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理想戰略
冬去夏來,聖彼得堡已經結束了寒風刺骨的日子,舒適的陽光撒落在這座城市的每一角落,溫暖著這個冰雪國度。
巴爾乾半島的戰報傳了過來,報喜不報憂向來都是官僚們謀取進身之階的捷徑,沙皇政府自然也不會例外。
這場巴爾乾會戰的第一回合,俄國人取得了全面勝利。即便是在拉茲格勒戰役中俄軍損失太大,為這場戰役增添了一縷瑕絲,也無損官員們報捷的心。
在尼古拉一世收到的戰報中,當然不會出現俄軍吃虧的事情了。前線的軍官們一筆帶過,把奧斯曼軍隊的損失加了上去,看起來就是一場大勝。
收到了消息過後,當天晚上尼古拉一世就在冬宮中召開了慶功宴會,可惜功臣們都遠在千裡之外,錯過了這場屬於他們的榮耀。
俄國人有高興的理由,保加利亞會戰的第一回合,他們就取得了大勝,把戰線向前推進了一百多公裡。
從攻克魯塞開始,俄軍以28萬總兵力向奧斯曼軍隊發起進攻,擊敗了近50萬奧斯曼軍隊和5萬法軍。
僅僅隻付出了四萬五千余人的傷亡代價,就殲滅了敵軍五萬三千余人,俘虜敵軍三萬八千余人。
用一半的兵力擊敗兩倍的敵人,用4.5萬士兵的傷亡換取敵軍9.1萬人的損失,還包括萬余人的法軍,怎麽看都是一場大勝。
保加利亞遊擊隊的貢獻,被一筆帶過了,他們的傷亡自然也被忽略掉了。反正仗打贏了,具體情況沙皇政府就不關心了。關心也沒有用,欺上瞞下已經深入了俄羅斯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既然奧斯曼軍隊號稱是五十萬大軍,他們擊敗的就是五十萬大軍,敵人的實際兵力數據,自然是被大家果斷的忽略了。
……
慶功宴會結束後,尼古拉一世再次回到了正題中。法國人出兵參戰了,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盡管從英法艦隊搶佔黑海海權過後,沙皇政府就在考慮英法出兵參戰的可能,現在真的發生了還是讓他們感到難受。
或許是前線的軍官們還有點兒節操,又或許是他們知道這場戰爭還要繼續下去,自己還要和法國人拚命,還怕把自己給坑了進去。
在戰報的末尾,他們還是重點描述了法軍的威脅。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不是五萬法軍突然出現在了戰場上,這次保加利亞大會戰就是奧斯曼人的末日。
如果沒有法國援軍,要不了多久,偉大的沙皇陛下就可以在君士坦丁堡閱兵了。因此對這些邪惡的法國人,偉大的沙皇陛下必須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
尼古拉一世笑呵呵的說道:“諸位,法國人真的出兵參戰了。從倫敦傳來的消息,不久之前英國國會也通過了決議出兵參戰。
從現在開始,我們又增加了兩個敵人。英法不是奧斯曼人那麽好對付,這場戰爭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後面的仗該怎麽打,大家有什麽想法,可以暢所欲言。”
前線取得了大勝,尼古拉一世的心情很不錯。就算是知道英法參戰,他的心裡很憤怒,也沒有爆發出來,對贏得這次戰爭他是信心十足。
強者總是要保持風度的,尤其是勝券在握的時候。
這不是誇大其詞,從明面上的陸軍實力來看,俄國人是真有這份兒實力。至少從人口上來看,俄國人有這份兒實力。
1852年俄羅斯的總人口,大約在6500萬~7600萬之間,比英法的人口加起來都多,英倫三島總人口大約在2800萬上下,法國的總人口大約在3600萬上下。
(沒有辦法,這個年代沙皇政府沒有人口統計,資料上的數據差異很大)
奧斯曼帝國已經自動被尼古拉一世忽略了,保加利亞會戰已經暴露了奧斯曼軍隊戰鬥力不堪的事實。
在後面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即將從主角淪為配角,英法才是新的戰爭主力。
“陛下,英法既然跳進來了,我們就讓巴爾乾半島變成他們的墳墓,讓他們知道誰才是世界第一陸軍強國。
現在我們應該立即增兵前線,一鼓作氣滅亡奧斯曼帝國,收復君士坦丁堡。”陸軍大臣阿塞-尼古拉斯殺氣騰騰的說道
在近東地區和英法決戰,俄國人佔不到什麽便宜,也不會吃太大的虧,地理位置上大家是半斤八兩。
俄國人獲得了奧地利的支持,可以通過多瑙河運輸補給,英法也有海路運輸物資,後勤環節大家算是打平了。
增兵前線是必然的,打贏了這次會戰,俄軍付出的損失也不小,戰爭要繼續下去肯定需要援兵。前線的指揮官們,已經向國內請求增援了。
“陛下,由於事先的估計錯誤,沒有預料到英法會直接參戰,我們將大量的戰略物資囤積在了烏克蘭沿海港口。
現在海路被封鎖,我們只能通過陸路運輸物資。以目前的情況,我們只能夠供應前線大軍百分之三十的物資,剩下的都要從奧地利采購。
我們的財政壓力很大,盡管奧地利給我們提供了一億盾的戰爭貸款,也支撐不了多長時間。”財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羅德提醒道
為了供應前線的部隊作戰,俄國人不得不從奧地利采購大量的戰略物資,如果繼續增兵巴爾乾前線的話,軍費開銷還要繼續增加下去。
不是阿瑞斯坦利羅德在反對增兵,他只是把問題提了出來,避免盲目制定計劃,免得到時候沒錢打仗,那就尷尬了。
一億奧地利盾看起來不少,實際上到了戰場上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現在巴爾乾半島的俄軍總人數已經突破了三十萬。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損失了4.5萬人,就算是灰色牲口再怎麽不值錢,也要開銷一筆撫恤金出去。
仗打贏了,論功行賞也是少不了的,這些還是要錢。
戰場上消耗掉的武器彈藥,損壞的武器裝備需要更換,這些都是錢。
就算是不打仗,這三十萬大軍每個月光吃喝拉撒睡的開支都超過了400萬盾。不是俄軍的標準高,而是戰爭時期物資運輸成本高,一旦打起來了更是花錢如流水。
一次保加利亞會戰,俄軍就打掉了數千噸彈藥,平均下來每天都要消耗近百噸彈藥,光這一項就是上千萬盾的開支。
這麽多亂七八糟的開支加在一起,一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保加利亞大會戰,俄軍的軍費支出就不會低於四千萬盾,這還沒有計算薪水支出。
戰爭的主要經費,還是要俄國人自己想辦法解決,奧地利的貸款只能作為彌補,財政部的壓力自然大了。
尼古拉一世點了點頭,提前做好戰爭準備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在1852年,沙皇政府不用擔心財政的問題。
如果戰爭持續下去,那就不一定了。熱武器時代的戰爭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
“那就想辦法速戰速決,盡量在年內擊敗敵人,不給英法留下機會!
