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春秋大領主》第434章 智罃的兒子太聰明啦
  第434章 智罃的兒子太聰明啦

  此時此刻,呂武滿臉不愉快地掃視智朔與彘裘。

  一切的起因是兩個家夥稟告的是外出遊弋,乾的事情則是調頭襲擊秦軍。

  幸虧也是范氏的家臣及時找到呂武像是無意地提了一嘴,才讓呂武知道范氏去搶秦人的馬,後面又知道另有智氏的份。

  兩個家夥這是打了擦邊球。

  呂武能肯定是智朔的主意,要不就是彘裘一直裝得像是個老實孩子。

  “下軍將請聽我言……”智朔很能說會道。

  他表示結果是那麽個結果,事情的過程比較轉折。

  老智家真的就只是外出隨便遊弋,碰上了老范家的部隊,雙方迷了路才去的南邊,更碰巧的是撞上了遊牧中的秦人,本著送貨上門不要就是虧的心態,臨時起意給搶了一波。

  呂武安靜地聽著智朔胡說八道,思考到底要不要拆穿。

  這位智氏的繼承人很聰明,就是往往表現得聰明過了頭。

  那一套說詞隨便一捅就破,講出來並不是正兒八經地在解釋。

  智朔分明是知道呂武不好追究,甚至會幫忙進行掩蓋,給個台階而已。

  而他這麽乾的基礎只有一個,老智家的家主是晉國目前的元戎,他們跟范氏、韓氏私下裡動作不斷,打擦邊球沒有引發嚴重後果為前提,認為呂武會很明智地就著台階下。

  “下去罷。”呂武面無表情地說道。

  智朔嘴角幅度不大地一勾,行禮應聲“諾”走了。

  另一個犯錯的彘裘留在原地,等智朔離開才滿臉誠懇地看著呂武,說道:“裘雖為朔從犯,願由下軍將處置。”

  就是說嘛!

  大貴族家的孩子哪有真正的蠢貨。

  彘裘不信呂武沒察覺,不學智朔那一套,選擇了大錯不扛小錯承擔。

  呂武看了一眼彘裘,重複說道:“下去罷。”

  處理個屁!

  雖然是打擦邊球,造成了違逆軍法的事實,詭辯一下則能說得過去。

  各家孩子各家管,長歪了難受的是老智家和老范家。

  如果智朔沒有詭辯,呂武不介意幫智罃教兒子聰明,事情的發展成這樣就不必了。

  在隨後,呂武通告全軍,再一次強調紀律的同時,明言不從軍令行事視為各家獨自行事,勿怪見死不救。

  軍中的中小貴族沒那個膽子玩胡搞瞎搞,他們打聽了一下才知道呂武強調紀律是為哪般。

  蠢貨才會認為呂武是怕了老智家或老范家,明白事理的人無不暗中笑話智氏出了個好繼承人。

  魏琦刻意找到呂武,問道:“元戎針對你我如此明顯?”

  這是智朔所作所為引發的後續反應。

  魏琦這麽想很有理由,認為智氏、范氏和韓氏沒放棄聯合,才讓智朔顯得有恃無恐。

  呂武了解智朔,猜測智朔純粹是聰明過頭而已,側面也說明智氏、范氏和韓氏沒那麽簡單放棄一些盤算。

  他樂得營造緊張氣氛,使得魏氏和陰氏的盟友關系變得更為牢靠。

  結盟這種事情,無外乎是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要麽就是受到外部壓迫下的抱團取暖。

  看魏琦的反應以及說的一些話,足以認定智朔給陰氏打了一波助攻,也能理解呂武為什麽是那樣的處理方式了。

  本來呂武還想著要不要找機會給秦軍來一下狠的,老智家的聰明兒子帶著老范家的老實孩子弄那麽一出,致使秦軍有了更多的防備心,搞秦軍那是真的搞不成了。

  他們這一股晉軍花了十天的時間重新來到涇水河灘,進駐之前秦軍留下的營地,先行將戰利品以及俘虜送到涇水北岸。

  秦軍的“禮送”行為在距離涇水二十裡左右停了下來,謹慎地選擇了駐營觀望。

  晉軍這一次入侵秦國的收獲非常大,哪怕之前就已經有分批送走,來到涇水這邊渡河還是花了七天的時間才弄完。

  在這七天中,第三天開始有秦軍騎兵過來在外圍遊弋,呂武的選擇是不出兵對戰,只是進行了必要的防備。

  有晉國貴族小心翼翼地詢問為什麽不打。

  呂武給出的答案很現實,他們現在穿上了鞋,秦人赤腳又紅了眼。

  秦軍騎兵要是頭鐵,來衝營享受箭雨洗地,愛在外圍蹦迪則隨便。

  估計是呂武的放縱讓智朔產生了什麽錯覺?
  智朔在第六天向呂武請戰,說是老智家有戎騎三千,很想去跟那支數量約兩千左右的秦軍騎兵快樂玩耍。

  話說,老智家的馬是哪來的?
  他們出征在歸途,沒有正式劃分戰利品之前,所有的繳獲都算公家所有。

  大貴族有任性的資格,只是一搞就私藏挪用三千以上的戰馬,過分了啊!

