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稱霸五代十國》第三十章 留從效
  第三十章留從效

  留從效906年生於永春縣留灣村,父親留環早逝,少年即跟隨母親遷居楓亭赤湖的一個小村子裡(今稱留宅),家境貧賤,長兄留從願外出當兵,母紡紗,青年留從效砍柴養家,據留宅一帶傳說:一次留從效從山上砍得柴片,因家用困難,第二天就挑去楓亭草市頭出賣,顧客一貫對誠實的留從效有好感,問他柴曬幾日?留回答:“一月又一日。”意為月亮曬過一次,太陽也曬過一次,顧客卻聽成曬過一個月又一天。

  後來留從效從楓亭草市頭應募當兵,竟成王侯將相,元代林亨《螺江風物賦》中有“王侯草市,百年之古讖呈象”句,即指此事。

  今日留宅龍泉宮中尚保存拜石一副(可能為留居道祠堂遺物),據說是留從效和其母親捐獻的,四方形拜石的兩邊各有長石條一個,一邊刻有“留少角敬捨拜石”,另一邊刻有“鐵梅祈保全家平安”,當地相傳留少角即留從效“土名”,兩者本地音相近。

  留從效得志之後,在留宅建有巨大府第,現有舊牆基遺跡,寬二百多米,有石柱石磚等五代舊物。

  廢墟間散見許多淺禇色的雕花石件,是五代前人所喜用石色。前幾十年村民蓋房挖基時曾挖出一卷有字古絹片,府第一旁今仍稱“倉厝”,是當日留府大倉庫,傳說藏有禦賜金紡車。留府外不遠處有跑馬場,長約400米,從東到西分為四層。

  公元948年,即留從效刈據泉州後的第四年,普惠、契澤兩僧倡建楓亭天王院,留從效舍田供奉。天王院建設規模頗大,有山門廣場、天王殿、兩廊、大雄寶殿等,廣場上還建有兩個石塔。

  留從效沒有親生兒子,三個從子留紹錤、留居道、留紹鎡分別從兄長留從願、從兄留仁典過繼而來,留從效最主要的繼承人是留居道和他的興化僕射房,留居道子留樸兼祧留紹鎡一房。

  留居道能夠安然在陳洪進家鄉楓亭的留氏傳宗接代,可見留家在陳洪進把留紹鎡執送南唐的政變發生後並無受到太大影響,留氏因留從效主動向宋太祖輸誠有功而受兩宋朝廷優待,《莆陽比事》記載留氏後代受宋廷優待提拔的官員就有10人之多。

  留居道在宋太祖建隆兩年曾出判莆田縣,後來可能經商,《仙遊縣志》《連江裡志》《楓亭志》中都記載留居道從越南引種荔枝18株,為各處楓亭荔枝之祖。

  留居道在留宅建有禦書樓,保存南唐元宗李璟,後周世宋柴榮和宋太祖寫給留從效的勅書總計8件,其中南唐元宗1件,後周世宗3件、宋太祖4件,留氏族譜中載有各勅書全文,是很寶貴的史料。

  留從效六世孫留正在南宋孝宗時出任丞相(尚書左僕射),所以志書中說留居道“累贈尚書左僕射”應是以留正尊貴而受宋廷封贈的。

  乾隆版《仙遊縣志》列舉各地地名時說“留宅,舊為留從效故居”,在“古跡”條下有:“留公池,在慈孝裡東莊,節度使留從效開鑿。”

  《楓亭志》中有:“尚書左僕射留居道墓在慈孝裡東山。”“禦書樓在留宅,宋左僕射留居道以藏禦書,後圯為園,有古荔十八株,來自安南,為諸處荔枝之祖,今存五株,虯枝老乾”等項記載。

  以上表明留從效確實曾居住楓亭,但南宋寶祐間黃岩孫編的《仙溪志》中未有留從效家楓亭的記載。

  南宋《仙溪志》為一罕見寶貴的縣級古志,但編撰出版時間倉促,據陳堯道序文言僅耗時“半稔而板傳”(半年完成編寫出版),於唐代和五代人物,作者未收集地方材料,僅依泉州《清源志》,把其中有傳的仙遊人抄出,因此董思安、陳洪進,陳鬱、揚在堯等人在南宋《仙溪志》中有傳,並在各人傳後分別注明引自《清源志》,他認為留從效既為永春人,不是仙遊人,就不在仙遊縣志中記載,只有其從子留居道既定居仙遊,就為他立傳,留居道這段傳記之後沒有注明來自《清源志》,是黃岩孫自己所寫,如下:“留居道,鄂國公從效之猶子,持麾下兵,從效無嗣,以居道為後,開保間出判莆田鎮,因愛赤湖山水之勝,遂卜居焉。後累贈尚書左仆射。家藏建隆褒諭禦筆甚詳。”

