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經濟危機爆發
四方談判還在進行中,一場危機已經悄然而至。資本主義世界產能過剩已經反饋到了市場上,為了去庫存,英國資本家加大了對世界各國的傾銷。
最先遭殃的就是美國人,即便是弗朗茨的蝴蝶效應下,奧地利分流了一部分國際資本,可這並不能解決美國的危機。
從1848年到1858年,美國人建設了25000公裡鐵路,比歷史上少了8000公裡,鐵路泡沫總算是沒有歷史上那麽嚴重。
遺憾的是在美國鐵路事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周邊產業卻並沒有被帶動起來。在英國商品的競爭下,冶金行業還出現了萎縮,棉紡產業也是發展緩慢。
鐵軌、生鐵、機車、棉布、五金、機械……都充斥著英國產品,本土產業被擠壓的舉步維艱。
現在英國人加大了傾銷力度,這些產業就受不了。首先受到了衝擊的棉紡業,拉開了破產潮的序幕。
很快就波及到了股市,股價一瀉就不可收拾了,更多的企業被牽連了進去。
大量的工廠破產,銀行、金融公司自然是無法獨善其身,大量的爛帳出現,擠兌危機爆發,銀行破產。
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就波及到了英國,市場的萎縮,英國工商業出口也受到了衝擊,大量的企業破產,作為投資者的英國資本家們也損失慘重。
資本家們反應是敏銳的,為了止損,應對國內可能爆發的經濟危機,英國資本家們紛紛從美國市場抽回資金。
在這種背景下,1857秋季美國金融市場出現了錢荒,整個銀行系統都癱瘓了,紐約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超過了60%。
經濟危機在美國全面爆發了,沒有保護的美國市場是脆弱的,這次經濟危機直接誘發了美國內戰。
北方的資本家們需要更廉價的勞動力增加利潤,需要關稅壁壘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則恰恰相反,他們需要降低關稅以便出口棉花,和購買廉價的工商業製品。
在經濟危機的刺激下,北方的工業主們決定掀翻桌子了,開始鼓吹廢奴和貿易壁壘的好處,準備從源頭上掐死南方種植園主們的財源。
顯然這不是南方種植園主能夠接受的,廢除奴隸製大家還可以忍受,包身工制度並不比奴隸製差多少,可是關稅上的問題就沒法商量了。
北方的工商業產品,質量差、效率低、價格又貴,我們憑什麽要用?
何況關稅增加,糧食、棉花、煙草出口都會遭到致命打擊,每增加一美元稅收,他們就要減少一美元的利潤,完全就是在搶他們的錢。
雙方的利益衝突太嚴重,根本就不可能談攏,最後處於下風的南方種植園主們,就開始鬧獨立了。
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和奧地利沒有多少關系,兩國間的貿易額非常小,大家都是農產品出口國,雙方的競爭大於合作。
可是當經濟危機波及到英國後,歐洲各國都難以獨善其身了,奧地利也不可能例外。
維也納宮
首相費利克斯嚴肅的說:“陛下,美國爆發的經濟已經波及到了英國,要不了多久就會影響到我們。
一旦英國人抽調資金離開,國內的很多企業都會出現資金不足,進而爆發經濟危機。”
弗朗茨若無其事的回答道:“這是必然的結果,至少我們早有準備,國內不會出現錢荒,只要保證銀行業的正常匯兌,危機就在可控范圍內。”
眾人紛紛點頭,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維也納政府可是做了很多準備,先是套牢了一部分資本,讓他們無法流出去,又是發行了巨額債券積攢資金。
現在就算是有部分英法資本撤退,維也納政府手中也持有大量的英鎊、法郎,可以直接進行兌付,不會造成金銀外流。
財政大臣卡爾提議道:“陛下,危機還在可控范圍之內,那麽巨額資金流動審批制度,是不是可以暫緩實施。
畢竟這麽做會有損我們的聲譽,不到萬不得已,沒有必要這麽做。”
這個年代,各國之間資本都是可以隨意流通的,沒有任何限制條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主,有可能會成為英雄,更大的可能還是成為烈士。
一旦遭到了資本家們的反感,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對奧地利會非常的不利。
弗朗茨想了想說:“審批還是要有的,可以發布通告,超過十萬神盾的資金流動,必須要提前申報1~3個月申報。
我們保證所有的合法資金流動不受限制,無法確定的來源資金,必須要解釋清楚來厲,證實不是非法所得才可以離境。
借口政府可以多找一些,比如說:某些黑社會集團,轉移資金;或者是某些貪官,在轉移財政……
趁著經濟危機在奧地利爆發前實施,免得讓大家認為,我們在限制經濟自由流動。”
清查一遍資金的合法性,這會給政府增加大量的工作,可是為了打擊犯罪,增加一點兒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限制資金流動,這完全不值得一提,可以提前申報嘛。最多也就是給金融市場增加了一層保護傘,讓政府有提前準備的時間。
不然,像美國出現的貨幣危機,就是前車之鑒。突然之間,大量的外資要離開,政府根本就沒有反應時間,只能吞下這枚苦果。
“是,陛下!”
……
除了增加了一道金融防火牆外,維也納政府就什麽都沒有做了,現在還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時代,政府過多的乾預經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況且,弗朗茨也不知道該怎麽乾預。無論如何,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是無解的難題。
1857年奧地利的工業產能是1847年的四倍多,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後遺症自然是產能過剩了。
這是工業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機械生產的效率比人工生產高太多了,市場的增長顯然趕不上工業產能的增長。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每過一段時間,資本主義世界都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尋找新的市場,在這個時候其實非常的扯淡。在世界各國紛紛出現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哪裡還有什麽市場。
這不是後世,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現在的生產力有限,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也有限,絕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購買力。
以俄羅斯帝國為例,七千多萬人口位居歐洲第一,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大市場。
實際上除了那一千多萬貴族、自由民外,剩下的都是農奴,他們人身自由都沒有,談什麽購買力?
這有限的市場,早就被瓜分一空了,想要繼續增加出口,等沙皇政府完成農奴製改革吧!
依靠殖民地市場也是扯淡,除了印度、古巴、菲律賓、南洋等少量殖民地外,別的海外殖民地大都處於待開發狀態。
移民數量少,當地人又沒有購買力,想要出口工業產品,都找不到買家。
這種情況下,產能過剩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了。最佳的選擇不是捂住蓋子,而是讓危機爆發出來。
優勝劣汰,強者生存,弱者完蛋。這也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不想原地踏步被競爭對手擠死的企業,就必須要及時更換設備,淘汰落後產能。
那怕是山寨企業,也必須要拚搏,要不是反應不夠快、仿造能力不夠強、成本不夠低,也是會死掉的。
時間匆匆而過,到了1857年底經濟危機從英國蔓延到了法國。到了1858年初,經濟危機繼續擴大到了比利時、奧地利、德意志地區……
整個歐洲大陸,除了還沒有完成改革的俄羅斯帝國外,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各國都是損失慘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