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君臣和諧呀
呂武需要評估的事情太多,國內的平穩過渡期只是其一,一旦有機會開疆拓土也不會放棄。
漢國向北和向西的擴張已經有充足規劃,北邊到樓煩勢力范圍會停下來,西邊則是得到隴右就會止步。
所以,今後漢國的主要擴張方向,要麽是向西南,不然就是向東。
一個國家並不是疆域越大越好,還要將那些疆域發展起來,有可持續性的收益出現,無法利用的疆域太多對國家反而是一種負擔。
講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北邊和西邊對於當前的漢國只有放牧這一用途,西面倒是沒有發現大型部族,北邊的樓煩則是不能小覷。
另外,漢軍向西想要消滅或是驅趕盤踞於“冀”的秦人期間,順道滅了一個叫“綿諸”的國家。
或許不能稱為國家?綿諸只是一個遊牧部落勢力,跟大多數遊牧部族的情況相同,名義上有一名“共主”,實際上各部落是自己玩自己的。
滅掉綿諸這個不算國家的國家對漢國並不是什麽大事,呂武聽說了就是“哦,知道了”的表現,其余人一聽是個人口只有大約兩萬余的部落聯盟笑一下就算完事。
“大漢已有接觸樓煩之人,彼不知何為大漢,我亦不知樓煩如何,短期或可相安?”解朔自從跟呂武混之後一再漲見識,聽說到的國家越來越多了。
根據後世的記載,樓煩人極可能是匈奴人的祖先,後來匈奴壯大起來,樓煩人依附了匈奴。(西漢時期的樓煩王就是)
而因為諸夏在春秋戰國初期沒有向北開拓那麽遠,還是在春秋中期才在史書上見到樓煩這個名字。
等諸夏這邊的小型諸侯國幾乎全被吞並,到了戰國時代七國爭雄階段,秦國當時北方最大的敵人是月氏人,趙國的北方邊境則是一直受到匈奴人的侵擾。
呂武已經派人在收集樓煩的情報,初期得到的線報顯示樓煩是部落形式的聯盟,只有“盟主”而沒有“共主”,內部各部落的相攻很是頻繁。
一旦確認情報屬實,呂武絕對不會出兵試圖撲滅,將會玩隋唐對突厥的操作,也就是不使樓煩出現一家獨大的可能性,要麽是挑撥離間製造矛盾,不然就是玩一手選擇代理人扶持的把戲,使得樓煩各部落陷入長久的對攻狀態。
漢國有足夠的本錢效仿隋唐外交政策,不止是對樓煩或哪個異族,對諸夏列國也能那麽玩。
“楚出大兵,或許有二?”解朔已經知道國尉是乾麽的,反正就是根據探查到的情報對態勢進行大膽假設。
他停頓了一小會,像是在整理思緒,然後才繼續說道:“其一,范國初立,且侵佔宋國、陳國二者城邑,與曹國交惡,列國亦敵視之;其二,天下局勢驟變,亂局之下實為滅國良機,楚國方圖謀於宋國,亦侵犯范國用以彰顯強大。”
發生在范國身上的情況一樣適用於荀國,不同的是士匄表現出了明顯的侵略性,中行吳則是最大程度上對外進行了示弱。
崔杼說道:“齊國必盟周邊諸侯,合兵攻打荀國。”
對於這點,呂武得知楚國出兵數量超過十萬,已經想到齊國不會甘於寂寞。
所以,情勢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范國遭到聯軍攻打,位處東邊的荀國也不可能獲得和平。
呂武已經第二次派兵增援范國,新出動的兵力是一個傳統建制的“師”,還有三千騎兵部隊。
那麽,漢國支援范國的總兵力就是三個“師”和八千騎兵。
當前大多數諸侯能拿得出手的軍隊也就數千,少數幾個二流強國頂多三五萬,漢國向范國派出三萬多的援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挺夠意思了。
如果荀國遭到入侵,必然會派出使節團到漢國來求援,到時候漢國不能做出厚此薄彼的事情,派兵馳援荀國是一定的事情。
在今年,呂武覺得自己應該進行反思,原因是錯誤估計了形勢。
他原以為各國尋求圖強展開變法,“東方世界”怎麽都有幾年的和平時間,著實沒料到僅僅是平靜了一年,幾個有數的強國就又啟動大戰。
漢國相續派兵支援范國和荀國,看著是不是挺有老大哥的風范?
早先荀國就以漢國的小弟自居。
范國則是以為自己才是四個國家……也就是范國、漢國、荀國和晉國之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現在,范國打從實際上需要來自漢國的支持,士匄會不會及時認清事實呢?
