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這東西哪兒買的?
聽了埃多奧的話,幾分鍾之前還在自己人面前各種滔滔不絕的克裡爾多蠕動了兩下嘴唇,似乎想要說些什麽,但蠕動了半天卻愣是一句話也沒蠕動出來,反倒是一張不滿雀斑的老臉愈發變得難以置信。
其實不止埃多奧和克裡爾多,趙主任、方勇、巴迪亞、樸哲民等人是有一個算一個看到眼前的景象時無不是吃驚的張大了嘴巴,然後不約而同的在內心深處冒出一個疑問,眼前的就是騰飛集團的飛行器設計部門?
這也……太……科幻了吧!
是的, 莊建業帶他們參觀的這個地方給人的隻管感受就是兩個字,科幻。
通常的工業企業設計部門雖說已經有工業設計軟件加持,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紙張,畢竟某些特定的部件計算機只能解決一部分,不少細節還需要手工繪製才能完成。
就比如說複雜曲面的多角度參數,通常使用的二維設計軟件根本無法囊括所有信息,哪怕是先進一點兒的三維軟件同樣在組合部件上無法面面俱到。
這樣的情況下,手工繪製便成為細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就算沒有細節上的手工繪製,完全依靠計算機輔助設計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紙張,因為與設計部門對接的工藝部門,一線車間還需要紙質的圖紙來確定工藝和生產製造流程,畢竟在當下可不是所有製造工序都實現機床的數控化的,就算實現了數控化,計算機軟件設計出來的東西跟數控機床的控制軟件不匹配同樣用不了。
正因為如此,別說國內,就是放眼整個世界就沒有完全脫離圖紙的設計部門的。
結果,就是這麽個在工業設計中猶如真理一般存在的常識性基礎,卻在騰飛集團新廠區的這間被整個貫通的超大空間內被徹底顛覆了。
沒有圖紙, 不……更準確的說連一張紙都沒有。
那這裡的設計師們用什麽做設計?
用筆,但不是普通的繪圖筆,而是一種能夠在四十英寸屏幕上隨意觸碰並形成一個個設計思路的電子筆。
方勇就目不轉睛看著距離自己最近的一個環形屏幕牆似的工作台。
哪裡坐了十幾位穿著的寸衫、T恤的設計師, 正拿著手裡的電子筆在面前的屏幕上頻繁的點個不停,而隨著他們的點觸,屏幕上的部件時而凹陷,時而凸起,時而曲面變換,時而變換組合。
但這都沒讓方勇驚訝如此,畢竟類似的設計軟件他們西北廠也有,早在八十年代中期,為了FB—1戰鬥轟炸機的研製,西北航空廠就從法國的達索公司引進了CATIA—V2版本的專用航空器設計軟件。
成為當時不亞於騰飛集團的具備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單位,這也是在FB—1戰鬥轟炸機以及轟6、運8的改進上,西北航空廠能夠在效率上勝過國內其他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但方勇看到騰飛集團的設計師圍著環形屏幕牆用電子筆做三維圖像設計時並沒有感到意外,西北航空廠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畢竟他們廠的CATIA軟件已經升級到了V3版本,功能更加強大,若非如此也不可能在空軍下達空中加油機的項目沒多久,他們就拿出了轟油6的完整設計方案, 所依仗的就是新軟件的強大建模、分析與數據處理能力。
唯一的區別只在於騰飛集團的設計師用的是電子點觸筆,西北航空廠的用的是鼠標, 但在本質上並沒有多大的不同。
讓方勇感到震驚的是背對著他兩名設計師,他們用的不是電子點觸筆,而是一人帶著一個類似手套的東西,頭上帶著一種飛機飛行員頭盔似的東西,用帶著手套的手在屏幕上一邊指指點點,一邊快速交流。
然後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工位上其他設計師描繪的部件在他們的屏上隨著手指的觸動被一個接一個的結合在一起,兩個人就如同在真實的生產車間一樣,在結合的過程中嘗試多種工藝與製造方法,然後從中找到最為合適的方案,並根據方案提出對各個部件的修改方案,在打回去到負責該部件設計的設計師哪裡,重新修改。
方勇剛開始還沒覺得什麽,只是有些好奇,可看著、看著臉色就變了,因為他發現那兩位帶著怪異頭盔和手套的人,不但能在宏觀上進行整合,更能夠在細節上進行多維度查看。
方勇認真注視之下就看到這樣一幕,一個複雜曲面的鞍狀部件兒被安放到整體後,在一個極難察覺的角度上有一個連接杆兒。
但設計師似乎是疏忽了,並沒有對這個連接杆做細節處理,導致整個大部件兒的功效沒有達到要求,被兩位帶著怪異頭盔和手套的人發現,不但打回去重做,還給出了非常具體的工藝解決方案,66號、42號夾具,材料鈦合金,化學銑切,數控機加工,電火花加工,電化學鏜孔,真空電子束焊接,內埋6號線纜和8號控制線……
這一幕看得方勇是目瞪口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航空器設計出身的他算是國內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專家了,若非如此,當年他也不會力排眾議,從法國引進CATIA軟件。
但西北航空廠的CATIA軟件也只是在設計上提高了效率,在部分法國產的數控機床上可以直接轉化為直接生產,剩下的絕大部分工裝、工藝、模具等等生產前流程一個都少不了,依舊跟幾十年的工業生產方式一樣,按照設計部門的圖紙、裡面和數據一點點兒摸索該用什麽工裝,應用什麽工藝以及上怎樣的模具和夾具。
這個過程有時候比設計和生產還要複雜,需要技術人員反覆的摸索,頻繁的試驗,認真的推敲,才能拿出符合設計標準又不超過製造能力的最優方案。
正因為如此,這個過程是相當枯燥而又漫長的,甚至有時就因為環節上的瓶頸一卡就是好幾年,其他不論,西北廠的FB—1戰鬥轟炸機就因為設計上的先進性與製造上的滯後相互脫節,導致在工裝、工藝這個中間環節卡了好些年,沒辦法只能是設計與製造不斷的妥協,最後在拿出FB—1戰鬥轟炸機批量生產的最終方案。
這也是飛機、火箭等高端工業品長長周期漫長的重要原因。
可是現在,騰飛集團的這套系統似乎打通了設計與製造的中間環節,不需要在好勞心勞力的去一線廠房做試驗,做參數,坐在屏幕前指指點點,一系列製造信息便化成最優解將所需要的流程一一呈現出來。
眼見這一幕,方勇在震撼之余,腦海中隻被一句話刷屏:這東西哪兒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