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革宋》579.第579章 貶值第一波(五)
  第579章 貶值第一波(五)

  趙嘉仁接見完了村長,就到召開了富陽縣的衙門會議。趙官家開門見山的講道:“諸位要是讀過論語,大概知道孔子說學而優則仕。不過孔子還說,仕而優則學。以前大宋對於官員幹部沒有相應的進修學習,我已經決定改變這個狀態。以後官員幹部每年都要有一定時間用在朝廷和官府組織的學習上。希望諸位能夠對此有期盼。”

  一眾官員幹部本以為趙官家接見他們,是訓話,或者慰問。不管是哪種情況,這幫人都做了一定的心理準備。萬萬沒想到,趙官家把他們召集在一起,竟然是告訴他們,這幫人當了官員幹部之後還需要去繼續學習。而且聽趙官家的意思,這幫人的學習將是制度化的。這就更奇怪了。

  講完了要告知他們的內容,趙嘉仁問道:“諸位,你們對這個有什麽看法?”

  眾人面面相覷,最後是知縣劉伯雄問道:“官家,卻不知道這個學習是要學什麽?四書五經,還是……什麽別的?”

  說這話的時候,劉伯雄差點說出‘理學’來,對於文人而言,理學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然而趙官家對於理學的態度,這些人都很清楚。雖然沒有矯枉過正的給韓侂胄翻案,但是謀殺韓侂胄的史彌遠已經被批倒批臭,史彌遠的族人和史彌遠主要黨員的族人也遭到了全面清洗,除了逃去蒙古當了宋奸的之外,都被以謀殺韓侂胄以及矯詔謀殺太子的罪行而族誅。

  除了狠狠實施武器的批判之外,科舉科裡面理學內容大量被淘汰,科舉科本身也被根本不講理學的製科全面壓倒。劉伯雄對此當然不以為然,但是他自己可不會去觸霉頭。

  “講的內容很多,首先就是制度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我想很多人大概都對如何處置宋奸不了解。更多人並不了解制定這個法律的法理、法意、法度是什麽。我們就可以這麽一項一項的開始講。如果大家不懂得這些,自然會對朝廷的很多判案有很多看法。若是懂得制度,懂得法制和法律,大家的紛爭就會少很多。”

  聽了趙嘉仁的解答,劉伯雄無奈的答道:“……是。”

  又談了一陣有關組織學習的事情,趙官家就起身告辭。官員幹部看著趙官家一行人的背影逐漸消息,有人忍不住歎道:“沒想到我竟然完全懂得官家所講的話。”

  這話就未免有點讓人感覺托大,立刻有人不懷好意的問道:“卻不知道你所講的是什麽。”

  說話的那位白了不懷好意的家夥一眼,他坦然說道:“本以為官家會大而化之的說些什麽,沒想到官家每一句都是他想做要做的事情。我便是不認同,卻也知道為何不認同。光是這點,就是宰相氣魄。”

  眾人都知道趙官家獨相好些年,以他的政績,在大宋320年中所有的宰相中大概能算是功績第一。雖然還有人想說點啥,卻見到被視為官家親信的賈唯信正目光灼灼的看過來。於是想說話的人就把話吞回到肚子裡。

  趙嘉仁離開了富陽縣之後迅速返回杭州,深夜趕回到杭州。他睡了幾個小時後就爬起來準備晨會。晨會一結束就接見了張世傑。楊淑妃給張世傑生了個閨女,雖然張世傑覺得有些失望,卻還是比較歡喜。

  把恭賀的紅包送上之後,趙嘉仁說道:“張將軍,此次讓你出行,可是辛苦你了。”

  張世傑歎道:“官家,我也知道是是特地讓我看到孩子降生,若不是心有牽掛,我其實應該更早就前去河北領軍。”

  “此時也不遲。卻不知道家裡安排的如何了。”

  張世傑聽趙嘉仁對楊淑妃並沒有任何惡意的表示,他便說道:“楊家派了人前來照顧,這親戚總算是安頓下來。不過,臣想請官家幫著給楊家安排點差事。”

  對於這樣要出兵的人,自然要給安排一下。照顧張世傑就是照顧楊家,只要稍微給點照顧就能擺脫刻薄的評價,趙嘉仁爽快的應道:“什麽人,有幾個?”

