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圖發展大型油輪船隊的並非只有聯合集團一家,一戰後歐洲石油需求大大增加,再加上戰爭期間因為無限制潛艇戰損失的油輪,各大石油公司都在迅速壯大自己的油輪船隊,造船市場空前繁榮。墨西哥鷹牌石油公司在戰爭中損失了多艘油輪,為此他們制定了一份為期5年的龐大油輪擴充計劃,計劃新建25艘全新油輪,其中就包括當時最大的6艘載重噸達19000噸的油輪。
不過這一計劃提出後尚未完成,出於對墨西哥石油國有化的擔憂,鷹牌公司賣給了殼牌石油公司,這也是為什麽英伊石油公司急於在北非石油中分一杯羹的奧秘所在——不這麽做,他們就在市場競爭中被甩開了。
並購鷹牌公司後,殼牌更加雄心勃勃,1920年他們向英國船廠一攬子訂購了23艘油輪,總噸位為13.4萬噸,次年又追加訂單9艘4.5萬噸,並在隨後2年又向美國船廠訂購了17艘油輪,甚至其中還有5艘分別由兩家香港的英商船廠建造,所有油輪加起來的總噸位將近30萬噸,不過為了快速投入使用,殼牌石油傾向於小噸位的油輪,最喜歡就是5000-7000噸級的油輪。
英伊石油公司在1921年也宣布訂購22艘1萬載重噸以上的油輪,他們的思路和孔蒂尼的想法更接近:單艘油輪載重量高,采用更先進的蒸汽輪機而不是三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降低震動,提高推進效率和航速。
作為標準石油拆分後的重要子公司,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於幾年前訂購了11艘1.2萬噸油輪;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在石油的運輸和煉製方面一直是領先者,5年前向美國本土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訂購了2艘萬噸載重量的油輪,這表明美國船廠也具有了大型油輪的建造能力。
他們都沒有孔蒂尼這樣野心勃勃:上來就大造2萬噸級的油輪不說,一開口目標就是25-30艘(實際心裡目標是120艘),不過意大利的船廠都很感謝孔蒂尼:如果沒有這些訂單,他們就要在這種造船競賽中被甩開了。現在有聯合集團的訂單在手,他們就不擔心以後的日子——哪怕接不到聯合集團的訂單也可以去接其他石油公司的訂單。所以各廠家表示會爭取在1929年年初把總裁要求的油輪造出來,他們都還等著去搶佔市場呢。
雖然同噸位油輪比軍艦建造成本低不少,技術門檻也沒有主力艦這樣高不可攀,但2萬噸油輪也屬於新鮮事物,批量建造的造價至少400萬美元,像現在這樣單獨建造成本還要高,120條至少是5億美元總投入(不變價格),如果按20年攤銷,光每年折舊都是大窟窿,但孔蒂尼心目的帳卻不這麽算:先建造一批積累經驗後,大規模建造就要拖到29年經濟危機後,那時候不但建造成本會便宜許多,還能拉動就業,是非常不錯的理想選擇——配合公路鐵路一起,意大利整個交通和物資輸送體系會提升幾個等級。
在他眼裡,別看120艘看上去多的嚇人,但與歷史上美國建造T3油輪500多條這個數字相比,簡直不值得一提。
除搶先起跑奠定先發優勢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技術實力,能造2萬噸級油輪,將來就有機會建2.5萬噸級、3萬噸級航空母艦——航母不見得非得是裝甲航母!同時有了這噸位建設能力後也能順理成章地建造其他大型輪船,至於某些意大利船廠設想得承接國外訂單,那基本不可能,即將來臨的大崩潰和大蕭條會讓所有船廠和石油公司都面臨緊縮,那時候會形成另外一股風潮——船東棄船的風潮。
裡奧直言不諱地批評這種耗資巨大的建造方式,認為應該學習殼牌石油公司建造5000-7000噸級的油船快速組成商船隊,孔蒂尼笑著對他說:“別擔心,這些5000-7000噸級的船過幾年我們會有很多,那時候正好也趕上油田大量出油,使用起來會很靈活方便。”
“為什麽?”
“很簡單……”孔蒂尼眨著眼睛,“等我們把2萬噸級油輪造好之後,我們就可以打價格戰了——你說,是5000-7000噸級的油輪運輸便宜,還是2萬噸級的油輪運費便宜?打完價格戰就是贏家通吃的世界了。”
裡奧真心被打敗了:建這麽多船利息和沉澱成本都撈不回來,還想打價格戰?豈不是雪上加霜?
