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春秋大領主》第673章 過於搶手,怎麽辦?
  第673章 過於搶手,怎麽辦?
  別怪楚君熊招喜歡吐槽,著實是楚國明明可以更強,偏偏有各種陋習在拖後腿。

  再來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楚共王熊審突然薨逝在狩獵途中,致使熊招的上位多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過程也是充滿了各種曲折和風險。

  在熊招繼位之初,一群公族鬼心思太多,甚至一度有公族想要推熊圍上位。

  這個熊圍是楚共王的次子,為人方面極度的頑劣,平時總是跟一幫狐朋狗友不乾正事,卻也因此而有了一批擁護者。

  繼位之初的境況對熊招是一道考驗,對於楚國不幸的是他們輸了第二次“蕪湖之戰”,打輸了則是讓熊招有機會對一幫大臣進行發難。

  目前楚國的令尹已經不再是子庚,換成了公子午為令尹。

  在公子午擔任楚國令尹不久之後,楚國又在熊招的強硬出招下出現了很大的變動。

  熊招以安定國人的理由,挑選了一批對自己表現過親善態度的人上位,罷免了那些在繼位之初有各種小心思的人。

  經過一次大清洗之後,楚國當即發動第三次“蕪湖之戰”,辛虧楚君熊招在親征之下打贏了,要不然楚國還有得亂。

  親征獲得大勝讓楚君熊招坐穩了君位,新官職人選上的任命,雜聲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

  在楚國新的職位變動中,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公子追舒為箴尹,屈蕩為連尹。他們成了“新一朝”的權貴。

  這些各種“尹”,以及“莫敖”的官職名稱是楚國獨有,某種程度也能用來證明楚國的文明體系跟中原列國不一樣。

  另外,那個“莫敖”原本是楚國作為人臣的最高官職,後來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690年在位)給改了。

  沒有成功上位的熊圍怎麽樣了?他並沒有被殺死,遭到流放去了雲夢澤。

  “晉人已至,會盟台可建也。”楚君熊招還是沒能前往晉軍營寨。

  一幫楚國的大臣,他們怎麽可能讓自己的大王玩那麽一出?並不是擔心自家大王去了晉軍那邊的安全沒有保障,主要是那樣做著實太過於丟臉了。

  事實上,一國之君跑去敵軍那邊,除了患上失心瘋之外,誰會對送上門的一國之君怎麽樣?別說熊招還是楚國的國君了。

  使用詭詐手段控制一個國家的首腦,該國家就會屈服嗎?別說是現代那些依靠選舉上位“臨時工”了,封建時代俘虜一國之君就全國投降的例子太少,頂多就是出現類似“完顏構”那樣的狀況罷了。

  搞卑劣手段?更加可能發生的事情是,逼得首腦遭到“綁架”的那個國家奮起玩命。

  當然,通常拚命只是一時的。新的首腦上位就該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了,拚一場展現態度來意思意思,接下來進入打嘴炮的大戲,不然還真的將舊的首腦救回來啊?等舊的首腦獲救,到時候國家該是由誰說了算。

  楚君熊招剛才提到了會盟台?

  春秋時期,不管是前、中、後的階段,會盟的確是需要用到“會盟台”這個道具。

  他們先行抵達,又是作為會盟發起的一方,為什麽不在晉人到之前就建造會盟台?原因在於建造會盟台也是展現國力的一種方式。

  剛剛抵達的晉人在大肆伐木來建造營盤。

  楚人營地這邊湧出一大群人,他們牽馬拉牛,一些車輛上堆著很多進行土木工程需要用到的工具,大型的土木工程設備則是人力去合力抬或扛。

  會盟台該怎麽建造?其實就是不斷地弄來泥土,一層又一層的夯土,慢慢給夯高。

  建造一座會盟台很考驗協作分工,人力物力用得越好,工期自然會更短,再來就是驗證會盟台的質量了。

  到現代,去到某個春秋時期曾經舉行會盟的地方,也許某個土山包在兩千多年前就是一座會盟台。(不是開玩笑,有考古學家證實過)
  當然了,很多帝王、名臣的墓葬經過時間的考驗,不管曾經的墓葬是多麽高的規格,過上幾百上千年一樣會變成一個土山包。

  呂武在這一段時間過得比較怪,不是陰氏出了什麽事,也不是晉國出事了,更不是他身體不舒服,主要是到了飯點的時刻會有楚人送來各種食物。

  送食物到呂武這邊的楚人講得很明白,食物就是楚君熊招特意命人往精細了做,再送過來給呂武品嘗。

  什麽情況嘛!?
  食物用了很多青銅器來盛放,看青銅器的做工明顯是宮廷用物,出現“鼎”這種玩意一點都不稀奇。

  晉國“卿”是有資格享用“鼎”來盛放食物的,無法解讀成楚君熊招是在玩什麽潑髒水的手段。

  食物方面以楚國那邊的餐飲特色為主,礙於現在的烹飪手段過於匱乏,離不開“燉”、“熬”、“蒸”這些花樣。

  今天楚君熊招派人送給呂武的食物中有一條蒸魚。

  需要了解一個事實,也就是中原的貴族一般並不吃魚,認為所有的肉食中以魚肉最“賤”。

  為什麽?不太好說。可能是因為魚肉有刺?又或者是無法去腥味的關系?

