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9章 直面暴民亦從容
慕容林的眉頭一皺,還沒來得及發聲,只聽到對面的鮮卑百姓中,有人扯著嗓子大聲道:“就是這些漢人,害死了我們的家人,兄弟,蘭公主,為什麽不讓我們報仇?”
慕容蘭轉身看向了溝對面的那些鮮卑百姓,他們一個個同樣是滿臉悲憤,血淚交加,說話的人,正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壯漢,白皮黃發,頭髮和胡須都編成了一根根的小辮子,正是一個典型的鮮卑索頭部的打扮。
慕容蘭平靜地說道:“你怎麽知道,你的兄弟和家人給這些漢人害死了呢?”
那個辮子頭鮮卑人大聲道:“我的兩個弟弟都隨陛下和國師出征臨朐了,剛才那個將軍說,我軍大敗,死者數萬,現在我的兄弟沒有回來,很可能,很可能就戰死了。就算他們活著,我們也有很多兄弟戰死了。這總是事實吧。”
慕容蘭點了點頭:“是的,這是戰爭,是戰爭就會有傷亡,就會死人,死很多人,但是,這跟這些漢人百姓有什麽關系?他們跟你們一樣,都是無辜的百姓,可不是上戰場的軍士。你們或許還有兄弟家人從軍,可是他們,卻是給擄掠來,無親無故。這才是你們應該認清的事實!”
那個辮發鮮卑大漢說道:“可就是因為擄來了他們,才引發了戰爭,那劉裕才會率軍來犯我大燕,我們的兄弟才會給征發從軍,現在才會生死未卜,現在全城都在驅逐漢人,而這些漢人俘虜,就應該全部坑殺,以祭奠我們死去的將士!”
他的話引來了一片叫好之聲,剛才還退後幾步的這些百姓們,一個個又摩拳擦掌,準備再次上前了。
慕容蘭的柳眉一挑,沉聲道:“眾位鮮卑同族們,如果你們心裡還對我慕容蘭有一點尊重,還請暫且住手,聽我一言,如何?”
那個辮發大漢沉聲道:“各位,蘭公主畢竟是咱們大燕的英雄,咱們就暫且聽聽蘭公主怎麽說的,先住手!”
這個漢子看起來在百姓中威望很高,一句話下來,眾人都停住了腳步,慕容蘭看著此人,說道:“不知這位壯士,如何稱呼?”
辮發大漢說道:“我叫海蘭呼,乃是宇文部落的人,也許,你聽過我的名字。”
慕容蘭笑了起來:“原來是著名的宇文部勇士海蘭呼啊,我記得你是南海王慕容法的護衛隊長,為大燕立過很多功勞,後來因為你主公謀逆出事,而被迫退出了軍隊,不然我說呢,象你這樣的壯士,為何不去從軍,而在這裡。”
宇文海蘭呼笑了起來:“原來蘭公主也聽說過我啊,能得到你的這個評價,不枉我這些年的打拚。不過,你還是得說服我們,說服我們的族人。不然的話,就算你是蘭公主,你的話我們也不會聽!”
慕容蘭點了點頭,平靜地說道:“宇文海蘭呼,你是著名的勇士,立功無數,殺敵上百,連我都聽過你的威名,不過,今天的你,讓我太失望了。因為,你的刀劍,只能指向這些無辜的百姓,而不是上戰場,去跟強悍的敵軍戰鬥。我不認為欺負弱小,是勇士所為!”
宇文海蘭呼沉聲道:“不是我不想上陣,而是給剝奪了從軍的資格,現在我先殺這些引發戰亂的漢人,再去跟晉軍拚命,我相信這次陛下不會再剝奪我從軍的資格啦。”
慕容蘭勾了勾嘴角:“如果這一仗真的是這些漢人引發的,那你殺他們倒也無可厚非,但事實是這樣嗎?引發這場戰爭的,不是這些在老家耕作的漢人,而是主動出兵江北,去擄掠民眾的燕軍!”
此話一出,眾人都交頭接耳,這個事實剛才很多人沒有想到過,宇文海蘭呼沉聲道:“蘭公主,這攻擊敵人,擄掠俘虜是我們草原上的規矩,就算大燕建立後,我們仍然保持著這個傳統。大燕國內的漢人不能去搶,難道這敵國的東晉漢人也不能搶嗎?我們鮮卑勇士,從來不事生產,不讓打仗殺敵,那我們還活著做什麽?而這些漢人俘虜,就是我們打了勝仗後的戰利品,他們的生死,如同牛羊一樣,完全由我們決定,現在我們殺這些引起戰爭的漢人,就跟我們出征前殺牛羊祭祀,求祖先祈福,有何不可?!“
慕容蘭哈哈大笑起來:“宇文海蘭呼,你在這裡大言不慚,還真的以為祖先會保佑你?祖先要是知道了這事,只會為你而羞愧,再也不會賜福給我們了!”
宇文海蘭呼厲聲道:“蘭公主,你必須為你剛才的話作出解釋。殺這些漢人如同牛羊一樣,怎麽就不行了?我們鮮卑各部出征前都有殺敵祭祀的傳統,你敢說你們慕容部沒有?!”
慕容蘭冷冷地說道:“殺敵人俘虜祭祀出征,是我們每個部落的傳統,這點不用你說,但這些人是那種俘虜嗎?他們的身份,是樂師,是客人,是大燕的子民!”
宇文海蘭呼臉色一變:“他們明明就是我們搶來的俘虜,怎麽就成客人了?”
慕容蘭沉聲道:“我問你,大燕和東晉是什麽關系?”
宇文海蘭呼不屑地說道:“當然是死仇了。以前我們大燕各部受那晉朝的統治和奴役,後來晉朝內亂,我們趁機入主中原,建立大燕,那晉人一直說我們是反賊,叛軍,而我們也早就有一統天下之志了,自大燕建立以來,與晉國交鋒無數次,不是敵人是什麽?”
慕容蘭微微一笑:“以前的恩怨不必說,隻說先帝來這齊魯之地建立南燕以來,我們跟東晉,就已經罷兵講和了。劉裕起兵推翻桓楚之後,先帝,也是我的小哥,曾經一度聽信讒言,想要起四十萬大軍南下滅晉,宇文海蘭呼,那一次,我記得你也參加,還在前軍擔任了慕容法的副將吧。”
宇文海蘭呼得意地說道:“不錯,只可惜當時先帝沒有最後下令攻擊,反而是跟那劉裕議和,罷兵而退,若是當時就打,何來今天的遺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