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定價的方法
“第三種是‘三分法’,這種方法跟第二種‘博克斯法’類似,公司多一塊優勢,定價就上升一定的金額。只不過‘三分法’是將一家公司分成創業者、管理層和投資者三個部分,疊加在一起即為企業的價值。”
“師兄,創業者和管理層體現公司價值我理解, 但為什麽投資者也可以算做企業價值的一部分?投資者不是外部因素麽?”大公子林文亮開口道,問出了眾人心中所想。
蔣一帆十分平和地笑著回答道:“比如師弟你在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時,除了該公司的商業模式和主要產品外,會不會也同時看看這家公司的股東結構?如果股東列表中有諸如金權投資集團這樣等級的公司出現,是不是意味著這家公司比其他只有自然人股東的公司可靠程度更高,資金實力更雄厚?”
林文亮點點頭,“那確實,畢竟金權的名號很響,投項目前肯定經過比較規范的盡調……”說到這裡林文亮恍悟道:“我明白了, 師兄,您不用繼續解釋了,我明白了,那第四種呢?
“第四種與第五種可以一塊說,叫做心理區間法。”蔣一帆喝了一口茶,“可能你們想不到,一些投資機構在給初創型公司定價時,有一個200萬至500萬的心理區間。如果創業者的要價低於200萬,那麽投資機構會認為其經驗不夠豐富,或者直接認為該企業沒有多大發展前景,所以才叫價這麽低;但如果超過500萬,就違反了剛才所說的500萬上限定價的慣例。而第五種是200萬至1000萬的心理區間,這主要是針對互聯網企業。因為互聯網企業發展迅速,上市速度更有可能快於傳統企業。投資機構大多都會在公司上市後完成退出,所以變現越快的公司,估值自然也越高。”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蔣一帆所言不假, 變現能力越強的公司投資價值自然就越大,給投資者的安全預期也越高。
這就是為何在其他所有條件一樣的情況下,市中心的房子一定比山溝溝裡某個偏僻村落的房子貴,因為市中心的房子買的人多,需求多,賣得快,變現能力強。
此時大家都跟著蔣一帆的講解在思考,柴胡注意到幾乎沒人動筷子,心想如果一帆哥以後有一天不想乾金融了,完全可以去大學當老師,因為聽他講專業知識,總是特別容易理解。
而接下來蔣一帆提及的第六、第七和第八種定價方法,就是學金融的柴胡很熟悉的市盈率法、現金流貼現法和倍數法。
實際上,市盈率法和倍數法很類似,都是在企業淨利潤的基礎上乘以一個行業平均數,得到一個市場平均估值。
如果該企業是上市公司,這個倍數自然就是每股收益;如果該企業是非上市公司,談判雙方大多都參考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或者管理層自己在會議室喝喝茶,飯桌上敬敬酒後,定一個數。
現金流貼現法,即是把一家公司未來每年收益進行折現,就好比一個人從參加工作開始,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未來所有年限的工資、獎金和退休金全部折現到今日,算算自己此時此刻究竟值多少錢一樣。
正如前文所述,折現出來的數值就是此人未來所有賺錢能力的總和,也是這個人理論上一生可以為家庭貢獻的所有經濟價值。
但誰能保證這個人永遠都不會失業呢?
誰能保證這個人在不失業的情況下,每年工資都能固定不變或者按照一定比例增長呢?
未來是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控的。
故資本世界中,看似很專業的人預測出來的收益也基本不準確,畢竟沒人可以保證一家企業能平安活過五年十年,想當年佔領全球70%市場份額的諾基亞,一年之內就隕落了。
所以現金流貼現法在柴胡看來,是估值世界中最不靠譜的一種方法,可他卻對這個方法記得最牢,因為金融專業考試喜歡反覆考,大二考完大三考,這門課考完那門課考,這個資格證考那個資格證也考,就因為現金流貼現方法最適合出題,既可以考學生們會不會使用計算器,又可以考學生有沒有粗心用錯每年的折現率。
相比之下,現實世界中酒桌上拍腦袋的估值方法更常用。
蔣一帆剛才提及的500萬上限法,心理區間法,從200萬起步,公司滿足一條優勢就加一百萬的定價方法既簡單粗暴,又方便實用,但無法用來出題。
柴胡深刻讚同耶魯大學經濟系著名教授羅伯特·希勒的核心觀點:金融是一種需要經常實驗,並進行改進,以適應當前經濟形勢的技術。
單從這點來看,金融絕不是數學公式,即便非金融專業畢業,也完全不妨礙一個人混好金融圈。
“第九種就是風險投資家專用的一種評估法。”蔣一帆繼續道:“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倍數法和現金流貼現法的結合,先用倍數法給企業算一個數值,再用貼現法驗算一下,得到一個更為準確的估值。”
接下去蔣一帆又簡述了剩余的最後五種估值方法,即經濟附加值模型法、實質CEO法、創業企業顧問法、投前評估法以及OH法。
雖然這些方法有些冷門,平常實踐中用到的概率不大,知識點也比較生僻,但蔣一帆每說一種,林文亮都與蔣一帆進行有效互動,且所問問題各個都在點上,讓眾人從中也受益良多。
董事長林德義對於蔣一帆的闡述很滿意,因為他看到兒子真真實實學到了東西,
飯桌上眾人看到的,都是蔣一帆的專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但曹平生看到的卻是一位工作繁忙的董事長對於兒子教育的用心。
小兒子林文毅今日的表現不算突出,但大兒子林文亮在曹平生眼中,顯然已經是一位思想成熟,處事周全,待人有禮的公司合格繼承人了。
林德義後來吃飯時告訴曹平生,小兒子林文毅是在國外生的,十六歲以前都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與自己接觸比較少,而大兒子林文亮則一直在自己身邊長大。
男孩的成長是需要父親的,林文亮可以時時刻刻在父親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會不自覺模仿父親的行為來使自己成長為男子漢。
“上午開會,小亮的表現讓我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樣子。”林德義對曹平生道。
從心理學上說,林文亮之所以會不知不覺中變成父親的樣子,是因為他對父親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他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所以他下意識地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後,他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今日曹平生深刻體會到:一個好的父親,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為孩子做好榜樣,這在未來將會決定孩子所能抵達的上限。這一點,是當今大多人到中年,每日在外奔波的投行男士所忽略的。
關於林文亮與林文毅的差異,在下午矛盾近乎白熱化的盡調報告會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