  當然,不能排除老智家不缺馬,用來組建騎兵的戰馬本來屬於老智家。

  呂武當然察覺到智朔對騎兵起了興趣,甚至真的找善騎的人手在組建騎兵,沒發現智朔侵犯陰氏的馬鞍、馬鐙和馬蹄鐵的“專利”相關,選擇了冷眼旁觀。

  以為能騎馬就是騎兵?
  呂武倒是想看看智朔到底都搞了什麽成果出來,同意了智朔的出戰請求。

  交戰結果對智朔來說很悲傷!

  三千智氏的“騎兵”氣勢洶洶而出,一開始借著士氣以及數量倒是壓製了秦軍騎兵,只是打著打著智氏“騎兵”卻逐漸演變成被秦軍騎兵摁在地上錘。

  時間不是那麽長的交鋒下來,出戰的三千智氏騎手沒了將近一千,剩下的智氏騎手模樣狼狽地依靠營寨遠程部隊的掩護撤了回來。

  全程觀戰的呂武目測秦軍騎兵折損了約兩百多,並且發現秦軍騎兵竟然開始在使用穿插戰術。

  呂武肯定看出秦人在刻意模樣陰氏騎兵的戰法,心想:“秦人善於學習是從先輩就有的品德?”

  輸了一場的智朔消停了下來。

  呂武刻意地關注了一下,發現智朔非但沒有因為輸了一陣變得沮喪,相反這個小夥子用更多熱情投入對騎兵的建設。

  幸虧智朔沒跑來向呂武要求引進馬鐙、馬鞍和馬蹄鐵,要不……呵呵!
  另外,馬鐙和馬鞍因為顯眼是人盡皆知,倒是馬蹄鐵這玩意暫時沒有被人窺探。

  第八天,晉軍的輜重部隊完成渡河。

  呂武無視贏了一場變得有點自信的秦軍騎兵,下令陰氏騎兵墊後,其余大軍進行渡河作業。

  在這一次西征中,陰氏騎兵的表現引起了秦國的關注,順帶讓智氏有了發展騎兵的心思。

  呂武對那些保持關注,要說有多麽緊張則是未必。

  如果騎兵真的那麽好發展,好幾個中原王朝就不會眼饞騎兵卻沒將騎兵建設起來。

  想要發展騎兵離不開優良的戰馬,還需要掌握對優良馬匹的可持續性培育,單單這點門檻就能將多數想發展騎兵的勢力攔住。

  想要培育優良戰馬不止需要馬種,還需要地理位置合適的牧場,好些中原王朝不缺錢也能搞到優秀的馬種,關鍵是沒有一個合適的牧場。

  智氏只看到了陰氏騎兵發威,不知道呂武為了發展騎兵付出多少。

  老智家要是沒搞明白騎兵到底怎麽培養的話,勢必會掉進一個無底的大坑。

  另外,呂武從來沒有想過要大肆發展騎兵,三年內數量達到一萬就算夠用,以後則是保證有足夠的預備役兵源,再根據實際情況來增加騎兵的數量。

  事實上,他很清楚除非是找到更優秀的戰馬,要不然騎兵就只能承擔起輔助作用,以其耗費太大的精力和資源去增加能騎馬作戰的騎兵,不如大力發展騎馬步兵。

  這個並不是在開玩笑,取決的是當代的實際需要。

  諸夏現在玩的是戰車與步兵的協同,以後世的觀點認為騎兵必然取代戰車是一件事實,然而卻忘記需要一個過渡期,也忽略養騎兵不是誰都養得起這個事實。

  凡事都有兩面性,並且需要有一個橫向對比。

  呂武就知道歷史上的秦軍戰車和步兵組合將匈奴摁在地上錘,到了漢初卻是漢軍的戰車和步兵組合反而被匈奴摁在地上摩擦。

  同樣的組合怎麽會有那麽大的區別?只是匈奴人變聰明不跟漢軍打陣地戰,逼得漢帝國需要一支機動性不輸給匈奴的騎兵部隊而已。

  換個說法,一樣玩步兵怎麽就能分出勝負?不就是雙方在部隊的使用上的不同,依靠統兵將領抵消敵軍優勢,降低己方劣勢的存在感,再爭取獲得勝利的唄。

  除非是雙方硬實力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要不決定戰爭的勝負,哪一次不是取決於雙方統帥的智商?
  以弱勝強的戰例不多,卻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人們會覺得聽到得多,只是因為被反覆拿出來吹,形成一種以弱勝強很普遍的錯覺。

  戰爭這種玩意,恃強凌弱才是王道!
  呂武統率大軍過了涇水,擺出一副無視秦軍的姿態,大搖大擺地沿著之前行軍的路線一路向東。

  秦軍並沒有追擊過涇水北岸,他們確認晉軍真正離開,回國收拾爛攤子去了。

  “今次不宜再攻‘大荔之戎’。”呂武一臉苦笑地對魏琦補了一句,說道:“攻秦收獲過重,各家飽餐尤甚,軍無戰心不宜再戰。”

  魏琦其實不用呂武多說,老行伍哪能看不出軍隊的狀態,爽朗地說道:“明歲再返便是。”

  這是個好建議!

  呂武琢磨著明年國內沒征戰任務的話,再招呼各家一塊西征是個好主意。

  乾削弱秦國這種事情,陰氏不會缺乏興趣,相反會一次次帶上飽滿的熱情。

  只要條件允許,肯定是一年去一次!
  話說,報刺殺之仇這個理由,能不能用到將秦國滅掉為止?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