻是極為熱鬧。

  一共二十五人,或升遷,或補缺,赫然成為新設商部的大員。而十步之外便是內閣讚揚他們自請納糧的揭帖。

  此時便是頭豬也該明白這其中的關系了。

  除了少數抗稅死硬派,昨日還未上表的官員都匆忙趕回家寫奏疏去了。

  到下午,隨著黃景昉黃大人因身體不適,被調去太常寺的消息又在南京官場中傳開,頓時,死硬派開始人心惶惶。

  他們先前是仗著絕大多數人都不願納稅的勢頭,才敢和皇帝“正面交鋒”。此時眼看才幾天工夫便大勢已去,連吏部右侍郎這樣的重臣被貶都沒人出聲聲援,他們哪兒還敢繼續剛下去?

  不就是一年幾百兩銀子嗎?老子又不是交不起!

  當下,前幾日與黃景昉密議抗稅的那些人也都提筆上書,大言依律納稅利國利民,自己堅決支持朝廷決定。

  又一日後,午門外又公布了二十五名新晉商部大員的名單。

  第三天,又是二十五名……

  朝臣們眼瞅著實缺一天天減少,心裡皆是大急。

  “李大人,你說為何是這些人得以高升?”

  “這下官也不清楚啊,或是他們自請納糧的態度更誠懇?”

  “那我們再次上表?”

  “只有試試了……”

  大部分朝臣此時的目光都集中在納糧之上,陷入了思維定式,卻沒想到商部這些職位乃是朱琳渼按官員能力分配下去的。當然,你若是繼續抗稅,這大好前程可就要換給別人了。

  這股自願納稅的風潮很快向南直隸以外的地區蔓延。浙江、廣西、福京等地的官員們也開始加入“搶湖南實缺”的行動中,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地方官升遷湖南。

  隨著時間推移,“爭搶”進入白熱化,有頭腦靈活的人開始自請取消免稅額度,願將名下所有產業都依律納稅。

  這些人很快上了“表彰榜”,其中一部分如願獲得晉升或是補了缺。

  其他人立刻有樣學樣,每天全國各地的奏疏塞得文淵閣連轉身都非常困難,一些內閣屬員不得不搬到走廊上辦公……

  很快,湖南的實缺已派出了一百有余,吏部依照朱琳渼吩咐,開始改為每天公布十個名額。

  同時,內閣臨時增加了一次全國性的官員考核,由新晉吏部右侍郎曾劍全權負責。

  吏部的考核官剛走過了幾個州府,便有人傳出消息,沒有上表自請納糧的人,所獲考評評語可都不怎樣。

  雖然沒人明說這二者之間有聯系,但誰願意冒這個風險?寫封奏疏又不費什麽力氣。

  至北伐前夕,絕大多數的官員均已表態願意交稅了,其中至少有一半連那幾百上千畝的免稅額度都不要了。

  朱琳渼聽完楊廷麟匯報的各地請納糧的情況,不禁滿意點頭,前後才二十來天工夫,便由“眾志成城”地抗稅變為爭先恐後地交稅。

  他又將一份名單交給楊廷麟,“這些是此次帶頭抗稅之人。隻待北伐既成,便將他們逐批貶黜,待參。”

  楊廷麟看了眼名單,當下便是一震,足足一百四十多人!
  他似乎已經看到了不久後朝堂上那片腥風血雨,忙恭敬應道:“臣,領旨。”心中卻暗自慶幸,好在此番最終選擇站在了天子一邊,否則這紙上恐怕就要出現自己的名字了。

  就在南京城中為士紳納稅之事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北伐的各項準備工作卻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丹徒以北的江面上,一座浮橋橫跨兩岸,不論是寬度還是穩定程度,都遠不是建虜先前所建的那座能比。

  明軍工兵營可是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若是長江一直處在眼下這種枯水狀態,這座浮橋甚至能用一兩年。

  浮橋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如螞蟻一般,或背或扛,將一袋袋一箱箱的糧草、輜重運至北岸的舊江口附近。

  由於宣部出色的工作,征發二十五萬民夫的任務早已完成。

  實際上,當南直隸百姓聽聞朝廷要招人為龍衛軍、破虜營搬運糧草時,根本無需官府組織,當即便有大批青壯年帶著乾糧朝鎮江匯聚而去。

  要知道,龍衛軍和破虜營早已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縱然不能加入其中手刃韃子,能為他們擊虜出一份力,那也是莫大的光榮。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