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稱霸五代十國》第一百零八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
  第一百零八章火藥槍的歷史(上)

  大約在16世紀,火槍傳入日本,火槍在日本稱為“鐵炮”日本在歐洲火槍的基礎上研發了“國友筒”與“三連筒”“堺筒”、“薩摩筒”等等。

  比較有效的火槍,由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對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戰役中得到充分運用,使得日本真正認識了“鐵炮”的威力,並且開始大批量生產“鐵炮”。

  由於日本資源缺乏,所以豐臣秀吉下令,大規模開展和周圍國家的貿易。資源問題也是豐臣秀吉侵朝的一個原因。

  16世紀的日本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各地軍閥對航海商業的發展采取支持態度,加之當時的歐洲探險家和商人想要在東方謀得最大利益,所以當時的日本就成了航海商業的發達國家,這也為外國火器傳入日本提供了機會。

  日本火繩槍是由葡萄牙人傳入的,發生於日本天文12年(明嘉靖22年,?1543年)8月25日,當時一隻載有100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3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後稱靜海王王直的大倭寇頭目)。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其旁有一穴(即火門),系通火之路,裝上火藥與小鉛丸,用火繩點火,可將鉛丸射出,擊中目標,發射時發出火光與轟雷般的爆響。

  日本人時堯(地方軍閥)見後視之為稀世之珍,將其稱為鐵炮。之後,又用重金將其購買,並派小臣條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藥製作法,仿製了十幾支。

  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場便先後仿製出日本式的火繩槍。當時的倭寇還把這種火器用於對中國的掠奪活動中。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2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西洋火繩槍。

  1548年,又在繳捕侵擾我國沿海雙嶼的倭寇時,繳獲了日本的火繩槍(鐵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視仿製火繩槍,製成了鳥銃(鳥銃是明朝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

  鳥銃的主要特點首先是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其次是設計了彎形銃托,發射者可將臉部一側貼近銃托瞄準射擊;再次是銃管比較長,長度和口徑的比值約為50:1~70:1之間,細長的銃管使火藥在膛內燃燒充分,產生較大推力,彈丸出膛後的初速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後則是發火機的不同,用火繩作為火源,扣動扳機點火,不但火源不易熄滅,而且提高了發射速度,增強了殺傷威力。據《大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製了第一批鳥銃1萬支,裝備明軍使用。

  當時的鳥銃銃管用精鐵製作,此種精鐵要用10斤粗鐵才能煉出1斤,只有用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射擊時不會炸裂。

  製作時通常先用精鐵卷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然後用鋼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鑽銃工藝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鑽成一支。?銃管鑽成之後再於前端裝準心,後端裝照門。銃管尾部內壁刻有陰螺紋,以螺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銃內壁。管口外呈正8邊形,後部有藥室,開有火門,並裝火門蓋。

  完整的銃管制成之後,安於致密堅硬的銃床上。銃床後部連接彎形槍托,銃床上安龍頭形扳機。

  經過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製和改製,火繩槍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成為明軍裝備的主要單兵射擊武器。萬歷年間,火繩槍的研製又有許多進展。當時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就曾仿製成攻嚕密銃(土耳其火繩槍),先後研製成各有特色的火繩槍10多種,其他火器及戰車10多種,並以多種文體撰寫《神器譜》等研製火器的論著多部。

  馬憲、李槐等人整理和傳授的鳥銃製造工藝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沒有較大的變化,雖然歐洲的火繩槍在1575年左右就被簧輪槍淘汰,但在中國,火繩槍和火繩槍工藝卻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國初年。

  在此期間,明末畢懋康發明中國的簧輪槍,並被後來的清政府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卻被做成禦製自來火槍一直被滿清貴族所佔有,決大多數的清軍依舊裝備大線槍與兵丁鳥槍等舊式火繩槍,甚至於依靠傳統的刀劍弓矢與裝備著先進燧發槍的外國侵略者戰鬥。

  為了解鳥銃的做法,這得從明代的工藝說起。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說:“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

  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這就是延用了數百年的鳥銃製作工藝,雖然在中國火銃的點火技術經過了幾次改良,但是傳統銃體的製造工藝一直到晚清洋務運動興起時才被徹底拋棄,從第一支火繩槍起到二次大戰的數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謂淵源流長;明代早期采用鉚接,因製造不便,後期采用兩段銅箍固定,雖然清洗不便,卻縮短了鳥銃的製作時間,清代學習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銃管用細繩子扎,在一支銃上分成幾段扎上一種牢固的細棉繩,在清洗銃管時只要解開繩子就能取下銃管,只是繩子容易被射擊後熾熱的銃管烙斷。

