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第29章 有心進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2)
  第29章 有心進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2)
  具體表格就不列了,簡單給個結果:敬德的這項收入每年約195貫錢,1950石米;秦瓊的這項收入是1335石米。

  最後的總加法:
  尉遲門神的年總收入=食實封5.85萬石米+月俸1320石米+力課2300石米+親事帳內課1950石米=6.407萬石米=1089.19萬元人民幣,即年薪1000多萬,月薪90多萬。

  秦門神的年總收入=食實封3.15萬石米+月俸1080石米+力課1728石米+親事帳內課1335石米=3.5643萬石米=605.931萬元人民幣,即年薪600多萬,月薪50多萬。

  您已經被嚇死了嗎?不至於吧。其實唐朝高級官員的收入,在歷朝歷代還算不上最高的呢。據現代學者的研究,如果把歷代官員收入都統一成大米作對比,那麽唐朝和宋朝兩代的繁榮期,公務員收入是最高的。其中,宋朝的高級官員收入最高,而唐朝的中低級官員歷代收入排第一。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了解推薦:
  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張國剛.唐代官製.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第二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嗎?為您指點一條升官之路

  唐後期文官仕途

  在上一節了解到唐朝公務員的收入以後,您是不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想去當官拿工資了呢?這次我們就來體驗一把唐朝的公務員考試和幹部提拔過程吧!

  身為白居易粉絲的您,如果能準確地穿越到他那個時代去當官,就能現場觀摩他和元稹、劉禹錫、李商隱等人的友情互動。自己閑來無事寫首歪詩,喝點兒小酒,聊聊八卦,懷古緬今一番,說不定也會有一首詩作被選入後世的語文課本,然後您就成為名垂青史的唐朝著名詩人了。

  如果說,在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當官的主要途徑還是拚爹拚機遇,那麽到了唐朝後半段,科舉製已經基本成熟,從中考、高考到公務員考試以及官員任命都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所以,您要想當官,請努力讀書去考科舉吧!

  當然,投胎時選擇的家庭還是很重要。技術高超投進了頂級皇親國戚家的,我先不論了。在唐朝想當官,至少也得是地主出身,而且最好是住在中原關中附近。唐朝的筆墨紙硯都很貴,印刷術普及之前,書籍的價格更是高得離譜,貧下中農家的孩子想讀書上學基本是沒啥指望的。

  您投胎到了一個中低級官員或者地主家庭,正常情況下,在十歲左右開始發蒙讀書。至於是請家庭教師來家裡教課,還是出去跟其他孩子一起上學,要看家裡的經濟條件,後者更常見。

  一個聰明的小孩,上個七八年學,大致可以準備參加科考了。讓您松一口氣的是,唐朝不考八股文,您不會變成范進那樣的書呆子。如果您打算考比較容易的明經科目,“四書”“五經”還是要念要背的,這是主要考試內容。

  不過呢,作為一個志向遠大的唐朝學生,您應該是瞄準更高級的考試科目進士。那樣您就要在寫詩和作文上下功夫了。

  每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有上千名學子,其中能考中明經的有一百人,能中進士的只有三十人左右,所以不是一般的難考。您的偶像白居易,據說十六歲就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名句,然後他在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跟同時考中的十七個人一起在雁塔題名,非常得意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您知道白少年這一年多大歲數嗎?

  二十九歲!這個年齡在唐朝進士當中真的算是很年輕了!

  我就說您學足偶像,也在快三十歲的時候中進士吧。禦街誇官、雁塔題名、杏園探春、北裡飲宴,種種紅火熱鬧的慶祝狂歡儀式消停以後,您來到禮部或者吏部一伸手:“我是新科狀元,給我個好官做吧!”

  該部辦事員白眼一翻,扯嗓子就喊:“衛士!新科狀元失心瘋迷了!速速叉出去送太醫署!”

  進來兩個南衙衛士,架起您就走。唉,不要掙扎啦,先忍會兒吧。怪我沒跟您講清楚,不過話又說回來,誰告訴您考中了進士就能當官的?

  您別激動、別激動……哎喲……抱頭揉。是,我知道一開始就說要當官得考科舉,但是可沒說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以後馬上就可以做官啊。

  唐朝中後期,考中明經和進士的,都不太可能立刻給您授職,一般要在長安等上三五七年,吏部才有個空位子給您。這段時間叫“守選”。

  “守選”期間,您幹啥呢?

