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尋找突破口
第519章 尋找突破口
如果大秦地方上的郡卒能夠有效的壓製叛亂,不用等到章邯想要平亂還要釋放驪山數十萬刑徒來充當平亂大軍的話,大秦只需要抽調數部九原邊軍精銳就能夠一舉撲滅越燒越旺的反秦火焰,大秦也許根本不會滅亡。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郡守,郡尉外,還有個重要的職位,那就是郡監,也就是監禦史。監禦史,隸屬禦史中丞,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
大秦三公九卿,除左右丞相,是金印紫綬、秩萬石外,剩余的包括禦史大夫、太尉、宗正等等在內的一眾府卿都是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
禦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副丞相。
禦史大夫屬官有兩丞,一為禦史丞,為大夫之副;一為禦史中丞。其中禦史中丞因為統領侍禦史和諸郡監禦史,可以命令禦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而郡監也就是監禦史,這個本身應該是監督各郡郡守、郡尉以及各郡官吏的職位,也在十余年間的時間裡,隨波逐流,同始皇帝最初制定時的意願越走越遠。
制度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執行的方法和人。至少,在胡亥看來,始皇帝首創的監禦史監察一郡大小官吏的措施,還是非常前衛和適用的。
大秦郡製除郡守、郡尉、郡監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官職,那就是郡丞。
郡丞,是郡守的次官,輔佐郡守綜理郡政,銅印黑綬、秩六百石。
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時,郡丞代行郡守職務。屬官有卒史、主簿、牧師令等。邊塞諸郡另置長史,管理兵馬軍政,與郡丞同秩。
郡丞這一職位,可以說是除郡守、郡尉以及郡監外,一郡之中最為重要的官職了。可是,這個一郡之中很重要的職位,卻是跟大秦朝廷沒有半點關系。
因為郡丞屬於郡守的次官,由郡守直接任命。而另一方面,一郡郡尉之中只有郡尉手下才會設置郡丞,來協助郡尉統率郡卒。
於是,矛盾出現了。郡丞由郡守任命,屬於郡守的次官,郡守不在郡丞就可以直接代行郡守職務,另一方面,郡丞卻又直屬於郡尉。
錯綜複雜的關系,導致了大秦官製在郡官這個中層卻尤為重要的級別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郡守,已經不再是單單管理一郡民生,同樣也插手了軍事。在跟監禦史打好關系,那麽郡守,就將是這一郡真正的土皇帝。
至於居於大秦官製最底層的縣一級,按人口多寡,分設縣令和縣長兩個官職。這兩個官職加上縣丞、縣尉兩職,是大秦官製中最低的也是最後的正式官位。
縣令銅印黑綬、秩千石至六百石,縣長銅印黃綬、秩六百石至五百石。縣令與縣長都是縣的行政長官,依律都將是由皇帝直接任命。
縣令和縣長每年的俸祿依照秦製是在十二萬斤到六萬斤糧食。縣丞、縣尉兩官職,銅印黃綬、秩四百石,等若五萬斤糧食。毫無疑問,依然是高薪。
而在縣令和縣長、縣城以及縣尉之下的眾多縣吏,如功曹、令史、獄掾、文無害、廄騶、亭長、三老等等,盡皆都是由縣令或者縣長自行任命。
郡吏還好,雖然是郡守來任命,但是會對朝廷進行報備,然後編入朝廷的正式的官製序列中,由朝廷核準之後發放俸祿;而縣吏,則是大多由縣令直接從賦稅中扣除部分來作為這些人的俸祿。雖然縣吏的俸祿不會很多,但是大秦數百個縣治,每個縣治少則十余吏多則數十吏,都要靠百姓來供養。
這個數字,沒有定數。大秦官方的典籍上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
但是毋庸置疑,這樣的後果,就是在百姓本就繁雜的賦稅上再次加上重重的一筆。也難怪百姓苦不堪言。
足足花了三天功夫,贏剛才算是對大秦的官製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但是了解越多,贏剛心中對官製改革的急迫感也是愈盛。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使嬴政下詔免除了百姓三年的賦稅,並不意味著百姓這三年內都不用繳稅,而只是不用再向朝廷繳稅。換而言之,每個縣還是一樣會向百姓收稅。
而下面那些縣令或者縣長會不會趁機加征百姓的賦稅,答案用腳趾頭想也知道會是什麽。
改革官製面臨的困難贏剛已經領教了,朝廷各個大佬一致痛哭流涕的反對,如果強行推行結果不言而喻。畢竟胡亥還要依靠這些人來執行,陽奉陰違之下,最後怕是官製改革將是面目全非不算,還將讓大秦上下不通,陷入混亂。
贏剛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
而他決定將這個突破口放在了太學身上。
如今學院內的老師,其實大多都是以前諸子百家各派中的長老級人物。無論這些人學的東西到底能不能用上,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各個方面最為頂尖的人才或者學者。
學院內的學生,如今有近萬余人。
其中內部的核心有千人,而太學外院還留下來足足數千人,進行分類淘汰的選拔。
這些人基本上盡皆都是分屬各家各派的弟子。其中又以儒、道、墨、雜、法這五派最多。基本上佔據了皇家學院內如今學生的八成以上。
就整個大秦而言,諸子百家的門人弟子其實加起來自然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當初贏剛籠絡諸子百家各派建立太學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在大秦平定之後多培養一些沒有任何派系的普通百姓出身的學子。
畢竟,太學必定會是大秦的最高學府。從這座學院走出去的人,必然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初期的時候會走上官場,來維持大秦對整個天下的統治。
贏剛一直在刻意的淡化著,諸子百家各派的派系分別,在這裡只有各個分院和學科的分別,分歧可以有,有分歧有爭吵才會有進步。
贏剛相信,在自己有意識的干涉之下,這些爭吵和分歧促成的進步,只能對大秦整體的進步有著促進作用,而不會演變成分裂甚至仇恨的態勢。
學術嘛,就是要百家爭鳴才能促進整個民族意識的進步和覺醒。
而朝堂之內贏剛已經找不到幫手,故而他打算從外界尋找幫手打破眼前的僵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