  操作過程火藥槍的操作方法,演示者身上的裝備特寫,其中梯形鐵邊的小壺是裝引藥用的;右邊的皮盒是裝彈丸的;白色小瓶是裝發射藥用的,每瓶裝一發的藥量,這樣可以避免士兵在戰場上因緊張,而裝多或裝少發射藥。

  首先,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火藥殘渣阻塞引火孔,這是火槍常出現的毛病,第二步,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並合上引藥鍋蓋。擰開裝發射藥的小瓶,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近距?將預先含在嘴中的彈丸(當時火槍兵普遍習慣)從槍口裝入;

  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彈丸和發射藥,然後,點燃火繩:火繩燃燒速度較快,加上點燃後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擊前一般不點燃火繩。

  把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也就是後來槍的擊錘)上。由於此時引藥鍋蓋是關上的,所以不用擔心火繩的火星引燃引藥造成走火。

  最後,扣動扳機,火繩落下的同時,引藥鍋蓋打開。引藥點燃發射藥,彈丸發射~為了避免火藥灼傷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擊最後關頭,槍手是閉眼的。

  火繩槍的弊端,火繩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盛行了200多年(在亞洲國家還要長),它的缺點較多,尤其是在戰場那種極端的環境裡。由於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泡,所以當時的每個火槍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

  在臨戰之前,他們必須先點燃火繩,因為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而且有經驗的戰士會將火繩的兩端都點燃以便隨時開第2槍,這樣,一根火繩是燒不了多長時間的。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中,一位叫拉爾夫的爵士就陷入了這種困境。當時他被沃勒圍困在德維柴斯,由於火繩全部用完,他不得不命令手下的軍官“在全城逐家搜尋所有的繩子,全部帶回,並盡快錘、煮好”,作為火繩用以救急。

  火繩點燃時也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背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火槍手自己,而且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欲在夜間偷襲敵軍簡直不可能。火繩槍操作複雜,火繩槍操作步驟;手持叉架前進!火繩槍靠在左肩,左手持槍,左手指間握住火繩,右手持叉架。叉架靠槍前進!叉架交左手,空出右手來。

  放下叉架,槍下肩!左手將叉架放下,右手將火繩槍從左肩取下。右手持槍,左手下垂!右手持槍,槍身保持垂直,左手垂下,叉架尾端接觸地面。槍交左手,提高叉架!槍換到左手,同時提起叉架,兩者呈一小角度,由左手握持。火繩交到右手!

  吹火繩!對火繩輕輕吹氣以造成火頭。裝火繩!將火繩一頭裝在蛇杆夾子上。試火繩!

  調整火繩長度,以確定火繩可以正好點入藥鍋(此時藥鍋蓋是關閉的)。吹火繩,開藥鍋蓋!舉槍瞄準!叉架稍向前倒,將火繩槍平衡在叉架上,左腳向前一步。射擊!雙腳呈弓步,左彎右直,槍托抵住胸部,扣下扳機射擊。放下火槍,靠住叉架!左手拇指與食指握住槍身與叉架。槍口向前,避免遲發意外。取下火繩!右手將火繩從蛇杆上的夾子取下,避免裝填火藥時發生意外。火繩交左手!用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握住火繩兩端(火繩是兩頭都點燃,以便一頭熄滅時可用另一頭再引燃)。

  清藥鍋!將藥鍋中剩餘的灰渣吹掉或用右手拇指抹淨,避免火星引燃引藥。裝引藥!

  取出引藥罐(priming?flash),將適量引藥(priming?powder)倒入藥鍋中。關上藥鍋蓋!搖動藥鍋!用手指輕敲藥鍋,抖落藥鍋蓋外的引藥,並讓藥鍋中的引藥落入引火孔。

  吹藥鍋!將藥鍋蓋外的引藥粉吹掉,轉槍!火槍轉成和叉架並列,槍口向上。放叉架!火槍滑下至身體左側,左手握槍,不握叉架,叉架用掛在手腕上的一小段繩子掛住。打開火藥袋!右手取一個火藥袋,拇指同時打開蓋子。裝填!將火藥從槍口倒入,放掉藥袋,右手從彈丸袋(或口中)取一個彈丸放入槍口,再取一小團布片或紙片塞入槍口。

  取出通條!右手反手(虎口向下)從槍管下方取?雨天不能使用。因雨天會進水而不能發火。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而且由於當時使用的是有煙火藥,所以射擊時簡直像煙霧彈一樣會嚴重迷盲己方軍隊的視線。

  火繩槍的精度差,有效射程近,最遠只能射擊100m內的目標。

  。。。

  【未完待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