  “就是三個人。”張世傑連忙應道。

  “你應該知道,現在我們可不是從前,上來就給管事的差事。現在這種差事若是中間出了差錯,那可是追究到底。完全不管是誰薦舉。”趙嘉仁把話說在前面。

  “除了楊淑妃的侄女一人之外,另外兩人只求官家給他們個安穩的公家飯碗就好。”

  “哦?是楊亮節的女兒?”趙嘉仁微笑著說道。這位楊亮節在趙嘉仁奪權的過程中算是抵抗份子,趙嘉仁想起來就忍不住覺得可笑。

  “是。”張世傑也覺得很無奈。

  “無妨。讓她寫個簡歷遞上來就好。我們會酌情安排。”

  談了這些之後,就該談軍務。趙嘉仁在這方面可沒有絲毫得過且過的意思,他非常嚴肅的將最新的情況告訴了張世傑,然後總結道:“任何軍隊能打勝仗的根本就是講紀律。哪怕我軍用的是冷兵器,也能執行非常多以前的軍隊根本無法執行的戰術。你到了河北,除了在這方面要學習之外,如何把河北地方的武裝轉化為我們的人,也需要好好處置。很多事情要和大家商量著來,不要獨斷獨行。”

  “是。”張世傑回答的倒是認真。

  送走了張世傑,趙嘉仁覺得有些困了。他打著大大的哈欠把秘書叫過來詢問後面的行程,卻發現後面的所有行程滿滿的。只能打了涼水洗過臉,這才繼續處理。想到至少得到今年之後才能把桑蠶業真正轉移到農業部去,趙嘉仁就覺得時間過的太慢。

  宋歷三月中旬就是西歷五月。此時江南已經開始入夏,那些桑樹枝繁葉茂,已經可以采摘。在富陽縣胡家村的胡大全正帶著村民們忙活,農學院技術人員和學生們和村民一起用煤來燒石灰窯。燒出來的生石灰加水,把各種用來生產蠶繭的竹子工具在這裡面泡過,再用煤燒出的水衝洗後陰乾。

  富陽縣有水路,可以用小船把煤礦運到那些節點,再用車子給運回村裡。大家都覺得煤在燒火的時候可比木頭柴草方便得多,結果煤就被偷拿了不少。見學生們並沒有生氣的樣子,對村民們這做法感覺很丟人的胡大全稍感安心。

  農學院提供的蠶種很快就孵化出來,一開始都是小黑點。喂給它們的桑葉數量還好,便是如此也已經讓眾人感覺有點吃力。和以前種種采摘前要祭拜神明,祈求保護的辦法不同。這幫技術人員和農學生們根本不管這些。他們是修建的有兩個用兩根管子聯通的池子。桑葉放在一個鋼骨架竹皮編織的大筐裡面,筐放進用一個池子,另外一個池子下底部放了不太多的生石灰。

  這些人等生石灰不冒泡,就用一種紙條放進去。見紙條變成深藍色之後,就轉動一跟管子外的東西,那東西就把石灰水從泡石灰的池子往放桑葉的池子裡衝。泡一陣之後,就把桑葉撈出來,放進另外一個東西裡面。那東西會帶動裡面裝桑葉的框子轉動,轉動之後很快就聽到裡面有水往外嘩嘩灑的聲音。轉一陣後停下來,就見到原本濕漉漉的桑葉就沒了那些水。

  再把這些桑葉在煮過後放涼的水裡再泡一下,用那種轉動的辦法用水衝衝。撈出來再甩乾,接著就放進竹子編成的籠子裡陰乾。

  以前大家的步驟就是求神拜佛,然後找沒有露水的時候采摘桑葉,帶著桑葉回來之前再次求神拜佛,之後將碧綠的桑葉喂給蠶吃。那些過程中有期待,有擔心,清新的空氣,自然的顏色,都有些賞心悅目的感受。