  留居道出判莆田不是在開保(968至976)間,道光《楓亭志》記“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居道以清源招討使知莆田縣,莆自陳光大兩年始置縣在延陵裡,居道來知縣事,則重新之。”《楓亭志》這一記載估計來自《清源志》,留氏族譜記留居道死於開寶六年(973)。

  古代泉州的《清源志》中明確記載留從效曾經家楓亭,《連江裡志》作者鄭得來與《楓亭志》作者林朗如據此認為南宋《仙溪志》未記留從效家楓亭是一缺失,《楓亭志》卷之一《地理》中條目下說:

  “五代清源節度使鄂國公恭公靖將王留從效,及其嗣子尚書左僕射居道,家在赤湖留宅村。

  通志(指乾隆《福建通志》)以公為德化人,並依《仙遊縣志》編居道入流寓傳,又載從效宅在永春南留灣。鄭氏(指鄭得來)據《溫陵府志》稱從效家楓亭赤湖……豈從效原以籍德化或別居楓亭不久又去,後乃以其嗣子居道定宅赤湖而遂開族?於是以縣志載居道入流寓傳,而不及恭公,與溫陵府志未合。

  從效蓋嘗捨田仁王院(在楓亭)供奉,又有田在東莊(在楓亭),鄭志皆載之,不待其嗣子居道始居楓亭也,今依鄭志編從效父子宅裡於此。”

  陳洪進914年生於楓亭侯欖,父名陳鄢,上三世祖陳邕由楓亭陳廬園遷附近的侯欖,《五侯陳氏族譜》記陳洪進為陳政第十一世孫。

  陳政、陳元光父子在唐初武後時由河南固始帶兵入閩開漳,曾經安家楓亭,楓亭人視為開楓人物之一,遺有子孫在陳廬園。南宋《仙溪志》祠廟條目下有“威惠靈著王廟二,在楓亭市之南北,按漳浦《威惠廟集》雲,陳政仕唐副諸衛上將,武後朝戌閩,遂家溫陵之北楓亭,靈著王乃其子也,今楓亭二廟舊傳其故居也。”

  唐時仙遊轄於泉州,楓亭在泉州之北,故稱“溫陵之北楓亭”。南宋《仙溪志》還記:“勅靈著王父墓,在縣南四十裡楓亭赤湖陳墓頭。”此墓現存,應為陳元光之父陳政的墓葬或衣冠塚。

  而《資治通鑒》中記事涉及陳洪進時每稱“臨淮陳洪進”,《十國春秋》陳洪進傳中也說“陳洪進字濟川,先世本臨淮人,已而遷泉州,居仙遊縣之楓亭,遂為仙遊人。”

  蔡襄慶歷三年(1043年)應陳洪進孫陳宗顏之請,為宗顏父即陳洪進兒子之一的陳文善頁作墓志銘,文中說:“其先世臨淮人曰珂者,官入閩居泉州仙遊,兵阻道絕,乃留不還。

  公(指陳文善頁)之曾王父曰太子太傅諱某,王父曰太子太師諱鄢,皇考曰贈中書令、諡忠順、累封南康郡王諱洪進……”指出先世為安徽臨淮陳珂,《五侯陳氏族譜》中說先世為河南固始陳政,兩者表面看來矛盾,但河南固始與安徽臨淮(阜南縣)一帶隔淮河相望,兩地距離很小。

  道光《楓亭志》中記清代嘉慶間修塔鬥山時(1798年),楓亭有舉人陳芳猷把五侯陳氏譜中從陳政到陳邕八世的名字官爵詳為開列,書版掛於塔鬥山文昌閣之下讓人觀看,並說蔡襄文中“陳珂”即是“陳政”。福建兩個著名人物陳政和王審知都是河南固始人頗為偶然,南宋著名史家鄭樵認為福建人因王審知固始人之故,喜歡把祖宗寫成從固始來。