  “我知道楚人喜歡吃魚,昨天給楚君回送了一道蒸魚作為回禮,今天他也弄來了一道蒸魚?”呂武看著那條叫不上來名字的蒸魚有些發愣。

  之所以表情有些迷,是因為魚挺大條,然後魚的嘴巴裡伸出一根劍柄。

  這種菜式呂武好像在哪見過?不是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是“上一輩子”在哪部影視作品裡面看過。

  那一部影視作品裡面,主角與配角就是楚國人,背景是秦帝國即將崩塌,他們在一個叫“鴻門”的位置進行群體趴體。

  士匄得到同意入帳,看到的就是呂武對著一盤蒸魚在研究。

  “楚侯再賜食?”士匄從羨慕到發狂,慢慢轉為一種麻木。

  一國之君給人“傳菜”這種事情,歷史上是有過前例的。

  只不過,互相“傳菜”僅限於“君”與“君”之間,並且還只有一次,哪有天天換著花樣送的。

  呂武一臉的哭笑不得,說道:“我亦不知楚侯為何如此。”

  楚君熊招一次次這麽搞,每次都不說理由,搞得呂武死了不少腦細胞進行猜測。

  晉國這邊的其余貴族也不是沒在思索楚君熊招為什麽有那些操作,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楚君想要撬晉君姬彪的牆角。

  他們得出的結論並不搞笑。

  春秋時期類似的事情發生太多次,還出現過成功的例子。

  所以了,呂武現在不但每一餐都能享受到來自楚君熊招送來的美食,連帶晉國公族幫晉君姬彪進行了補救,也就是一樣會在每一個餐點給呂武這邊送來食物。

  兩個霸主國的國君較上勁,挺有趣的。

  換作是大一統時代,呂武要麽是立刻起事,不然就等死吧!

  現在是春秋時期來著,出現這樣的情況,呂武非但不用有任何的擔憂,甚至還要為之感到驕傲。

  呂武伸手握住劍柄拔了出來,剛有動作那邊的士匄就已經出聲製止,只是呂武的動作太快,來不及了。

  一柄泛著銅光的劍被呂武握在手裡,他用不解的目光看向士匄,問道:“何事?”

  士匄指了指那盤蒸魚。

  放在巨大銅盤上的魚已經四散,變成了一塊塊四四方方的魚肉塊,並且看去一根魚骨頭都沒有。

  原來劍是用來固定住魚肉的?

  “此吃食不可過早拔劍。”士匄一臉的可惜。

  昂!
  然後呢?
  士匄又說道:“阿武不曾聽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呂武當然聽過啦!
  這一句話被記載到《論語.鄉黨》上面,全句是: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呂武一邊品鑒青銅劍,一邊聽士匄講緣故。

  原來這種蒸魚應該先從尾巴開始吃,下筷每次都要考驗眼力,看看能不能將已經切好卻看不到紋路的魚肉夾起來,吃到露出劍身再對藏在魚腹的劍進行品賞。

  這一把青銅劍不含劍柄,長度約在二十五厘米左右,寬度約八厘米,稱之為寬面匕首更合適。

  它的劍身兩面都有花紋,並不是後面才銘刻上去,是鍛造時就給形成的紋路。

  “此劍乃是魚腸劍。”士匄看來還懂不少?
  不過,說起來也是,老范家的歷史比陰氏悠久,士匄比呂武多懂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簡直是太正常了。

  呂武臉色比較怪,問道:“魚腸劍?”

  魚腸劍在後世很出名的啊!
  話說,魚腸劍不是專諸刺王僚的絕勇之劍嗎?楚君熊招給呂武來這麽一出,乾麽呢???
  然而,後世窺探古人只能從有限的文獻中去窺探冰山一角,以為很稀奇的玩意,也許在古代是爛大街的貨色。

  專諸刺王僚,可能那道菜色就是需要一柄劍藏在魚腹,因為這一件事情太過於有傳奇性質,魚腸劍也就借此在歷史留名?
  根據一些文獻所記載,古人本來就有專門用來吃魚的利器。這是體現在一種吃“膾”的文化上。

  呂武在那柄劍上發現了什麽?
  他發現這柄劍非常不簡單,製作過程中用了鍍錫和鍍鉻的技術!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