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第537章 ??李世民和他的倒霉兒子們
  第537章 李世民和他的倒霉兒子們

  太極宮,鹹池殿。

  李世民的寢殿依舊陰森寒冷,李世民每日在此處透過他的渠道看著天下大勢。

  近來李恪明顯感覺李世民的身體比先前好多了,連毒癮的發作也在逐步減少,但是李世民依舊不願意搬回甘露殿或者把這裡的黑色帷帳收起來,更是很少召見大臣。

  這日中書省逞上來一份李承乾的奏疏,李世民看到一半就眼露出殺機,李恪在旁邊看著李世民拿奏疏的手明顯很用力。但是李世民看奏疏的整個過程始終沒有說一句話,直到把奏疏看完扔給李恪仍然不說話,只是半歪在榻上眯著眼看房頂。

  李恪接了奏疏看了一半就被嚇了一跳,暗道李承乾這是在李世民耀武揚威嗎?

  奏疏中稱凱旋大軍已經過了函谷關,最多半個月後就能回到長安城,下令中書省安排長安百官率領長安百姓出城三十裡迎駕。

  後頭還附了長孫衝率領家將陰謀奪取函谷關,意圖阻止大軍過關,被函谷關守將領牛延福朱順德等斬殺的事情。

  這份奏疏幾乎相當公開打李世民和朝廷的臉,因為誰都知道長孫衝確實是朝廷派去函谷關的,函谷關守將殺了長孫衝迎李承乾進關等於是在打朝廷中樞的臉。

  可是話說回來,朝廷有什麽可以公開的理由不準李承乾率領凱旋大軍進關呢?
  “父皇必須派大將鎮守潼關。”李恪急切地道。

  “嗯。”李世民顯然不滿意。

  “還應該昭告天下痛斥函谷關守將的罪行。”李恪忙補充道。

  李世民聽了依舊不說話。

  “能不能命人揭露我大哥謀反?”李恪試探著道。

  這樣做有損李世民的英名,畢竟皇太子造反他做為老子的反不可能沒一點錯。就是算錯處全在李承乾身上對於李世民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不是還有“養不教,父之過”嘛。

  卻沒有想到李世民聽了這話只是歎口氣道:“若是逆子在洛陽大肆封官時有人揭露他圖謀不軌,天下可能還有人相信,現在逆子一心回長安,誰還會相信他要造反?

  因為率軍回長安是合理的,留在洛陽反而是不合理的。

  再者什麽樣的大將鎮守對皇太子有用?
  只要不是朕親自站在潼關上,逆子都可以說是對方圖謀不軌,他現在手握數萬精兵又是皇太子,他想給什麽人定罪就能給什麽人定罪。”

  “那怎麽辦?”李恪急了。

  李恪這些日子在李世民的悉心引導下,是真想當皇帝了,突然發現根本攔不住李承乾,他能不急嗎?

  李世民眯了眯眼神色淡定地道:“別著急,有人比我們急。”

  李恪知道李世民說的是李治和長孫無忌一夥,但他仍然道:“他們明顯也攔不住我大哥。”

  李世民聽了淡淡一笑道:“他們能攔得住逆子,咱們父子現在就該想想怎麽鋤去他們了。”

  李恪還要再說什麽,卻見一個內侍雙手托著一卷紙輕輕走進來,朝李世民躬身道:“啟稟陛下,晉王殿下送來一首詩。”

  李世民聽了看了李恪一眼,那意思是說:你看著急的人來了。

  李恪扭頭朝內侍手裡的詩卷看去。

  “給朕念念,看他寫了什麽。”李世民說罷還稍稍往上欠欠身子讓自己歪的更舒服一些,好像真準備欣賞一首好詩。

  李恪忙從內侍手裡接過詩卷,展開但見開頭工筆寫著一首詩,後頭還有很多內容也不及全看,便先詩念道: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氏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這是一首諷刺秦始皇求長生藥的詩,可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諷刺的是李世民。

  全詩粗分可分兩部分,前頭小半部分是說秦王統一天下的功績,後頭大半部分則都是寫秦王求長生藥而不得。

  最重要是結尾來一句“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明面是嘲諷秦始皇求長生藥不得最終死去,但在李世民聽來和詛咒他是一樣的。

  李恪念詩時一直偷看李世民,見李世民起初還有些興致,但是聽到“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時表情就冷了下來,聽完最後一句臉色上幾乎凝出水來。

  便隻低頭看詩句後頭的內容,不敢再發出一點聲音。

  過了半晌才聽李世民語氣森然地問道:“這是雉奴寫的?”

