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之神級學霸》第798章 高朋滿座
  第798章 高朋滿座
  蔡教授家中,高朋滿座。

  楊銳熟悉的唐集中教授、王永教授,不那麽熟悉的盧月萍教授,安林海教授,以及完全陌生的伍洪波教授和沈興德教授等人都坐在客廳裡,除此以外,還有十多人在房間裡擠不下,不得不倚著門框,或者乾脆坐在廚房、走道或者陽台。

  楊銳得到了眾星捧月的待遇,被一直推到客廳中間,坐在茶幾旁邊說話,相比之下,劉院長只能委委屈屈的坐在面對茶幾的一間臥室內,隔著數人,可憐巴巴的望向中間。

  “楊銳,你可是茶杯的待遇,別客氣,先喝點水再說。”伍洪波教授同樣是學部委員,在中科院的遺傳所工作,說話有些戲謔。

  楊銳低頭一看,果然有的人抱著大茶缸和茶杯,也有的人面前放著碗,明顯是杯子不夠用了。

  蔡院士咳嗽一聲,道:“別聽老伍胡說,我這裡不分三六九等。”

  唐集中笑道:“我就說,我怎麽也應該是小碗待遇吧。”

  楊銳回頭一看,唐集中面前直接是個湯盆。

  好幾個人都大笑出聲。

  蔡院士拱手說“原諒則個”,又道:“小孫子這幾天過來,他奶奶怕他把玻璃杯都給砸了,一股腦收拾起來塞床下了。”

  “是小兒子的?”伍洪波問:“快上小學了吧,沒送幼兒園?”

  蔡院士滿面笑容道:“幼兒園也去,我有空也教教他,幼兒園老師教數數教半年了,我說,不如趁這兩天閑下來,給小孫子做個啟蒙,我教語文有點不夠格,俄語、英語和數學還是可以的。”

  “這兩天本來是閑下來了對吧,都怪楊銳。”伍洪波笑著打趣。

  “怪楊銳!”

  “都怪楊銳!”好幾個人趁亂起哄。

  楊銳沒想到高朋們竟然都像是中學生似的,無奈道:“實驗室的事,誰說得清楚。”

  “兩個月做一種新藥,也有點太快了吧。”靠著暖氣的是中科院藥品研究所的研究員慶志勇,不像是大學裡的教授隔著窗戶紙看不清楚,他是經常性要對接各地製藥廠的,因此很熟悉而今做一款新藥的難度。

  如果50年代的中國,有現在的生物研究水平,那在抗生素大發展的熱潮中,還是有一分余力的,但在84年來說,中國開發新藥的能力就太弱了,尤其是競爭力薄弱,即使看準了一個靶點,預計十年二十年能做出來,也沒人敢做,因萬一你做到一半的時候,其他公司就可能率先做出來了,若是如此,其前期投入就全白瞎了。

  所以,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楊銳隻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做到了臨床前,在慶志勇這樣的專業人士眼裡,基本等同於“我了個大去!”

  楊銳回答過無數類似的問題了,靦腆笑一笑說“運氣好”就閉口不言了。

  反正,怎麽想就是你們的事了。

  慶志勇搖搖頭,道:“我們怎麽就沒有遇到好運的時候。”

  “我看,是咱們的機制有問題,為什麽華銳實驗室敢於投資,願意投資,最後能夠做出來?”有教授毫不意外的提出體制問題。現如今,這是時髦話題,就像是30年後的房價一樣,哪怕你一點都不關心,你也能說出一二三五四五點出來。

  沈興德教授是個文弱書生的模樣,脫下眼鏡,用衣角擦一擦,道:“也不能全然責怪體制,咱們的研究經費就那麽點,再改製,難道能改出經費來?怎麽用有限的經費做出有價值的成果,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以後,比如到了21世紀,咱們國家實現小康了,咱們的四化建設有了成果,經費也多起來以後,如何用大量的經費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小楊這一代人的責任了。”

  “沈教授說的好。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趕上好時間,小楊這樣的年輕人,才是真正出成果的。”

  “是呀,現在學華銳做科研風險太大了。”

  “有楊銳這樣的年輕人,咱們國家的生物學,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幾個人以楊銳為中心說著話兒,話題卻是慢慢的跑開了,談發展談未來談後繼子弟培養……

  楊銳聽的有些不自在,這裡除了他,最年輕的學者也超過45歲了,有的學者談論的後繼弟子都不是學生,而是已到而立之年的講師甚至副教授。

  坐在這樣的房間裡,不得不說,楊銳還是有些壓力的。

  “楊銳來了?”廚房裡,忙忙碌碌的蔡院士的夫人在圍裙上擦著手,走出來就上上下下的打量著楊銳。

  “您好。”楊銳連忙站起來,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稱呼。按年齡叫阿姨?似乎不太對,叫蔡夫人又太生分了,叫嫂子的話……年齡差距又大了些。

  “你叫我李醫生就行了。咱們各論各的。”蔡夫人似乎知道楊銳的猶豫,笑眯眯的道:“之前就聽說咱們北大的楊銳長的俊,沒想到這麽俊,你是河東人,吃麵嗎?”