漢國對范國和荀國的支援是一種戰略需要,范國和荀國會為助戰漢軍提供糧秣上的補給,其它物質則是沒有了。
如果是戰爭獲勝,漢國當然能夠獲得俘虜等等的戰利品,攻取城邑則是跟范國和荀國交換;一旦戰敗則是不但要蒙受損失,毛也不會獲得一根。
葛存說道:“我已量大,短期可行,多則彼之。”
什麽意思啊?
就是為了戰略考慮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次數不多沒關系,一旦長時間又頻繁出兵幫助范國或荀國,三個國家就應該好好談一談,漢國不可能永遠無償出兵救援的。
呂武在想關於晉國的事情。
輪到韓起做主的晉國,他們這一次一樣出兵支援了范國,沒有了曾經的闊綽,只是出動了一個“師”的兵力。
韓起派去支援范國的晉軍以中小貴族為主,某種程度上抽空了晉國貴族的可用之兵。
呂武窺探到韓氏的動靜有些大,怎麽都不覺得是在為第二波次支援范國或荀國做事先準備,要而言之就是韓氏好像是要動手了啊。
以局勢而言,當前的國際形勢的確最合適韓起動手。
畢竟,范國正在承受楚國為首聯軍的龐大壓力,荀國則是面臨齊國與其盟友的入侵,漢國需要出兵救援范國和荀國,晉國周邊的三個國家都被牽製住,難道不是韓氏取代曲沃一系的最佳時機嗎?
“韓起會遵守之前的約定,幹了取而代之的事情,將韓氏的封邑交給我嗎?”呂武心想。
事實上,韓起不但事先跟呂武有所約定,肯定跟士匄和中行吳也有約定,原因是沒有漢國、范國和荀國的默許或支持,韓氏哪怕成功取代曲沃一系一樣要遭到三國的圍攻。
呂武一邊聽著眾臣議事,一邊繼續想道:“我倒是希望韓起出爾反爾,到時候師出有名,各憑本事來攻佔晉國的城邑。”
“君上。”解朔等呂武的視線移到自己身上,才說道:“以臣之見,我已盡應有之義,不可放縱范國、荀國漸增求索。”
說到底,漢國的地盤很大,開發度完善的地方則是只有那麽幾個。
首先,原屬於漢氏子姓的城邑是一些,並且佔了比較大的比例;再來則是接收秦國的遺產,佔比僅是十之有三;然後就是滅掉魏氏的收獲了。
曾經的秦國真心是牛逼,出產比晉國的一個卿位家族少,還能年年對外用兵,沒有收獲也就越打越困頓了。
葛存說道:“臣附議,當前首要乃是漢地平原,其它皆為次之。”
以後沒有“秦地”了,要麽是因為各處關隘建成而被稱呼為“關中”,不然就是稱呼“漢地”啦。
呂武的心很大,但是會控制著不急於求成。
葛存還在繼續說話,大意上就是灌溉系統必須建設,根據規劃方案來搞,今年修個一二十裡,明年再修一二十裡,哪怕是進度很緩慢,總之就是別停,積少成多來將事情辦成。
史書上記載,秦國耗費了幾十萬的勞力,花了十年的時間,修了總長度約三百裡的鄭國渠,一下子讓關中變成良田嘉禾沃野千裡的所在。
漢國不是執行了新制度嗎?其中就是對周王室諸侯本來有的徭役進行了改良。
在漢國這邊,記錄在冊的國人每年都有為期三個月的徭役,可以是去某地當勞動力,也能是被集中起來進行軍事訓練。
葛存的意思是進行合理安排,一個年度劃分好徭役的安排,多少人去修渠,多少人進行軍事訓練或乾其它事情。
呂武看向了解朔,目光裡帶著探詢。
“臣無異議。”解朔說道。
當前漢國的總人口約有四百來萬(含奴隸),十三歲到四十歲的男性佔了其中的一百二十萬。可以說,以年齡和性別來定論,漢國的人口結構看上去很健康。
根據漢律,國人十三歲到四十歲的男性都要服徭役,因為呂武沒有一下子去除“封建”的關系,從“士”到“大夫”級別的人肯定不用服徭役,但這些人以及他們的屬民、奴隸只是佔了不多的部分。
至於說呂武名下的奴隸?他一直在釋放奴隸,沒有釋放的那些奴隸還不是想怎麽用就怎麽用。
話說,呂武治下怎麽能有四百來萬的人口?回憶一下他之前都幹了些什麽,對增加人口的渴望到了什麽樣的程度,又有多少家族和國家倒霉,再加上一直購買奴隸,有這樣的人口數量其實並不難理解。
漢國決定以發展自身為首重,發表這種意見的大臣要麽是得到呂武的指示,不然就是窺探到呂武的想法。
不管怎麽樣,漢國君臣的步調保持一致就是好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