  “不是。”李恪忙回道。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語氣稍緩道:“那是誰寫的?”

  “是我大哥寫的,說是已經傳遍了長安城。”李恪低聲道。

  李恪看著李世民心驚膽戰,真怕李世民一生氣下令把王氏和李白殺了。

  王良娣雖被李世民貶為庶人,但仍然留在東宮照顧三皇孫李白,現在李治也不得寵了再沒有人敢進東宮對他們母子不利。在東宮裡連一應禮節待遇都沒有變,東宮眾人仍稱她為良娣娘娘,只是東宮外頭都稱她為王氏。

  過了一會兒,只聽李世民沉聲道:“傳雉奴進來。”

  李恪看見內侍走出去才反應過來,李世民剛才下了什麽命令。

  本來李治勾結一夥朝臣與長孫無忌等人明爭暗鬥忙的不亦樂乎,只是後來在尉遲恭那裡碰了壁,才發現他自己沒有多少威望,根本指揮不動朝中大將。

  於是李治又開始每日早晚都到鹹池殿給李世民請安,還多次跪在殿前痛訴前非,哭求李世民給他一個床前盡孝的機會。

  不過李恪每日在李世民面前,李治怎麽會有進殿的機會?
  李承乾兵不血刃地進了函谷關,今日李治送來李承乾新寫的詩句李世民終於開口要見李治了。

  “你此時不宜出面,朕若不見長孫無忌也不見雉奴,長安城的百官必然人心動搖。”李世民似乎是看見身後李恪陰晴不定的臉色,淡淡解釋一句。

  “兒臣明白。”李恪連忙躬身行禮。

  “嗯。”

  李恪正要退下突然又聽見李世民道:“你去找李安儼把長安城的事情布置好。”

  “兒臣遵旨。”李恪再行一禮便從後頭退出去。

  李世民見李恪出去便閉目養神。

  “兒臣參見父皇。”李治眼裡含著淚水雙膝跪在李世民床前。

  躺在床上的李世民勉強抬抬手,聲音虛弱地道:“雉奴來了!”

  李治見此更覺傷心,李承乾和長孫無忌現在都是如狼似虎,李世民又病的這樣,他的皇位誰來給他保證啊?

  李治的眼淚止不住就往外湧,帶著哭腔道:“父皇您怎麽病成了這樣啊?”

  “唉!”李世民勉強看他一眼。

  “父皇,我大哥他他他……。”李治說到一半,就聽李世民不耐煩地道:“不要再提那個逆子。”

  李治見停了一會兒才戰戰兢兢地道:“父皇兒臣想-想分封到海外去,帶著家小再也不回來了。”

  “嗯?”

  李世民做出強行抬頭的姿態,看了李治一眼才慢慢地道:“雉奴,有父皇在你怕什麽?”

  “我大哥他率領大軍過了函谷關,直奔長安來了。大哥能兵不血刃地過函谷關,可見大哥他真有天命,父皇您就——”李治流著眼淚勸道。

  “怎麽你是來替逆子做說客的?”李世民生氣地打斷李治道。

  “兒臣不敢,兒臣只是害怕……”

  李治神色惶恐心裡卻十分高興,他知道只要李世民仍不肯原諒李承乾,他就還有希望。

  李世民有氣無力地咬著牙道:“哼,你怕什麽!函谷關乃是出關的關卡,潼關才是守護關中的關卡,你替朕傳旨中書令高履行命他擬旨:詔程咬金為左衛大將軍率軍駐守潼關,朕倒要瞧瞧……瞧瞧那逆子怎麽過潼關。”

