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日月永在》第391章 一五計劃收官(二)
  第391章 一五計劃收官(二)
  建文十年因為一五計劃收官的原因,將注定會被寫進中國史包括世界史中。

  這絕對是蒼穹之下第一個實行並完成計劃政策的國家。

  一個由七千萬聰明勤勞子民通過汗水、奮鬥、拚搏共同建立的偉大國度。

  吏部作為十部之首,是第一個站出來進行匯報的,許不忌這位吏部尚書才剛清罷嗓子,就聽到朱允炆搶先開了口。

  “諸卿坐著說吧。”

  左右,十幾名小宦官已經搬過了十幾張太師椅,不僅如此,每兩張太師椅之間添置了茶幾,上奉熱茶、點心。

  這堂匯報的時間絕不會短。

  “謝陛下。”

  十幾人具躬身謝禮,而後各按身份落座。

  等都坐住了,許不忌才繼續開口。

  “啟稟陛下,始自建文六年初啟動的‘大明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吏部為全面落實《朝廷官員胥吏致仕、丁憂、停職、開除適用條例》共向地方各省派出巡視、督查組四次。

  共計裁汰地方省府縣三級冗員、年齡超線官吏一萬七千四百余人,補齊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交趾六省空額官吏五千八百人。

  每年京查、省察的主官合格率達到百有九六,不合格的主官已按照吏部流程草擬名單呈遞內閣批複罷職。

  地方的府查、縣查各級主官、胥吏合格率為百有九一,共裁汰不合格官吏一萬三千余人,現已通過各省省考補齊差數。

  現我大明所轄除漠庭三都戶、交趾、台灣三地尚未清查以外,余下諸省皆全面清查完畢,吏部不負聖望,在內閣的提領、各部的協助、各省的配合下全面完成一五計劃。”

  官為具國之本,國有大世需先治官。

  五年以來,吏部先後裁汰、免職各級官吏總數達到了三萬余人,這個數字幾乎達到了整個大明官吏體系的兩成。

  但很快,依靠著愈加成熟的地方省考制度,這批差額又迅速補齊,保證了地方省府縣三級衙門的政務正常運轉。

  而通過省考錄入的新官吏,可不在是十年亦或者一五計劃前的那群傳統士子儒生。

  這是一群捧著《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語錄合集》考出來的赤誠年輕人。

  他們可不僅僅會喊口號,也懂得什麽叫風土人情,什麽叫政治革新。

  可以預料的是,隨著這一群體的壯大成長,新的源源不斷的類似群體湧入大明政壇,充實地方官場,在中國,維系了將近兩千年的傳統官僚體系將會徹底崩塌後,改頭換面。

  什麽是中國兩千年的傳統官僚體系特色?

  便是以官僚體系作為國家--社會的公器,進行普遍理性化治理,但這種所謂的理性化治理又具有非制度化特征。

  從漢朝時舉孝廉制度、魏晉九品中正製、隋唐的科舉與門閥並存、宋朝的共天下、元明兩朝的程朱理學,都是非制度化的官僚體系。

  這種官僚體系擁有濃厚的圈子化、山頭化特點,他們頑固且強大,擁有極強的自治力和運轉能力,明朝多有皇帝不上朝,但國家運轉仍正常有效的例子。

  這就是為什麽會出現士權壓製皇權的根本原因。

  是幾千年來湧現的偉大帝王,但留下的革新制度往往會在其死後出現身死道消的症結所在。

  有人會擔心朱允炆死後,其留下的改革會身死道消,讓傳統制度死灰複燃,這是必然會發生的,朱允炆自己也不會去幻想大明帝國能保證他死後幾百年仍貫徹他的意志。

  但在位的這些年,敕令吏部嚴查官僚體系,並源源不斷的將新的預備隊補充進入官僚體系中,起碼可以保證,就算朱允炆死後,學習他留下的講話精神的新學群體仍會將他的意志貫徹到大明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就算將來這一群體也開始黑化,逐漸形成新的官僚階級,利用手裡的權力在政治運作中上下其手也不重要了。

  因為那個時候的大明社會,一定是已經改頭換面走上朱允炆想要看到的道路上。

  所以吏部的工作並不像戶部等數據化主管部門那般,可以將成績以數字的形式直觀體現,但卻一直都是朱允炆眼中和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傾注心血最多的地方,包括參與編修補錄《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語錄合集》兩部著作。

  說完吏部的事,緊跟著便是戶部了,按理來說,戶部應該在年尾的時候,各省的稅銀、稅糧全部押解進入南直隸腳下的官倉後,有度支郎拿著各省的公文記載進行核對,確定無誤後才會送進內閣當做定數。

  不過這次戶部也沒打算匯報錢糧的收入,隻匯報了土地和丁口兩大硬性指標。

  “計全國各省,田七百七十萬頃,丁口七千三百一十四萬余。”

  這兩組數字炸裂嗎?