  “哦,河東吃麵的。”楊銳有些思維混亂。

  “那你就吃麵吧,我做的面還不錯。不吃麵的就沒辦法了,自己舀米飯哦。”李醫生後面一句是吆喝著的,又道:“大家吃點東西啊,我下了面,弄了幾個涼菜。”

  有人客氣,有人自覺的站起來到廚房去端東西。

  一會兒,每人面前都有了面條和米飯,除此以外,午餐肉、夫妻肺片、涼拌木耳和腐竹拌黃瓜的四色拚盤也是滿房間亂放,保證每個人面前都有。

  “大家隨便吃點,墊墊肚子,吃飽了再說話。”李醫生滿房子的添菜添飯。

  楊銳端起面條,嗅著其中的香氣,竟而也有些餓了。

  說起來,他也是晚飯沒吃的人。

  面條裡的內容同樣很豐富,手擀麵本身的韌性很好,面湯更是有雞蛋、西紅柿、香菇、紅椒、油菜等多種材料,即使不配涼菜,也能很美味的吃光一碗面。

  “小楊再來一碗。”李醫生看著楊銳喝完,立刻幫他添了一碗。

  楊銳不好意思的說了“謝謝”。

  李醫生擺擺手,笑道:“年輕人就要多吃點,要不然怎麽有力氣做科研,你看老沈,沈興德教授,他為啥做不了學部委員,就是太瘦了,年輕的時候沒好好吃飯,在實驗室裡工作幾個月就暈倒,再堅持幾個星期還是得暈倒,這樣怎麽能出成果。”

  她這麽一說,滿屋子的人都笑了起來。

  沈興德是眼瞅著要進學部委員的人,如此調侃也受得了,只是搖頭苦笑,道:“嫂子,我是看你每次都招待的這麽好,要是別人,我是一定要辯一辯的,我都四五年沒暈倒了啊。再說了,我年輕的時候倒是想好好吃飯呢,家裡沒有也沒辦法啊。”

  “不敢再暈倒了。”蔡教授悶頭吃完一碗面,抹了抹額頭上的喊,暢快的道:“你年紀大了,就多用經驗,不要拚體力嘛,把拚體力的機會讓給年輕人,對不對。”

  “對,你說的對,再怎麽說,我也得等下一次學部委員評選。”沈興德說著舉起碗,道:“嫂子,再給我加一半,我不客氣了啊。”

  “客氣啥啊。”李醫生笑眯眯的舀了多半碗面給沈興德,又澆上濃濃的湯。

  一房間都是呼嚕呼嚕的吃麵聲,像極了食堂。

  伍洪波的戲謔基因再次被激活,笑道:“學部委員和學部委員也不樣啊,像是研究所的,就得抽空子,找機會到大學的學部委員家蹭吃蹭喝,要不然,到了月末,家裡就揭不開鍋了。”

  蔡教授隻輕輕的一抬眼皮,道:“正好,我兒子出京工作了,家裡就我們老倆口吃飯,加你一個還好做飯。”

  楊銳忍不住笑了出來。

  曾幾何時,期末考試前背書的時候,心裡怒罵的名字的主人,現在竟然互損的如此市井,卻也是楊銳想不到的。

  一頓便餐吃完,楊銳主動到廚房幫忙洗碗。

  李醫生客氣了兩聲也就讓他幫忙了。80年代的市場不發達,除了腐竹和午餐肉這樣的半成品能買得到,其他各種食材都要自己加工,蔡夫人又有自己的工作,也是忙了一整天,累壞了。

  楊銳倒是有點享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招待餐,或者工作餐,到90年代恐怕就看不到了,那個時候,大家應當都習慣了去飯店或者酒店,最起碼,像是北大生物系院長這樣的人,都不用在家自己忙活做飯了。

  不過,84年還做不到如此的瀟灑,現在的食品開銷是家庭開銷的大頭,給十幾個人有菜有肉的提供一餐,恐怕要花掉蔡教授小半個月的薪水,這還是教授的薪水,若是普通工人的話,恐怕得把整月的工資掏出來。

  李醫生的心情似乎也不錯,和楊銳合作洗碗的同時聊天,內容自然也是去鐵酮。

  因為對方是醫生的原因,楊銳很自然的將話題從製藥轉到了醫藥和醫療的問題。

  他詳細說了自己在協和醫院的所見所聞,又說了自己做藥的初衷。

  李醫生邊乾活邊聽,只是動作漸漸慢了下來。

  楊銳漸漸的說到了去鐵胺和去鐵酮的異同,特別是一個要靜脈注射,也就是掛點滴,一個只需要口服的區別。

  最後,楊銳說到了價格問題,並道:“我準備將國內的授權留下來,到時候,咱們國家的地平患者,應該能用到接近成本價的去鐵酮,國產藥的成本都不高,去鐵酮的合成也不難,不管進不進公費醫療的名單,我覺得一般人應該都能用得起,初步估計,中間型和重型的地平患者,平均延長10年的壽命,理想一點,延長15年都能做得到。”

  “如果價格能降到一個月幾塊錢,那就不止15年了,20年都沒問題。”

  “怎麽會。”

  “你以為國內所有的地平患者,都能得到協和醫院那樣的醫療條件。”李醫生輕輕的道:“去鐵胺的具體價格我不知道,但國內目前是很缺靜脈注射的藥品的,不說藥物的價格,掛一瓶葡萄糖都不便宜。如果是重型地平,普通城鎮居民,最多也就是負擔兩三年的醫藥費,農村的話……你家裡在鄉鎮,可能接觸過一些,但真正的農村,尤其是有重病人的家庭,你可能不了解……”

  李醫生說著,放下手裡的碟子,道:“我去拿個東西。”

  她轉身出了廚房門,卻聽客廳裡突然傳來驚呼聲:“嫂子,你怎哭了?……楊銳!”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