“你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船身上啊,要把目光放遠一點,集中在供應鏈上——假如有一天我們和大不列顛發生衝突,如果我已掌握了地中海航線上的油輪,一旦我切斷這條航線,你覺得會出現什麽後果?”
裡奧驚恐不已地叫了起來:“你將來要和英國打仗?”
“將來的事誰說得好呢?至少地中海應該我們說了算吧,再說英國人不是善茬,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得給他們準備一些料……”孔蒂尼笑笑,“我從不希望打仗,但如果必須要通過戰爭才能達到目標,我也絕不會退縮。”
正如他把戈林安排在海航擔任總隊長、允許德國派設計師前來參觀羅馬號海上浮動機場設計思路一樣,這麽折騰後,擁有潛在航母建造能力的德國海軍還會有多想去造那些大而無當的戰列艦?
運氣好的話,恐怕整個戰爭思路都會改寫——意大利的事他有很大把握說了算,德國的事雖然他說了不算,不過他可以去影響那些說了算的人,比如說戈林,比如說剛剛完成印刷、在全德一炮走紅的《我的奮鬥》,那上面的序言是孔蒂尼親自撰寫的,高度評價了國社主義與慕尼黑革命的壯舉,以預言家的口吻說道:“我相信,始終高舉國社主義大旗的阿道夫·希特勒先生會完成他對德意志的救贖,會真正讓德意志人民感受到驕傲與光榮。”而希特勒在書裡多次寫到孔蒂尼對他、對國社黨的影響和幫助——無論是三面旗幟的理論啟發還是資金等各方面無微不至的幫助(隻略去了提供武器),是要寫進黨章的榮譽領袖,現在全德國都知道總裁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志加兄弟了。
造船大業第一個階段目標是油輪,這已經啟動了,除油輪外,鎖在總裁保險櫃的備忘錄上登記著造船大業的第二個目標:建造標準化貨輪!
《鋼鐵雄心》專家組成員在考慮數據設計時,從不會簡單地看誰家武器好,再好的武器在世界大戰中沒有量也不行,孔蒂尼和霍夫曼一樣,對美國在戰爭中的的自由輪/勝利輪體系充滿羨慕和推崇,認為正是這玩意決定了歐洲戰局的成敗!——當美國貨輪的建造速度超過德國潛艇擊沉速度3倍時,這場戰爭不用打就已經輸了。
同樣道理,德意作為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必然需要大量物資輸入,這些標準貨輪將來會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在眼下為期還早一些,先等油輪的事擺平了再考慮啟動,孔蒂尼認為自己還有一點時間,到時候德國和意大利的船廠可以一起啟動、全力衝刺,這同樣是擺脫大蕭條的好辦法。。
至於造船大業的第三個階段目標,則是他苦思冥想後得出的結論——造潛艇、要大造才行。
從戰爭經驗來看,要遏製住美國,必須要卡死大不列顛這個歐洲橋頭堡,要卡死這個橋頭堡就必須先扼殺英國的物資來源,而以德意海軍的實力,勉強維持地中海和北大西洋局部海域優勢已很不容易,根本談不上用大艦隊破交,所仰仗的只能是飛、潛、快,而首當其衝的就是潛艇
從歷史來看也有一個很有趣的現實:當德國潛艇戰果輝煌時,他們缺少足夠的潛艇;當他們終於有足夠的潛艇時,反潛技術手段的提升和美國造船能力的勃發已讓德國永遠失去了這種可能。
孔蒂尼不止一次和老朋友霍夫曼探討過一種假設:假如39年開戰之際德意就有300甚至500艘比較先進的潛艇,世界會變成怎麽樣?
霍夫曼聳聳肩:“也許丘吉爾根本就撈不到保衛不列顛之戰的勝利,因為他們沒石油了——英國佬比我們還悲慘,德意志至少還有煤製油可以熬一熬,英國佬什麽技術儲備也沒有,沒了油飛機動不了、皇家海軍只能趴窩——那日子堪比1943年時的意大利。哦,我忘了一件事,你們在阿爾卑斯山洞裡藏了十幾萬噸油!當然也有個幾率比較小的可能,美國表哥直接要下場了。”
孔蒂尼對此深以為然,所以他的造船大業中最重要的第三個目標是潛艇——聯合集團的標準文件上寫的是特種海底觀光遊覽船。
現在他離這個目標很接近:伏爾鏗船廠有完整而先進的潛艇建造經驗,小聯合船廠在威尼斯設置的潛艇洞庫和造船設施也將近完工,更重要的是他從德國要來了一批海軍軍官,主要以潛艇軍官為主,第一個名字就讓他樂了,居然是卡爾·鄧尼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