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塔桑尼斯之殤
很多人在相當長時間裡都不理解,為什麽感覺一夜之間,人類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看了這些凱恩放送的真相,人們基本明白了,生死倒計時早就開始了。
只不過之前敵人采取了相對而言的溫水煮青蛙,而聯邦官方選擇了謊言欺瞞,至於民眾,當然也有責任。
明知官方不靠譜,仍舊選擇當鴕鳥,一提這話茬就是我們能怎麽辦?無權無職,力量太渺小。
現在發生的慘劇,就算是聯邦人為自己的自欺欺人和不作為在付出代價。
這樣說可能顯得有些上綱上線,更公允些的形容,應該是一頭老邁的獸,被健壯的捕獵者盯上並放倒了。
這是自然界弱肉強食法則下比較常見的一幕,放在宇宙的尺度,人類既不偉大,也不神聖,只是走到這個高度的眾文明中的一員,曾爬到過更高高度的而隕落了的也大有人在,人類為什麽就不能呢?
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假如人生的追求就是為了爽和成就感的話,以己之力挽天傾,這大約也算是極致的YY了,能將之實現,對某些人而言,就是了不得的爽點。
凱恩不是為了爽,對他來說,爽點在於日產10萬戰巡,以絕對數量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這是種田派的爽,也是他前世從未達到過的高度。畢竟那時候有萬象門體系約束,他沒有機會搞出這麽大的規模。
另外,想要達成這種爽,還需要有個分量足的對手,這樣的對手是很有限的,戰錘40K宇宙中的種族,得聯合起來才夠看,銀河英雄傳宇宙中的帝國聯盟,也得聯合起來才有的打,還有就是星際爭霸宇宙中的異蟲+星靈,其他的,一支艦隊百來艘,明顯不夠太空歌劇。
這也是凱恩趙來到SC宇宙不久,就定下無人機體系爆兵路線的一個重要理由,機會難得,這回可得抓住,好好的爽一把。
同時也算是一種上限檢驗,畢竟以前都是理論上,從來沒有在實際當中達成這種高度。
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向拯救人類這個意願屈服。
他覺得如果不做,將來每每想到這事,會難以釋懷,留下遺憾。
爆兵平A什麽的,再找機會測試就可以了。能救而坐看無數人死,他擔心自己人性中很重要的部分會就此失落。
畢竟當文明級別的人口都可以不在乎,那麽還有什麽是真的在乎的,真的是值得商榷了。
凱恩清楚,他已經遊離於人和非人之間了。
畢竟這一次,從來到SC宇宙開始,就毫無負擔的以‘我對付的都是惡人,是廢物利用’為由,不段的上演‘老師不是人’,將大量的人類轉變成了生物人。
到了接手舊聯邦,這種操作更是達到了一個極致,17420萬。他認為是對的,於是就剝奪了這麽多人的意識,刷新了獨裁恐怖統治的新高。
他演繹了什麽叫胡作非為,什麽叫沒有製約的力量。
可說實話,抹掉這麽多的人類,他的負疚感,並不比一個普通人失手殺死一名同類的負疚感濃鬱多少。
他自己都有些害怕這種粗韌。
“原來我的心已經糙成這樣了,剝奪數以億計的人的生命,也隻若等閑?”
實際上,這事涉及一個哲學問題:
你會為救多數人而犧牲少數人嗎?
有人說這要看兩者的價值,這是論質不論量的。
還有人說討論哪些人更有價值,這本身就錯了,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是平等的,可人有自己的價值觀,還有普世價值觀,價值觀的存在,本身就為生命定了價,選價高,放棄價低,成為了一種趨向。
那麽我告訴你現在被你認為價值低的群體中,有一個特殊個體,未來他的基因躍變,能拯救所有人,他死,文明會戛然而止呢?
所以最終,一切有回到了那個問題,會為救多數而犧牲少數嗎?