  陳洪進得志後在楓亭今陡門一帶圍海造田,並將所造之田部分捐獻給泉南崇福寺作為寄莊,名“全安莊”,全安莊背靠塔鬥山,面向大海,後又有京兆黃公捐田一千畝,莊由之大富。

  《連江裡志》記:“全安莊,五代時陳洪進建,莊分新舊,廊牙交連,面背殊勢,廣庭濃陰,漁火鍾聲,足致佳也。”全安莊初建,由陳洪進女兒陳璣派泉州崇福寺僧自永來全安莊主持寺務。

  寺宇宏大,田園廣袤,寺僧眾多,香火興旺,從五代至明嘉靖年間,一直是仙遊縣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在興修水利、改良海鹼田地、製鹽、製糖等生產技術上都有獨特建樹。

  天中萬壽塔所在地就在全安莊地盤上。?陳洪進又將惠安一批田園捐給泉州法石寺。陳洪進女兒陳璣修造金釵溝引水灌溉這批法石寺之田,《仙遊縣志》人物志·烈女部和《連江裡志》都載有:“忠順王女陳璣號十八娘,捐首飾買地開圳深八尺,闊丈二尺,抵驛阪,遠十五裡余,灌其父洪進所舍法石禪寺之田,號金釵溝。”這段記載所記金釵溝拉置有誤,法石寺惠安田莊在今輞川鎮附近,可能也是圍海造成,金釵溝自驛阪至輞川約十五裡,其地現存古鳳山宮專祀陳洪進母女和陳璣建金釵溝事跡,該地雖無陳姓,但每年在陳洪進和陳璣生日各舉行祭祀。全安莊曾在楓亭修石馬陂,明代陳遷所作陂記中說:“按圖誌,石碼下陂作於元大德甲辰年,實崇福寺僧祖和自永作守全安莊時所創也”。

  陳洪進還在涵江萩蘆溪下遊建造陳安陂,興化弘治府志記:“考宋志,陳安陂陳洪進創,蔡端明修。”

  自古相傳陳洪進部屬陳應功創曬鹽法,近年有人在中國鹽業史研究雜志上著文討論此事,鹽原來是將海水煮乾取得,改為日曬要解決鹽場、海水輸送、濃度調節等諸多工藝問題,是個很大的進步。涵江涵頭和楓亭耕豐都有古鹽場。

  陳洪進的幼子陳文頊後留楓亭看守田莊,故陳洪進有部分後代在楓亭居住,因他四弟六子中計有五個封侯領州牧,故稱“五侯陳氏”,地名因此稱為“侯欖”,其地,古有“五侯祠”,南宋《仙溪志》載:“陳郡王祠堂,在連江裡後覽鄉,有德星堂三字,蔡君謨書。”《連江裡志》記陳洪進後代數傳後因“驕貴逾製”,被有司申報朝廷處分,陳氏在楓亭“遂寢衰”。

  仙遊、惠安、莆田、泉州、進將等地仍散居有五侯陳氏的後代。

  蔡襄在《右千牛衛大將軍致仕陳公墓誌銘》中說:“公之世家功業,列於太史氏,銘於大墓。”又說“某少時居鄉裡,聞長老為某言王本末。”讚揚陳洪進納土一舉使“朝廷不加一鏃而籍二州,二州之人耕於山,漁於澤,不罹禍患,涵濡太平者,王之庇祐民莫如此矣。”這些話說明宋代泉漳民眾對留從效、陳洪進是很讚揚的。乾隆《仙遊縣志》的《連江裡說》一文中有“父老每言林自芳(林蘭友)蹈海,相與傷之;溯忠順王之保境安民,又悠然神往矣!”

  《連江裡志》作者鄭得來高度稱頌陳洪進說:“忠順奮身行伍,識真歸命,壽終賜第,守塋配享,可謂善始善終矣!四弟六子,並躋侯牧,雖從龍佐命不是過也!”

  在今人看來,留從效、陳洪進平民出身,在亂世中能開創自已的一番顯赫事業,殊不簡單;他們據有地方後,能保境安民,身體力行地提倡生產,發展經濟,開拓海外貿易,尤其是順應和促進祖國統一潮流,實為難得。

  這些正面的重大的歷史表現,幾可以與福建歷史稍前的王審知兄弟相媲美……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