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部署在埃及的英國特工、諜報人員根據倫敦的指示調集人員、武器準備支援利比亞部落武裝時,孔蒂尼正在聯合號“海上浮動機場”上進行視察,一來是了解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情況,二來是和設計師們繼續深入交流關於航母建造的具體構想。
在這段時間內,為盡快完成艾達號特種郵輪的設計圖紙,大小聯合船廠的設計師包括孔蒂尼從德國挖來的船舶設計師都在這艘軍艦上辛勤地忙碌著,他們要根據這艘驗證軍艦的使用情況、存在問題以及改進方向來探索意大利自己的航母設計,而這顯然也需要進行交流。
雖然上次經過爭論,孔蒂尼已把艾達號的主要技術指標和大致草圖確定了下來,但確定這些容易,真正要設計一艘航空母艦卻難得多、複雜得多,光考慮細節圖紙就是一個不輕松的工作,另外還要回答設計師們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問題”:比如,艦島為什麽要放在右邊?放左邊不行麽?
這問題實際上很難解答,單純從造船邏輯和理論上來說,放右邊和左邊都可以,但飛行員有個特點,遇到問題時本能地選擇左偏向,至於為什麽會有這種傾向,完全只能用下意識來解釋,於是孔蒂尼很幽默地回了一句:“你開車遇到危險是向左打還是向右打方向盤?”
不過第二個追問他就回答不出來了:意大利、德國開車都是靠右行駛,駕駛座都在左邊,向左閃避似乎理所當然,問題英國車靠左行駛,駕駛座都在右邊,為什麽還是向左閃避?
這些問題就只能用強行用總裁喜好才能得到解釋。這也造成了必須挑選幾個頭腦靈活、反應迅速的年輕工程師跟在孔蒂尼身邊,隨時聆聽總裁閣下對於設計的想法,然後他們再把這種想法翻譯成專業術語再傳遞給設計師——這種任務意大利年輕小夥子通常完成得都不錯,比起德國同行要強。
其實這已是比較笨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意大利海軍發出招標,邀請英國、美國的船廠為意大利提供建造航空母艦,順便從他們當中提交的設計圖中汲取靈感,如果有可能再去見識一下英美現在的航母和建造情況。
不過孔蒂尼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一來意大利海軍如果高調進入航母領域會引發地中海對抗——法國人肯定也會跟進,二來以英美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個性,必然會在意大利訂購的航母上進行各種試驗——經驗由英美拿走,意大利只能為此買單;三來如是這個方式,意大利設計師的思路就會被英美引導過去,這對意大利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同樣是航母,意大利的航母要求和英美的航母要求顯然不一樣:
以航程為例,意大利需要覆蓋的海域面積不大,就是地中海這個澡盆,雖然孔蒂尼也強調航母在大西洋上的運用能力,但歸根到底不必像英美這樣動不動就搞9000-12000公裡續航的航母,他給艾達號的指標只要滿足6500海裡/18節續航就可以了。
以成本為例,意大利可以接受單艦高的設計,因為意大利造船能力有限,戰時不可能堆餃子出來,只能靠戰前積累,單價高一點不妨礙建造——反正也造不了多少,而建造數量少反過來又會推高建造成本;
以生存性為例,意大利因為不可能在戰時大量補充戰損,所以每一條軍艦都非常寶貴,孔蒂尼十分比較強調軍艦的生存、自衛和防護能力,不但起步設計上來就是3萬噸級並武裝強化的大型、重型裝甲航空母艦,而且還砍掉了部分航程,把多余的分量要求全加入到防護中去,那種薄皮脆弱易沉好建造的航空母艦不是意大利的發展方向。
雖然意大利造不多,但孔蒂尼認為在戰前多造幾條還是應該的,意大利相比英美唯一的優勢在於可以不用受國防費用限制,大不了他出錢堆幾條,所以他必須強化國內船廠的造船能力——造船這個事業畢竟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出於強化小聯合船廠實力的設想,孔蒂尼一方面千方百計和大聯合船廠搞好關系,準備適當時候把對方收下來,另一方面又揮舞著支票簿,把最近這幾年陷入困境的德國老牌船廠——伏爾鏗造船廠收入麾下,變成了聯合船廠德國分公司,算是聯合集團走出國門進行擴張並購的第一步。
