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開頭難
辛旽尚在的時候,就是由他庇護供給通過科舉走上來的寒門士子,現如今辛旽死了,就由他蔣思德續上。
在高麗目前這個社會階級完全固化的階段,尤其還是在大明目前也短缺人才的時期,想要應對高麗世家貴族對朝政的壟斷式把持,就不可能不扶持本土的寒門士子。
否則就算那些世家貴族臣服了,大明也依舊很難完全掌控住局勢,不破不立,新秩序的建立,就必然要打破舊有的秩序。
蔣思德讓管家下去照他的吩咐去辦差,自己則是又開始悠閑地的享受起來,這些年他收的禮品數不勝數,真若是都自己留下來,恐怕都夠子孫十八代享用不盡的了。
可惜,這些不是給他的,都是獻給他背後的大明皇太子殿下的。
當然了,太子從未說過這些東西他不能受用,所以他平日裡用的都是最好的。
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
身為大明的使臣,自然是得高調些,清湯寡水如何讓那些投靠而來的人安心,人都想富貴,真真只為了理想的還是極少數。
不過到底就是己身一人,敞開了吃喝受用又能耗費多少?除了留下的一小部分用來照顧投靠而來的寒門子弟,大部分還是通過商船運回了大明。
不過聽聞這些都沒有送到東宮,而是直接被運往了帝鄉鳳陽…
嗯,不可想,想多了是禍非福,就如下面的人不理解,為何有如此良機,不想著列土封疆的事業,而是要巴巴的將這個機會送給李成桂。
人貴自知啊,他能在高麗呼風喚雨,靠的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背靠大明的緣故,否則就光憑他的幾十護衛,在人家的地界上活命都難。
有功勞有苦勞不假,但真沒到列土封疆的地步,換個人來不說做的比他要好,但怎麽也不會太差,這是大勢影響的必然結果,高麗就不可能是大明的對手。
若是安分守己,靠著功勞苦勞回大明,聖上和太子殿下都會嘉勉,十年內怎麽也有機會走到廟堂前列,死後的哀榮也不會太低,足以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可如果自以為是,真以為自己是什麽不可或缺的人物,那麽都無需什麽手段,太子殿下的一道諭令,就足夠把他打入絕境,世家貴族攀諂的是大明使臣,而不是某一個人。
至於為何是李成桂,那就只能說時也命也,李成桂不是高麗的世家貴族出身,手中有兵權但無根基,為人也很聰明,在最合適的時候投靠了過來,太子殿下又很看重……
而且他作為東宮臣,總不可能去支持齊王,無論什麽情況之下,同皇子親王保持距離都是絕對沒有錯處的。
至於李仁任估計也是這個想法了,從納哈出做出決斷後,高麗的命途就已經注定了,沒有遼東和蒙古的守望相助,誰又能擋得住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的大明帝國呢?
世家貴族都很清楚,大明皇太子根本就沒有要扶持世家貴族列土封疆的打算,否則也不用互相拉鋸這麽久了,世家貴族不是不想臣服,而是皇太子不允許他們這麽臣服。
…………
數日之後,李成桂揮師北上抵禦納哈出,朱棣自然隨行,鄭道傳給他帶來了一個合適的身份,從四品的興威將軍。
按說從四品可不是小職,何況還是正經兒帶兵的將軍,可耐不住這個身份是姓崔的,鐵原崔氏的嫡系子弟,是高麗僅有的十五個有資格與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
崔家門庭可追溯到數百年前,其始祖崔俊邕是高麗太祖開國功臣,六世祖崔惟清歷仕高麗肅、睿、仁、毅、明宗五朝,官至宰相,並曾出使過南宋和金朝,高祖崔讓、祖父崔雍、崔元等皆為高麗重臣。
現任崔家族長,是恭湣王的盡忠奮義宣威佐命定亂功臣崔瑩,此人自庚寅以來倭寇爆發以來,一生身經大小九十余戰,與張士誠、紅巾軍、元軍、倭寇多次交手。
其中尤以善於對抗倭寇聞名,傳聞有曾犯高麗的倭寇匪首言“所可畏者,唯白首崔萬戶耳。鴻山之戰,崔萬戶至,則士卒爭先躍馬蹴踏之,甚可畏也!”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崔家家世顯赫卻是真的,蔣思德能給朱棣安排一個這樣的身份,也確實很夠意思了,就算朱棣去告狀,太子那邊也挑不出錯來。
而對軍中上下來說,這樣年少的貴族子弟空降而來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有這樣高貴的出身,不跟著李大將軍來混混功勳才是奇怪事。
由此亦可知,高麗階級固化已經到了何等地步,就連如此軍國要事之中,都可以隨意安插世族子弟領軍,可見被元明兩朝都評價為兵極弱、兵器甚簡而疏的評價不是沒有緣由。
“拜見將軍,興威將軍威武!”
朱棣騎著馬檢閱著李成桂分配給自己的三千兵馬,對於見慣了精銳的他來說,這三千高麗兵卒同烏合之眾的區別,也就是手裡還有鐵器,能聽懂最簡單的指揮了。
三千兵馬不算少,可也得看質量,就這樣的,在大明也就是押送糧草的輜重的民兵水準,拉到戰場上也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朱棣心裡清楚,這些人如果死光了,李成桂可不會好心給他補上,就只能到李成桂的中軍任副將,雖說是升了,可到時候他失去了自主權,身旁左右麾下全是人家的心腹嫡系。
“王忠,這些人交給你,要多久才能成個樣子。”
朱棣的身側是此行負責護衛他的府軍衛統領,聞言沉聲回答道:“起碼要月余時間才可堪一戰,現在並沒有那麽多時間了。”
朱棣好歹也是上過戰場的,雖然是在問王忠,但自己心中也有數,歎了口氣後吩咐道:“今晚安營扎寨的時候,去請那些想要拜見本將軍的人來。”
從李成桂和蔣思德的態度就可知,高麗上層對他不感興趣,但誰說一定要指望那些顯貴,上層拉攏不了那就拉中下層。
有資格攀上皇太子的終究是少數,朱棣很清楚,以自家大哥的性子,整個高麗恐怕也就十幾家值得入眼,其余的根本沒心情搭理。
這些人消息有,但自家實力卻差著一層,眼看著其余家族謀出路,自家只能隨風倒,稍有不慎就是覆滅之途,怎麽可能不憂心如焚。
對他們這些沒有太多選擇的家族而言,大明的齊王殿下就很合適了,從那日鄭道傳入府後,朱棣門前也迎來了不少投帖送禮的。
朱棣能順利隨軍而不是被李成桂壓在後方,也是多虧了這些人的支持,不過朱棣心中難免對他們有些輕視,何況他們的訴求也有些不知深淺。
但誰叫時局如此呢,精銳是爭取不到了,那就只能以數量填補,麾下沒有足夠多的人手,等納哈出那三萬騎兵到位,朱棣也很難駕馭,甚至會給李成桂可乘之機。
朱棣策馬走在前面,不斷的思慮著該如何收攏人心,他現在手中的牌太少,身邊也沒有可用的心腹嫡系,真真是什麽都難辦。
只能是不斷的安慰自己,萬事開頭難,只要一切順利,那麽他就能在高麗站住腳,然後在名正言順的去信讓大哥將李成桂調到南方鎮守,如此北方盡歸他所有,還能征伐遼東女貞練兵聚勢。
甚至不僅是這次成了,數萬兵馬加上充足的時間,足夠他培養招納出自己的心腹文武班底,將來無論是在高麗立國,還是去更廣闊的天地開疆拓土都不會這麽難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