  相當炸裂!

  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是否可信,基於大明洪武朝的底子是否真的殷厚。

  關於這一點上考據的主要來源是《明實錄》、《戶部諸司職掌》、《大明會典》、《中國人口史》、《中國人口發展史》、《地理史》(非現代意義的地理,而是古時候特定地域的發展歷史)和省府志記載的應服徭役數、糧稅數的逆推進行相互印證。

  在《明實錄湖廣史料輯錄》、《明實錄江西史料輯錄》、《明實錄浙江史料輯錄》等一系列後代編著匯總的各省文獻中,這些數據雖有偏差出入,但大體上還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明洪武末年,大明在冊人口便達到了六千萬(一說六千五百萬),田畝數為四百萬頃(不含軍戶衛所田),實賦三千多萬石。

  底子可謂是相當厚實,堪稱終明一朝近三百年時期國力的巔峰了。

  因為靖難四年大亂打下來,永樂二年時期的人口僅為五千一百萬。

  在《明實錄》的記載中,這場內仗,直接導致河北、山東、南直隸等地生靈塗炭,朱老四攻山東因遭到盛庸、鐵鉉的強力抵抗而懷恨在心,雖然《太宗實錄》中未曾記載朱老四有過屠城之事,但卻承認了在竊取皇位之後,朱老四對山東百姓進行了嚴苛的徭役,前後累死、餓死在各處工事上的百姓是極多的。

  而男人被征去服勞役,家中老弱就要活活餓死。

  ‘一夫在囚,舉室廢業’。服徭役比囚牢不遑多讓,甚至又有超出。

  這便直接引發齊魯大地白蓮教造反。

  參考並不能圖省事簡單,直接去引用耳熟能詳的《中國經濟史》,畢竟這是一本由滿清晚期出生錢先生編修的著作,起碼在真實性的偏差和自相矛盾性上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問題,比如在明末人口數這一點上,中國經濟史裡記載的大明人口僅2106萬,滿清入關為1900萬,用這種方式掩蓋了罪行。

  這與《大明會典》、《明實錄》的差距懸殊了一個多億。

  而且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在這本書裡面,多次提及清朝以前的歷朝歷代,人口數基本都不會超過一至兩千萬的原因就是制度落後、官不恤民等一大堆責任歸屬問題,而大清朝人口四萬萬,賦銀亦一度近億,簡直就是完美至極的統治朝代、大治盛世。

  但錢先生自己可能都忘了,他在抄錄隋書的時候,將隋朝開皇年間的全國人口數‘近六千萬’一個數沒改的原封不動寫上去了。

  包括提及隋煬帝大業初期,全國賦稅、丁口亦有略升。

  寫到唐貞觀、開元兩大盛世的時候,亦說‘唐之盛世,已恢復隋開皇年之水平。’

  這足以說明,隋唐兩朝的丁口數就已經超過了六千萬大關。

  連元修宋史,都承認南宋之繁榮富庶遠超隋唐,口逾萬萬,這一點錢先生是視而不見的。

  ‘清朝之前,歷朝歷代無有人口過兩千萬者。’

  嗯,不知道他尷尬不。

  不否認雍正皇帝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政策對人口的刺激,以及國家對百姓個人人身控制的放松使得人口出現大爆炸的正面功勞,但如此睜眼瞎的否認歷代漢人王朝的成績,也沒見在東三省一度複辟的滿清王朝溥儀帝封錢先生一個大學士職銜。

  “戶部的匯總,朕記得當時內閣是建議攤派各省是吧。”

  朱允炆含笑問了一句:“那各省的成績,又以哪個省最為拔尖啊。”

  “山西和江西。”

  戶部尚書祁著取出一份‘成績單’匯報道:“其中,山西是丁口數增加最多,足比建文六年時增加了一百三十四萬余人,江西則是田畝數增幅最大,其勘合之上多了三十余萬頃。”

  山西的煤商掌櫃們、江西的地方士紳們的利益可謂是被這次一五計劃毀了個一乾二淨。

  唯一可惜的,就是也沒見這兩個省蹦躂出來造個反。

  不然,還能順勢來一波打地主分田地。

  “這個成績,諸卿與朕現在就與世長辭,也能昂首挺胸的笑對列祖列宗了!”

  由不得朱允炆不由衷發出這般的感慨,夏元吉和祁著兩人更是笑容滿面的起身奉承。

  “治隆唐宋,陛下之功,德蓋千古!”

  “陛下之功,德蓋千古!”

  大家夥爭先恐後的跟上這記馬屁,千古一帝這個名頭,算是給朱允炆,坐瓷實了!
  (為這一章的數據查了一天資料,在史實的基礎上稍微進行一下文學誇張。)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