有人幡然醒悟,問題本身就問題,惡意十足。
然而活久見,尤其是凱恩這樣的大能者,總是能遇到,也必須選擇。
1,會。
2,不會。
3,我一定會找到救所有人的方法。
很多人都會選3。
凱恩認為,選3的人最後基本會選1。
這是思考角度與現實碰撞的結果,人定勝天也好,貪大求全也好,本身就帶著濃重的渴求意願,當撞了南牆,渴求不會熄滅,只會更熾烈,那麽就是1。
一般來說,只有從剛一開始就不接受問題所給出的思考角度的,才會選2。
凱恩直接選了1,他不願去從他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認為那是逃避,這種逃避往往會弄出一些文青向的變種問題。而他看中現實。
現實就是,從來沒有完美,甚至沒有好,至少當這個問題出現時,就沒有什麽是好的選擇了,只有壞的選擇和最不壞的選擇。
至於不選3,因為他是老司機,這種拷問前世已經經歷過了。已經不止一次撞了南牆,他向現實妥協了。他承認在這種背景下,沒機會做到面面俱到的圓滿結局,至少他掌握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那麽就涉及另一個問題,早決定,爽利點,堅決點,能少的點損失,能少幾分煎熬。
像200億人口規模的背景,少點損失,那就是百萬人口計的,基數太龐大。
這就是殺伐果斷的意義。
於是不僅有17420萬的人被轉化成生物人,還有數個殖民星上的人被放棄,比如聯邦明珠維利蒂亞。
維利蒂亞人沒有做錯什麽,純粹是因為在凱恩看來最不壞的抉擇中,新聯邦沒有力量去跳那個黑坑。
凱恩在跟阿克圖洛斯蒙斯克的對話中這樣說:“我曾說過,身為最高領袖,有時候背黑鍋也是責任的一部分。現在,我來演示,它不止是說說而已。還有,我希望你在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同時,始終能夠公允的看到自己的作為,哪怕是為了理想,行惡就是行惡。我覺得能這樣想的人,起碼不會迷失。”
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為了自己的理念,凱恩又一次的扮演了一位‘黑人’。後世對這個階段的凱恩的主流評價是:走火入魔。
後世對凱恩在大舞台上活躍有三個階段的評價,
第一階段是蓋世英雄。焦點是薩拉星系的表現。哪怕是在後來更大規模戰役頻頻爆發的背景下,也沒有哪個人,哪支隊伍,比凱恩趙領導的灰胡子做的更好。
第二階段是救世暴君。這個階段的凱恩趙的行為爭議最大。而蓋棺定論是,確實做成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偉業,但手段過於殘暴也是真的。
最後一個階段是納垢神隱者。凱恩趙的大眾形象在這個階段獲得了一次拔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留戀權位。
本來以他上個階段的作為,只要他願意,他的有生之年,科普盧星區的人類文明中,都沒有誰有資格挑戰他的權力寶座。
抹削的太狠了,雖然不是從下到上的革命,但效果卻一點都不比那樣的革命差,整個舊體制的上層全部被抹掉,一句‘這個層面不存在好人和無辜者’就都殺了,而且是死全家。導致相關勢力徹底崩塌,再難興風浪。
在這種背景下,凱恩趙放棄了統治者大權,將之交還給人民,不管是像某些人說的出於對上一階段的重重作為的內疚還是什麽,這種行為本身,是值得點個讚的。當時的新聯邦大總統及內閣,也被譽為出身最乾淨的一屆。
有人為此形容,絕對的獨裁,誕生了最少貓膩的民選政-府,宛如黑暗中孕育的那抹光。
另一個抬升形象的作為,就是第二次大清洗,將包括創始家族漏網之魚,以及陰謀家、野心家,全都卷走。