  函谷關後頭是一條一百多裡長東西向的山谷夾道,函谷關在夾道的東頭,潼關在夾道的西頭,李承乾的大軍現在正走在這條夾道裡。

  理論上只要守住潼關李承乾一樣進不了長安,而且如果洛陽有變把李承乾封在函谷關內,李承乾這幾萬大軍只有死路一條。

  李治聽了李世民的安排心中大定,又道:“只是表哥新喪,舅舅未必有心理政。”

  李世民聽了稍稍抬頭看一眼李治,暗道:無忌倒是給自己找了個對手。

  李世民面上不動聲色只是緩緩道:“衝兒的事我也聽說了。”說到這裡歎口氣,頓了頓才接著道:“只是此時沒有人比你舅舅更合適坐鎮中樞了,你代為父去好好勸勸你舅舅吧。”

  李治抬頭看看李世民,見李世民媽終神情懨懨的,心道:難道父皇住在鹹池殿裡,對外頭的事一點都知道?

  想到這裡又開口告狀的道:“前幾日兒臣曾親自去鄂國公府請鄂國公去函谷關坐鎮,只是恰巧鄂國公當日就得了重病。若有是鄂國公鎮守想來函谷關也不至於就這麽快就失守了。”

  李世民心裡冷笑,面上裝做聽不懂,語氣關心地問道:“尉遲恭也得了重病?”

  “正是。”

  李治見李世民真不知道外頭的事,就開始盤算是如何向李世民揭露尉遲恭裝的事。

  李世民聽了似乎十分傷感道:“該派幾個禦醫去給他看看,送些藥去。”

  李治聞言連忙道:“兒臣也曾親自帶著禦醫去看了,只是禦醫也珍不出鄂國公得了什麽病。”

  李治說罷眼巴巴地看著李世民,等著他往下問。不想過半天才聽李世民道:“禦醫也有看不出來的病,就像你母后,禦醫不也沒能治好,何況尉遲恭這麽大歲數的人了。”

  李治見李世民一直護著尉遲恭便不敢再說。

  “好啦,朕乏了,你去傳旨吧。”李世民說罷便閉上眼睛。

  李治見此隻得輕聲道:“兒臣告退。”然後緩緩起身退出鹹池殿。

  李世民見李治走了,鼻子裡冷哼一聲就真的睡著了。

  李治出了鹹池殿直奔中書省找高履行,把他這次和李世民見面時的情形從頭到尾跟高履行講了一遍。

  “陛下這是故布疑陣。”高履行聽斷然道。

  “哦?”李治不解的看著高履行。

  高履行往門口看看見沒有人,才看著李治鄭重道:“陛下病成這樣——”說到這裡高履行做一個死去手勢。才接著道:“如果傳揚出去,不說外地的百官必然心向太子,就是長安城還有幾個敢跟太子作對?”

  李治一想也是:李承乾現在不光是皇太子還手握數萬大軍,李世民一死誰還能壓得住他?誰還敢跟他爭天下?
  “陛下身體情況絕不能泄露出去,還要盡快除去李承乾。”李治目光森然道。

  高履行聽了鄭重地點點頭道:“我這就給程咬金寫詔書。”高履行說著就低頭寫詔書,長孫無忌這兩天在辦喪事,一切都是他說了算覆核用璽很快就完成了。

  李治拿著詔書親自帶著人往盧國公府去,這一次他不怕程咬金不給他面子了,因為這是李世民當面給他下的旨意,程咬金多大膽子也不敢不遵。

  可是詔書送到盧國公府時才知道程咬金昨天就得了重病,昏迷不醒,盧國公府連棺材都準備好了,幾個兒子的孝服都做好了。

  李治才說一句叫禦醫來,程處默和程處亮就穿上孝服跪在床前號喪,擺明了是告訴李治他爺已經死了不用找禦醫珍治。

  李治見此急忙回宮再次去鹹池殿求見李世民,只是這次卻沒能進殿。李治因為擔心泄露了李世民的病情也不敢在鹹池殿外久等,隻得怏怏而歸。

  不過當日鹹池傳出李世民的手諭:命中書令高履行親自去鎮守潼關。

  高履行不敢耽誤先去見長孫無忌請出來理事,自己當夜就領著高家的家將騎馬往潼去了。

  第二天早上風法仆的高履行來到潼關時,李承乾也率領大軍來到潼關之前,與先一步出發的蘇定方匯合到一起。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