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水陸並進
“殿下不必太過驚慌,依徐某愚見,北酋十八部和新羅國不會選擇在海上襲擊永安。”徐世廉說道。
“為何?屆時北酋從陸路南下進犯平酋村,新羅國水師襲擊永安港從海平村登陸,不就可以前後夾擊輕易將我們徹底擊潰了嗎?”劉愚問道。
“殿下,您思慮得沒錯,但北酋十八部卻不會站在您的角度如此思量考慮。北酋想要得到的是整個幽州,而不是永安這一縣之地。殿下,您稍等……”徐世廉說著找出了後堂的幽州地形圖平鋪在了桌案上。
“殿下您請看,雖說我們永安港距離新羅國較近,但是諸峰城的諸峰港距離新羅國也不遠。比起地處偏僻的永安,諸峰港的地理位置更加優越,西南北三個方向都可以進行戰略縱深。”
劉愚仔細看了看地形圖,讚同地說道:“的確,諸峰港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個兵家必爭之地。”
“更何況北酋會派出十萬大軍兵臨平酋村,他們根本不會把只有3000守軍的永安當成威脅。北酋會認為能夠像5年前那樣輕松擊潰城池,拿下永安易如反掌,便沒有必要再讓新羅國在永安港登陸協同作戰。”徐世廉解釋說道。
劉愚點了點頭,“也是啊,他們又怎會把我們這3000守軍放在眼裡。北酋人會覺得瞬間便能擊潰這道防線,可以迅速和新羅國的水師軍隊會合,然後再一同南下進軍。”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諸峰港是譚家經營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囤積了許多兵器糧草和緊俏的貨物。北酋和新羅國是絕對不會放棄這塊肥肉,他們會搶先佔領諸峰港,搶走糧草和資源。”徐世廉說道。
聽到這裡劉愚總算是松了一口氣,“那這樣看來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新羅國都不會選擇襲擊我們永安港了。”
“按常理的確如此,不過我們也要謹慎小心。”徐世廉說道。
“那先生,我們現在該怎麽辦?要不要把這個重要的消息傳遞給京都?還是說放任新羅國襲擊諸峰港?反正如幽州邊軍已經易帥,造成的損失越大,就能讓太子和秦儀罪名更深。”
徐世廉望著桌案上的地形圖沉思了片刻,“還是把這個消息告知京都和兵部吧,唇亡齒寒,徐某擔心諸峰港被襲擊後,下一個就是我們永安港了。”
“也好,如今的譚家和過去的譚家也不同了。譚慧琰已經投靠了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再對譚家進行打擊,否則未來損失的就是本王了。”劉愚說道。
“沒錯,這次立場不同,秦儀一定會派出大燕水師來防范,他們自然不想失去諸峰港這個軍事要地,更不想讓北酋十八部得逞。”
“這樣一來的確最穩妥,大家相安無事最好,永安可經不起敵人的前後包抄了。”劉愚輕歎了口氣說道。
“不過以防萬一,還是讓唐大人先行回到海平村做好準備吧。至於永安水師就在暫且留在海平村300人,用來提防新羅水師的襲擊。”徐世廉謹慎地說道。
“唉,那如此一來平酋村的防守就更加困難了。”劉愚苦笑著說道。
“除此之外,徐某建議殿下再製造些水底龍王炮,延續當初對抗倭寇的方法來對付新羅水師。”徐世廉說道。
“好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什麽時候不用本王再防守,我們也可以主動出擊一次。”劉愚感歎地說道。
“或許等我們在平酋村堅守勝利後,徐某便能給殿下一次主動奇襲的機會了,陛下當初的聖旨可是準許殿下能夠自由出入永安以北。”徐世廉微笑著說道。
“難道說先生讓我率領兵馬反擊北酋?”劉愚興奮地說道,一直都想像霍去病那樣驅逐匈奴,封狼居胥。
“事態變化萬千,徐某也不敢保證。殿下,還是先想著該如何堅守好這座城池吧……對了,其實還有一件事想要勞煩殿下親自去辦。”徐世廉臉色忽然微變。
“什麽事情,先生請講!”
“如今虞大都督辭官一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不知道譚慧琰如今會作何想法,她是否會覺得殿下即將失勢,又會覺得虞大都督辭官另有隱情,還請殿下試探一番。”徐世廉說道。
劉愚點了點頭,“是啊,永安如今是禁不起內亂了,我這就返回永安處理此事。”
“若是譚慧琰問起其中詳情,殿下就如此說……”徐世廉交代了一番見到譚慧琰後的說辭。
劉愚聽後,便騎著赤影返回了永安,沒有返回王府,直接便找到了正在糧店做帳的譚慧琰。
見劉愚風塵仆仆而來,譚慧琰便把劉愚請到了後堂,到了杯茶擺上了一盤糕點。
不過劉愚可沒有心思吃什麽糕點,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便試探著問道:“慧琰,最近想必你已經聽到一些風聲了吧?”
“殿下所指的是什麽?推行的新政攤丁入畝嗎?”譚慧琰微笑著盯著劉愚,顯然是明知故問。
“攤丁入畝不是在譚大小姐暗中的幫助下推行得一向很順利麽?又有什麽風聲傳來,本王指的是虞大都督的事情。”劉愚沒有心思兜圈子便直接點到了正題。
“殿下,若是慧琰沒有猜錯的話,這應該徐先生的計謀吧?虞大都督絕對不會真心將兵權交給太子,對嗎?”譚慧琰微笑著說道。
劉愚就知道她一定會這麽想,便按照徐世廉所說,沒有對她說出真相,而是說出了另外一個編造的計謀。
譚慧琰聽了之後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也並沒有深究真假,只是答應劉愚會保守這個秘密。
而劉愚也匆匆地告別了譚慧琰,返回王府後便吩咐拓拔無恙派黑衣衛在暗中盯著譚慧琰的一舉一動,看她是否會給她的父親譚秉鑒通風報信!
做好了這些事情後,劉愚便準備休息一夜,然後再次返回平酋村加緊城防,靜待秋天暴風雨的來臨。
而與此同時,京都那邊的也有許多人在靜靜地觀望、擔憂,還有期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