  第一,找個貴族高門人家的未嫁女結婚吧。這種人家一般都很喜歡挑選年輕未婚的新進士當女婿,能娶個這種門第的娘子,您可以少奮鬥三十年啊。

  所以您看您身邊的唐朝大好青年,很多初婚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他們可不是剩男,而是奮力向上攀爬階層的表現。而且,他們雖然不婚,但也不用靠日本愛情動作影畫打發時間,人家可以隨便跟身邊的婢女侍妾深夜談心,就算生了娃都沒事,只要不把賤籍女娶為正妻就沒人管。

  第二,繼續跟元稹、白居易他們一起混街,吟詩作賦,寫傳奇小說。在文學界混出來的名氣越大,越容易得到實職官,只可惜當時沒有論壇微博,否則去當個網絡意見領袖,仕途會更順暢。

  第三,如果您實在沒地方蹭飯了,急需做官拿工資,那就再去考個“博學宏詞科”或者“書判拔萃科”吧。這是進士科的加強精英版,考試難度比進士還要大,但只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不用再苦苦“守選”啦。

  說考就考,考了就中。能從這些加強版科目考出來的,應該都是當世第一流的頂尖才子了,天子和宰相吏部都十分重視,很快任命您做了一個九品的“校書郎”。

  唐朝的秘書省、司經局、弘文館等很多部門都有“校書”這個職位,根據部門不同,官階從“從九品下階”到“正九品上階”不等,但是負責的工作都差不太多,就是整理、校勘部門收藏的圖書。

  您又想掀桌了?“老子一路過關斬將辛苦考了這麽多回,才能當個九品芝麻官、圖書管理員?”

  您就別不知足啦,回家瞅瞅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的反應,所有人都羨慕死您了。唐朝考上科舉的文人,一當官就能做“校書郎”的,或者當個比“校書”還略低一級,但工作性質類同的“正字”①,都是最良好的出仕起點,前程遠大啊。

  為什麽這麽說呢?第一,“校書郎”的工資收入不錯,社會關系簡單又有地位,沒那麽多繁雜事務和必需支出,所以生活清閑又優裕。您聽聽白居易當上“校書郎”以後怎麽說:
  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一個月隻上班打卡兩次,剩下時間都自己支配。)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仆夫。(連他家馬都能獨佔一個房間住。)
  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余。(每個月光俸錢收入就這麽多,還不算發的大米之類的實物。)
  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②
  第二,“校書郎”能隨便翻讀朝廷藏書,進一步豐富自己學識,這在印刷術普及之前書價昂貴的社會,是一件特別令文人羨慕的事。

  第三,“校書”和“正字”雖然是最低品級的小官,但駐在京城,又離“台閣”,也就是中央權力機構很近,上面有個風吹草動,容易得知消息,可以及時做出反應,比如公開上個奏章。如果一道奏疏被天子或者宰相看中了,機遇來到,可以立刻飛黃騰達。

  ①官名。北齊始置於秘書省,隋、唐、宋沿置。與“校書郎”同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遼屬秘書監著作局。隋、唐並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於“校書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於翰林院設“正字”一官。

  ②出自白居易《常樂裡閑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輿、王十一起、呂二炅、呂四熲、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劉三十二敦質、張十五仲方,時為校書郎》。文中的(     )為作者附加的內容。        要是這麽說您還不能理解,那我們來看一個不太好的出身起點,也就是考試成績不佳或者不通過科舉考試或祖蔭,而是從所謂“雜途”“流外”①出身當官的那些人。

  他們一般會去當個縣尉,跟“校書”“正字”一樣是九品官。但是,除了一些特別重要的縣(比如首都長安所在的長安、萬年兩縣,或東都洛陽所在縣,以及跟這些重要區域緊鄰的縣)之外,如果一個士人當官後第一個官職是比較偏遠普通的縣尉,他回家時八成眼神黯淡、臉上無光,跟老婆大吵一架的概率很高。

  這種縣尉,要做具體實務工作,可能去分管收稅、押囚、組織勞役、迎送長官等繁雜困頓的工作,所以被清高的士人看不起。李商隱同志就當過縣尉,看李縣尉對自己工作的描述,跟“校書”真是有天壤之別。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複沒階趨。②
  而且,如果當了一個化外蠻荒之地的縣尉,比如嶺南廣州那邊的吧,往往要花上大半年時間全家人才能都搬到那邊去住。為什麽?因為正常情況一任官要當四年,交通不方便又不可能經常探親,兩地分居久了,不怕老婆紅杏出牆嗎?
  因為這樣種種麻煩卑屑之處,有些文人被授偏遠縣尉職務以後,打死也不去,寧可辭職不幹了,回起點重新練級。

  所以說,您這個一出仕就當了“校書郎”的,別再埋怨啥了,老實上任去吧。如果您堅持一考上狀元就得當四五品官,那敬請穿越狗血小說,唐朝不適合您。

  “校書郎”的工作非常悠閑,不過您也得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徑和名聲。不指望您能整理出多少皇皇巨著來,但是您也別帶著狐朋狗友們進圖書館吃燒烤,順便再失個火,燒光一百萬冊藏書。要知道還有一個“官員考課”的制度在那裡等著您呢。

  考課,也就是現在的工作考核,內容大致包括品行、官聲、工作成績等,標準是德、慎、公、勤,吏部專門有一個司是乾這個的。每年根據考核結果把官員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當面宣布,被考人不服可以申訴,考核結果記錄到各人檔案裡,考績高的漲工資,累計升官,考績差的罰工資免官,中等的一般繼續留任。

  這樣過了四考,也就是四年以後,會有一次較大規模的官員調整。四年考績都很好的,升官去了,考績都很差的免職回家,這個您能理解。但是像那些中等或者中上等的官員呢?繼續留在原職位乾同樣工作嗎?