伏爾鏗造船廠在歷史上建造過很多著名軍艦,還是中國北洋水師的主要艦艇承建者,尤其建造了定遠、鎮遠兩艘當時的巨艦,但不可否認,該廠基礎設施確實有些陳舊,面對艦艇噸位越來越大的趨勢變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地處波羅的海方向什切青的位置比較偏僻,難以吸引優秀人才過去,進入1910年代後面對無畏艦技術突飛猛進的現狀只能乾瞪眼著急,雖然在漢堡也設立了新分廠,但顯然緩不濟急,最後大戰中只能造些驅逐艦、輕巡洋艦、潛艇等中小型艦艇,德國海軍的大型主力艦是在日耳曼尼亞等船廠建設完成的。
雖也不乏成功產品,但隨著一戰結束,德國海上力量進入真空期,伏爾鏗造船廠就每況愈下,艱苦度日,在魯爾區危機後,這家老牌船廠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原本要出售給德國國內其他公司,日耳曼尼亞船廠、漢堡船廠都表示了興趣,但他們哪有孔蒂尼出錢大方?更重要的是,孔蒂尼表示不但船廠全部收下來,還放話說有經驗的熟練員工一個也不用辭退,全部留用並選拔一批去意大利公司——工資相對而言會有不小提升。
其他兩個船廠自己都人員過剩,怎麽可能敢承諾這種事?於是2個月前,伏爾鏗造船廠正式變為聯合集團一份子,算聯合造船的子公司。
孔蒂尼不但看中該船廠的人員和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他相中了伏爾鏗造船廠的潛艇設計和建造能力——這些能力他正在聯合船廠內複製開來,同時他也許諾投資擴大伏爾鏗造船廠的船台、船塢,將來還是要準備造大船的。
為和德國工商界保持友好關系,出於對自己橫刀奪愛行為表示歉意,總裁閣下也懶得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斡旋,而很光棍地使出了金元大棒,一口氣甩出2條油輪訂單:適合地中海區域使用,可實現2萬噸運載量,最高航速不低於16節,10節經濟航速下續航距離不少於8000海裡,由日耳曼尼亞和漢堡兩個船廠各自進行獨立設計,誰的設計在使用中更有價值,誰家的船綜合性價比更好,後續就采用誰的設計(設計方案免費)進行批量建造,這次訂單先兩家一家一條。
2萬噸級油輪對德國而言還是新生事物,原本吵吵鬧鬧的日耳曼船廠和漢堡船廠立即瘋狂投入到討論和設計中去,他們不傻,會盤算下一筆批量建造的生意有多大:意大利在北非的石油將以千萬噸級來計算,假設1000萬噸/年運輸量,一艘油輪完成班加西到熱那亞這1500海裡路程連裝載、航行、卸貨、返程最快需要16天,一年能執行20次運輸任務算是極高效率,簡單計算後,為滿足這1000萬噸石油運輸任務,這樣的船至少需25艘——這是個很龐大的數字。足夠撐滿兩個公司的現有船台,再說誰規定北非一年只能產1000萬噸,萬一隨著時間推移上升到2000萬噸呢?
意大利國內幾個船廠也收到類似訂單:幾個重點船廠每家一條2萬噸級設計連建造訂單。也有英國、美國甚至法國的船廠來主動兜生意,卻被孔蒂尼婉言謝絕了:開什麽玩笑,大家看到的只是聯合集團的油輪——這當然也很重要,但總裁更想未來的護航航母、改造航母,油輪說穿了和簡易航母之間只差一層窗戶紙,怎麽能去刺激英法美?他給國內發訂單是指望提升他們的設計和建造能力,賺錢與否根本不考慮——這才是國策集團的本來面目。
這些歡天喜地的船廠老板根本不清楚總裁閣下的胃口到底有多大:什麽25艘、30艘!孔蒂尼想的是120條!
確切地說是他想在開戰前囤積起120條2萬噸級油輪來,一方面擁有這個規模和體量的聯合集團可有效壟斷地中海的航運事業,二來在他心目中,今後整個西歐需要的原油供應總數應該在3000萬噸以上,不多建造一些,怎麽能有機會應對戰損、應對拉出去進行軍事改造的需求?以意大利和德國的造船能力,戰時進行補充比較困難,必須在戰前囤積起一批來。
囤積軍艦不可能,囤積容易改造成航母的大型油輪就不會引人注目,目前沒有任何政策或政治風險:大家都知道聯合集團將來會產很多石油,這不就是現成的運輸需求麽?2萬噸級的油輪總比5000、7000噸級的小型油輪來得經濟實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