  現在所有的工作都是賣力,賣力,賣力。處理後的桑葉感覺就沒了之前那股子生氣,就是蔫蔫的等著晾乾水份,再喂給蠶吃。真的非常非常沒感覺。

  可這畢竟是趙官家派來的人指導,而且又沒讓大家出錢。一定要說的話,大夥偷偷拿公家的煤,公家人還沒出來罵,這就算是給面子啦。

  小黑點不停的吃著經過處理之後蔫蔫的桑葉,它們不斷長大,開始蛻皮。從黑色小點變成了淺色的小蟲子。這些小蟲子就可以放到大籮筐裡面養,桑葉的消耗量隨著蠶的個頭隨之暴增。

  村民最初的時候對這些設備比較好奇,還靠人力提供動力,現在大家就覺得累了,提供動力的就變成了牲口。即便如此,還是有大量需要人力進行的工作。采桑葉的事情是牲口無法替代的,把桑葉放進籮筐,也得靠人力。每隔一天,就得把桑葉也蠶放到另外一個籮筐裡面,再把這個籮筐裡面的蠶糞,也就是蠶沙給倒出來。接著還要把籮筐用石灰水清洗,晾乾。牲口也不可能從事這樣的工作。

  那些壯年的男子要做這些工作,裡面還有小姑娘也在做。看著這個叫做董婉娘的小姑娘揮汗如雨的乾活,胡大元心裡面就有些同情。董婉娘的父親也是個秀才,然而他家人口少,而且董婉娘的母親死得早,後母自己生了兩個兒子,在董秀才死後對董婉娘更不好了。聽說在這邊乾活拿的錢多,就讓董婉娘到這裡來乾活。這裡拿的錢多,可是出的力氣也多。小姑娘可是被累的不輕。

  不過在目光轉回到裝著蠶的籮筐之時,村長胡大全的注意力又被壯碩的蠶所吸引。和村裡平素使用的蠶種相比,這些蠶是又大又白,看著就喜人。只是半個月的時候,個頭比村民村民以前使用的那種蠶到吐絲之前都大。

  最重要的是,到現在,這些蠶還都健康的活著,並沒有出現生病的跡象。那些被石灰水泡過的葉子,雖然被水洗過,胡大全還是覺得能隱約聞出石灰的味道,難倒那些蠶對這麽點石灰完全沒感覺麽?

  再過沒幾天,這些碩大的蠶就開始吐絲結繭。第一批蠶結繭的房間裡面就能聽到些沙沙的輕響。到了這個時候,就不用再怕什麽。胡大全心中是無比感謝上蒼,不用做法事就能有如此運氣。而且那些繭子是又大又白,看著就喜人。和之前的蠶相比,現在公家給的蠶種吐絲結繭的時間還更長些,讓大家都知道這說明這種蠶絕非樣子貨。

  蠶越來越安靜,村民們則是越來越興奮。大家明顯感覺到這次的蠶份量比之前的重,這收益可想而知。

  在收購蠶繭的那天,眾人早早就挑著自家的蠶繭過來。這邊擺著公家嶄新的新秤,眾人卻對新秤投來懷疑的眼神。以前的稅吏們大鬥進小鬥出的事情太多,百姓實在是不敢相信。於是公家人就告訴村民,“你們拿了東西過來稱量,就能比出新秤和舊秤的刻度不同。但是這個份量是不會變的。”

  這話立刻引發了村民的不安,不同的刻度怎麽會是不同的東西。眾人的目光立刻就轉到了胡大全這邊。他畢竟是當過兵的人,還跟著官家打過仗。身為村長,村裡面此時就靠他給大家撐腰啦。

  胡大全就和公家的這些人說話,因為在軍隊裡面上過學,他還隱約記得所謂比例是個什麽意思。可是怎麽聽還是覺得不對勁。這讓和他說話的公家人都有些不耐煩了。而胡大全也覺得不對勁。

  這時候另外一個站出來對胡大全說道:“胡村長,這些蠶繭已經在這裡了對吧?”