  這您就錯了。唐朝特別是後半期制度,官員做滿一任(四年)以後,自動進入下崗再分配狀態,先回家等著,等吏部再給您安排一個新職務。這個等待的時間因人而異,從一年到十二年不等,這也叫“守選”。如果想縮短“守選”時間早點兒有個新職務,那您要麽聲氣大,要麽背景深厚,要麽多給吏部主事官員塞點兒錢吧。

  您這個新任“校書郎”,要想持續當官拿工資,成本最小的方法就是在任期間拚命交際,把自己的名聲遠遠傳揚出去。這樣當四年期滿,或者還沒等到四年任滿,很可能就有外地的節度使、觀察使來聘請您去給他當幕僚了。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各地節度使就像半獨立的土皇帝一樣,不太服長安管轄,但是他們卻都很喜歡以重禮聘請長安清貴文官當自己的參謀,對這些參謀一般也很尊重,開的工資更高,是同等級京官的幾倍往上翻哦!
  如果您很擅長交際,跟節度使感情不錯,培養出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關系,那麽節度使在他自己升官或者調任時,很可能仍然把您帶在身邊,您就成了他的智囊、謀主一類的人物。這種情況下,您身上可能會同時帶三四個官職,比如“節度判官”“朝散大夫”“檢校尚書戶部郎中”“上護軍”。

  其中,“節度判官”是您實際從事的參謀職務,但是這個職務一般被稱為“幕職”,不算正經的朝廷官員,所以需要後面那一大串,來標明您這個官“相當於”正經官員行列裡的什麽職位。

  “朝散大夫”是您身上的“散官”,主要用來確定身份待遇,領工資用的。唐朝的散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兩級,每級還分上、下兩階,每一階在地位待遇方面都有細微的遞進。

  “檢校尚書戶部郎中”,尚書省戶部約等於如今的國務院財政部,戶部郎中是很有實權的部門中的高層官員,一般人能做到這個職事官,基本也就到頭了,再往上就要靠機遇。不過,這個職務前頭帶了“檢校”兩個字,本來是臨時充當的意思,在這裡則是表示您不是真正的戶部郎中,沒在財政部上過班,只是在外地做了一個“相當於”這個官品的職務。

  “上護軍”則是勳官,本來是用來標明戰功的,在唐朝後期已經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純粹的榮譽象征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您要在節度使手下做到一個“節度判官”,也挺不容易的,而且應該是效力多年才能得到這個職位。如果您不願意老在地方上轉悠,幫著節度使出主意對抗中央朝廷,那麽在他手下待個兩三年,撈一筆錢,就找機會請他給您推薦一個京官職位,還回長安來吧。

  ①唐朝人當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祖上當過大官,子孫可以直接進入仕途,叫“門蔭”;另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當官。除這兩種途徑以外,其他當官的辦法,比如先當小辦事員(吏),再慢慢升職成為官員,或者通過捐錢買官等,被稱為“雜途”“流外”當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員看不起。

  ②出自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李商隱在弘農縣當縣尉的時候,向州長請假回京所寫的。他忙碌勞累了一天,到黃昏把官印封存起來,還要到監獄裡清點犯人無誤,自嘲還不如獻和氏璧的卞和,雖然被昏君砍了雙腿,但至少不用這麽卑賤勞累地跑來跑去任人驅使了。        如果這時候您還比較年輕,官品還不高,那麽節度使多半會推薦您進禦史台,當“監察禦史”(正八品上階)、“殿中侍禦史”(從七品上),甚至“侍禦史”(從六品下)。您可別覺得這些官職的品級低,很多原來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員能入禦史台,都欣喜若狂呢。

  禦史是管官的官,大致相當於現代的紀檢委監察局,專門負責督查官員們有沒有過失。所以一個七八品的禦史出京巡查,土皇帝們只要不想跟中央掐架,都會對禦史恭恭敬敬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當禦史的時候,曾經在四川調查過一件大案,還據此彈劾了一位已死的節度使。白居易就此寫詩讚揚:

  元稹為禦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①
  那麽還有比禦史更給力的中級官員嗎?也有,就是門下省的“拾遺”和“補闕”。如果說禦史是管官員的,那麽這兩種小官則是管皇帝的,專門給皇帝挑錯進諫。再看白居易的介紹:
  陽城為諫議,以正事其君。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