我的陸軍大臣,要在年內結束戰爭,還需要增援多少兵力?”尼古拉一世關心的問道
沉思了半響功夫後,阿塞-尼古拉斯才緩緩的回答道:“陛下,至少需要增兵30萬,為了保險起見最好能夠增兵40萬。”
實際上阿塞-尼古拉斯心裡也沒有底,戰場上面千變萬化,英法的實力可不弱,還有一個爆肝的奧斯曼帝國,誰知道多少軍隊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
可是沙皇陛下既然問了,他就必須要回答,不然就顯得無能了。
阿塞-尼古拉斯還是有點兒水平的,他不看好俄軍能夠在年內結束戰爭,直接說出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數字。
此前在巴爾乾半島投入三十萬大軍,俄羅斯帝國就已經盡力了。要是把這個數字提高一倍,士兵俄國人是不缺的,可是後勤補給就完蛋了。
就算是加上奧地利,合兩國之力也難以保障六七十萬大軍,在巴爾乾半島作戰。
這不是缺乏物資,而是交通運輸支撐不起。要是在多瑙河流域作戰,後勤補給還可以保障。
可是隨著戰爭的推移,俄軍的補給線越來越長,距離多瑙河也越來越遠,需要靠畜力運輸和人力肩挑背扛的路程也隨之增加,後勤補給壓力自然是大大增加。
尼古拉一世不是軍事小白,陸軍大臣的話一出來,他就知道想要在年內結束戰爭是不可能了。
英法擁有海權在,就算是俄軍佔領了巴爾乾半島,他們只要願意,還是隨時都可以登陸,想要結束戰爭那有那麽容易?
況且,奧斯曼帝國雖然腐朽了,可是爛船還有三斤釘,生死關頭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同樣不容小覷。
外交大臣卡爾-渥賽爾非常有眼色的說道:“阿塞先生,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在巴爾乾半島投入那麽多軍隊,這份計劃看上去可行,實際上並不存在可操作性。
如果在巴爾乾半島無法贏得戰爭,我們可不可以在高加索地區取得突破呢?
任何一個方向上的勝利,都可以打擊奧斯曼帝國的信心。只要這個腐朽的帝國崩潰了,這場戰爭我們也就贏了。”
在高加索地區取得突破,沒有問題啊!只不過攻克了一個山頭,還有下一個山頭。
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快則三年五載,慢則十年八年,只要持之以恆,他們早晚都可以磨死奧斯曼帝國。
前提條件是沙皇政府能夠支撐下去,不要在戰爭結束前,先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現實雖然殘酷,可是理想還是要有的。
在發起保加利亞會戰的同時,俄國人也沒有忽略高加索地區,只不過因為地理環境的限制,在那邊投入的精力要小些。
隨著巴爾乾局勢對奧斯曼帝國的持續惡化,蘇丹政府肯定要從小亞細亞半島抽調大量的援兵過來,到時候能夠增援高加索地區的兵力就減少了。
這對俄國人來說,同樣也是一個機會。從高加索地區一路打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有困難,可是打到小亞細亞半島就未必做不到了。
任何一個國家前線的接連戰敗,都會影響到國內的穩定,何況是腐朽的奧斯曼帝國呢?
以俄國人在東正教徒中的影響力,加上奧斯曼帝國的不得人心,在前線不斷失敗的情況下,策劃幾起民族起義,似乎也不是太難。
萬一民族起義成功了,奧斯曼帝國也就壽終正寢了。沒有這個地頭蛇支撐,英法兩國想要在近東地區擊敗俄羅斯,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既然是理想主義,自然不能追求完美了。只要理論上可行就夠了,尼古拉一世爽快的批準了卡爾-渥賽爾的建議。
成功了固然是沙皇陛下英明,失敗了大不了損失一批灰色牲口,俄羅斯最不缺的就是人。
低風險高回報的事情,尼古拉一世沒有道理不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