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直播之工匠大師》712.第698章 海底穿針
  第698章 海底穿針

  合龍,必須一次成功!

  這是所有人的壓力,也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難?難就對了。

  太容易、太沒有挑戰性,他們還沒興趣呢。

  看著所有人躍躍欲試的神情,領導們很不安,但看向蘇林二位總工,他們卻是一臉愛莫能助的樣子。

  沒辦法,大家都這麽厲害,他們想謙虛也謙虛不起來呢。

  對於他們的樂觀,國際媒體眾說紛紜。

  華夏以一己之力,從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到如今聲勢浩大的橋島隧三位一體的珠港澳大橋,截至此時,甚至還不到八年。

  雖然華夏沒有流出任何數據,而且對其內情也捂得很嚴實,但是其實大家也都猜得出來。

  陸子安,一定有參與。

  而且,之前的鈞瓷重現於世,也少不了他的痕跡。

  對於陸子安,他們是又愛又恨。

  人才難得,雖然他們羨慕,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候,能力大於一切,陸大師的技藝之精深,不由得他們不佩服。

  如果陸子安在他們的國家,那他們絕對會將他奉為上賓,恨不能捧到天上才好。

  可惜,這樣一個人,偏偏落在華夏。

  陸子安的橫空出世,打破了以往各國隱約的平靜。

  他轟轟烈烈的各種創新、傳承,手段層出不窮,一路帶著華夏一眾走上了與曾經截然不同的道路。

  可是他們呢?

  陸子安帶來的好處,他們啥都撈不到。

  別說吃肉了,他們連湯都喝不著。

  有時好不容易搶著點,甚至偶爾還會付出慘痛的代價,還沒等高興幾天,過後又會發現全是渣渣!

  這感覺,可別提多心塞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能指望他們說陸子安什麽好話不成?

  自然是不可能的。

  誇是不可能誇的,不暗暗抹黑一把都對不起曾經在陸子安這撞的一頭一臉的灰。

  於是,各國不僅把自家各種高大上的橋梁建築拉出來狠狠地誇了一通,還順帶炫耀了一下各種頂尖的科技。

  仿若無意地,偶爾也會提及當初華夏無力建造珠港澳所面臨的艱難。

  雖然不甚明顯,但那種倨傲還是會從字裡行間擴散開來。

  華夏很多不明就裡的人,看了這些的文章,簡直氣歪了鼻子。

  但有什麽辦法呢?

  人家說的是事實啊,這才是最氣人的有木有。

  雖然華夏的反應也不慢,但不少論壇網站,還是被刷了屏。

  當天就有電話打到了工程這邊,正好是林總工接的電話。

  “林總工,你看,這要不要出張圖片什麽的,讓他們收斂收斂?”官方負責人員盡量委婉地道:“領導看了他們的言辭,有些不忿。”

  “哦,你說這事啊,我之前看過了。”林總工很是氣定神閑,甚至還有心情喝杯綠茶:“我這邊正安排著呢,你別擔心。”

  安排了?

  對於他們如此迅速的反應,工作人員表示很高興,領導也很欣慰:“怎麽安排的?”

  “嘿。”林總工笑眯眯地掃了一眼正埋頭奮鬥的眾人:“我們發現他們發表的這些文章裡,為了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工程之精準,透露了一些內部數據……”

  雖然不甚明顯,但是文章太多了,拚湊到一起,大概就能得出個輪廓出來。

  “……這,什麽意思?”

  林總工很是樂呵:“他們以為我們看不懂呢,哈,我這邊已經安排了人手,在分析他們的內部數據了,請領導放心,我們這邊穩當著呢!”

  這就好比什麽呢?

  以前考中考的時候,想找老師培訓一下,結果被拒絕了。

  後來他另尋了名師,不僅考了好高中,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了個好大學。

  這時候,原來的老師一臉嫌棄地拿了份參考答案過來:“呐,那個誰,不是我不想教你,是你資質太差,不信?我這答案放你面前你都看不懂。”

  別人以為這是打臉,實際上,林總工他們求之不得。

  不僅不接話茬,還麻溜地接過了答案,逆推回去。

  領導們萬萬沒想到,他們給出的反應是這樣的,簡直哭笑不得。

  林總工在與陸子安他們商議過後,甚至讓卓鵬插手,將這火燎得更大了些。

  一時整個業界烏煙瘴氣,各種唱衰他們工程的聲音都有。

  而這時,他們最後接頭的安裝,已經提上了日程。

  四月,工程指揮部邀請包括同濟大學孫院士、徐教授,同濟校友葉院士在內的近百位專家,赴中山市參加“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安裝合龍施工方案專家谘詢(評審)會”,為最後12米沉管施工“把脈問診”。

  12米連接沉管的安裝需要水文窗口,而水文窗口,在4月至5月期間,僅有兩個。

  也就是說,5月過後,伶仃洋就不再適宜安裝作業。

  最後接頭的安裝,需要海面風平浪靜,需要晴空萬裡(能見度1000米以上),所以天氣的短期預報、實時預報都要跟上。

  在全部課題的匯報後,孫院士說:“盡管大家做得慎之又慎,但以下風險還請認真考慮:沉管最終接頭下的基床土力學分析應該更深入研究,最終接頭就位著床過程中的側向水流力作用影響要受控,早期的結構沉降分析要準確。這些關鍵問題大家一定要研究透、把握好,用正確的結果來指導最終接頭的安裝施工。”

  一錘定音。

  5月2日早上,最終接頭抵達系泊區域。

  確認一切無誤後,7時20分許,“振華30”吊著重達6000噸的接頭,在施工海域完成90度旋轉後,緩慢下沉。

  這個過程裡,他們必須克服海流、波浪的影響。

  不僅需要完美地控制住方向,而且必須使接頭的平面誤差始終保持在15mm以內。

  “這相當於什麽呢?”孫院士看著屏幕,心情頗為緊張:“人們都喜歡說女人心,海底針,咱們這個合龍,難度不亞於海底穿針。”

  最終接頭的吊裝是隧道建設的最關鍵一戰,決定著沉管隧道建設的成敗,也決定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成敗。

  海底隧道的合龍口的安裝施工作業空間最小,龍口水流最急,對接位置的精度要求最高。

  所有人都繃緊神經,陸子安額角甚至還滲了汗。

  為了這一刻,他們已經準備了太久,太久。

  漫長的四個半小時,每一道湍急的水流,都會使得數據發生細微的波動。

  而他們,必須在這波動裡,選準最佳時機,穿針引線!

  整個指揮室裡,落針可聞。

  陸子安盯著接頭,眼都不眨地看著它細微的擺動幅度。

  終於!

  他沉聲喝道:“開始!”

  所有機械同時啟動,楔形接頭緩緩嵌入。

  中午12時,最終接頭終於成功著床。

  但沒有人敢放松,他們焦急地盯著所有的數據,施工現場更是有不少人都一躍而下。

  各項數據持續不斷地傳輸而來,眾人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計算和核查。

  終於,各方全部確認完畢,這最終接頭,上下誤差竟然完美地控制在了3毫米!

  與他們原先預估的15毫米縮小了整整12毫米!

  蘇總工拍案而起,再也掩飾不住臉上的笑意,大聲道:“好!我宣布!最終沉管——安裝勝利完成!”

  話音未落,所有人全部起立,用力地鼓掌。

  與此同時,外頭鞭炮齊鳴,喧囂聲襲卷了整個工地。

   本來準備不改回來的,想了想,還是把章節數改準確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