這是個髒活兒,並且是只有大權在握,並且還主動違法、蠻不講理的方式,才能完成的髒活兒。
這個行為,保障了科普盧星區的人類文明百年內都不會有太過嚴重的內部問題。
而在2500年6月12日,人們還沒有心思評價凱恩趙這個獨裁者,他們這時來自己能否逃過一劫都不太確定。
發生在塔桑尼斯的攻防戰,要較克哈那邊更為慘烈一些。
主要是因為趕來支援的星靈,沒有星座級戰艦群那樣的規模和整齊劃一的陣列機動力和打擊力。
所以,黑洞彈雖然成功黏住了混種,但星靈艦隊的滅殺效率差了不止一籌,這就導致更多的混種完成集群傳送,成功騎臉。
體積跟土星相若的塔桑尼斯,都快被混種完成戴森球式籠罩了。
在大戰中,一度出現了生物人近乎全員打光的局面。
這固然是因為新改造的生物人戰力遜色生物人老鳥,但最主要的還是戰局太過險惡。
為此,凱恩不得不放寬生物人改造規則,那些本來罪不至死的,也被改造了。
用某聰明人的話說:“這種將人看做砝碼的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只要給出具體數字,就可以隨意增減,起初是為了救一火車的人,推一個壞人下鐵軌,使之被軋死,不能作惡,然後是乾掉5個激進分子,救一屋子的人,再然後……”
凱恩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開了頭,就停不下來。因為已經有十倍於生物人的民眾被瘋狂殺戮的地獄蟲抹殺。
最終超過7000萬生物人死於塔桑尼斯之戰,而死掉的民眾突破10億大關。
各撤離點,光是因為恐慌失控、歇斯底裡、試圖不按規矩撤離而被射殺的,就有數十萬之眾。
幾乎所有的撤離點都上演了那邊排隊撤離,這邊不斷有人拉響光榮彈的最後防線戲碼。
更加血腥的是從避難所叫號到撤離點排隊的這一路。
撤離點是經過重點布置的,火力解構完善,防禦力量也較足,承壓能力強。畢竟人可以死,但希望破滅,就會崩,所以無論如何折躍門不能毀,這個道理凱恩明白。
但避難所就是臨時的了。從避難所到撤離點,到後來需要敢死隊才能打通。
這個敢死隊的主力是平民。
生物人戰力在抵擋20倍以上數量的地獄蟲集群,戰機從雲層下低空掠過,俯瞰視角就能看到,地獄蟲完全就是海洋,而防浪大堤是一條由光爆組成的火線。
那些光爆,不是O型T850射出的核榴彈,就是生物人拉響了光榮彈。
重火力隨著被地獄蟲的拔除和彈藥無以為繼,都只能進行重點防守了,空中也沒基本沒有了無人機,懸浮機,都被數量數十倍的地獄蟲擊落了。
還有就是混種從太空軌道打下來的觸手光束,雖然因為人類一方的大氣遮擋策略而視野不清晰,但隨著地獄蟲的著陸和非重點區域的掃蕩成功,問題已經獲得了有效的緩解。
從城市外圍的遠山觀看,開闊的視野內,百千道熾白光束鑽破雲層,在城市間來回劃動,傾盆大雨都無法剿滅烈焰和爆炸,整座城市都在燃燒,而城市外圍是海嘯般漾動的地獄蟲,其形成的波潮不斷的湧動衝擊,試圖淹沒城市,給人感覺,城市距離徹底毀滅只差最後一點點。
這最後的一線,已經維持了幾個小時,地獄蟲們就是無法更進一步。
其實從著陸概率點的選擇來講,選擇城市著陸的,還要勝過在城市外圍著陸的。
然而著陸城市的地獄蟲,都被人類一方消化掉了,以大量的犧牲為代價。
而城市與外界交界處的消化速率其實更高,只不過城市外圍的區域更為廣闊,大量的地獄蟲不斷集結,從而形成了以撤離點為核心的諸多城市包圍圈。
核武當常規武器用,光榮彈時刻都在拉響,人口不斷的大量減員的大戰役,任何描述都是蒼白無力的,沒有準確的措辭能形容那樣的場景,這就是文明意志之間的較量,只不過較量的雙方都被代表了,都沒能展現出各自的真實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