  “……對。”胡大全點頭。

  “那天上的月亮也已經在了對吧?”

  抬頭看了看依舊在天邊的月亮,胡大全又點頭說道:“對。”

  “咱們兩個身高不同,站的位置不同,手也不一樣。但是咱們兩個不一樣,但是咱們指那個月亮是同一個吧?你說對不對。”

  這個話就很有道理的感覺,胡大全皺著眉頭想了好一陣,終於有些豁然開朗。他這下明白了公家人的想法,同樣也知道村民的想法。於是胡大全說道:“這位兄弟,你們想用公家的新秤為主,讓百姓用他們的秤去覆核重量。咱們能不能翻過來,以百姓的秤為主,你們用自己的秤覆核份量。這就跟指月亮一樣,咱們指的都是同一個月亮,可是我相信的是我的手。”

  聽了這個解釋,公家人都忍不住笑出聲來,為首的那位公家人更是被逗得哈哈大笑。等笑完之後,他邊擦著被笑出來的眼淚邊上前拍著胡大全的肩頭,“胡村長,你這兵可沒有白當!就按你說的辦。”

  得知自家的秤做了主,不安的村民們終於放下心。其實這些蠶繭的份量大家都偷偷的稱量過,此時找出一杆公認的秤,眾人就稱量起來。白花花的蠶繭換到了一串串的銅錢,大人笑,小孩子則是看著大人笑。全都是歡樂的氣氛。

  把這一批蠶繭收完,公家的人對胡大全說道:“胡村長,我們不想讓村民自己留蠶種。不是我們舍不得,而是讓蠶生病的細菌分為兩種傳染方式,一種是通過蠶吃的東西傳染,一種是通過蠶種傳染,就是說這次蠶種生下來就有病,成長到一個階段之後就會發病。想查出來,就得靠專門的監測。村裡面肯定是做不到。”

  “這……這個我沒辦法和大夥講。”胡大全果斷的拒絕了。他當過兵,接種過疫苗,所以知道公家人說的沒錯。大家都知道水土不服要死人,北方人到南方,南方人到北方,便是沒有受到什麽傷害,和當地人吃一樣的食物,過同樣的生活,結果當地人一點事沒有,外地人突然就生病,死亡。

  趙官家告訴大家那是因為病菌的緣故,所以大宋出征的軍隊和民夫都要接種很多疫苗。打了這麽仗之後,胡大元見到的幾千人裡面死亡基本都是受傷引發的,只有一兩個人是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引發的疾病而死。所以部隊裡面開會的時候,上頭專門說過很多次,要大家不要亂吃東西。

  正因為理解了這些,胡大全才明白想說服村民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軍隊中終於學會了相信公家之後,華大全更清楚每個人其實都只相信自己,想讓大家相信別人的標準,那是得到了走投無路才行。

  “胡村長,你這麽說說就不行麽?”

  胡大全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一樣,“這位,不是我不能說。只有看到自己留的蠶種養的蠶死到覺得中邪,村民才會相信你們說的也許有點道理。什麽細菌啊,什麽病毒啊。我們在軍隊裡面那是天天說,月月說,年年說。大家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這才不管信不信,嘴上會這麽說。對於這幫百姓來說,他們就是覺得中邪了。要麽就是不知道怎麽,就病倒了。只要人看著和沒事一樣,他們就覺得沒事了。至於什麽免疫,疫苗。我不是沒試過,試了也沒用。”

  聽胡大全說的乾脆,這幫公家人都露出了為難的神色。為首的試著勸道:“真的不行?”

  胡大全態度堅定的答道:“不行!你們要是不信,那就自己去試試看。我可以先告訴幾位,出了事,你們說什麽他們有可能都說信。只要你能立刻治好他們的蠶。等事情過去,不管你們說什麽,他們都隻信他們自己信的。除非是各個讓他們去當兵,在部隊裡面上課。我從來都是最鼓勵村裡的年輕人去當兵。可是最早能退役的明年才會回來,我在村裡連個能說這些的人都沒有。”

  相對年長一點的都打了退堂鼓,年輕的還不信,便幾個人結伴去宣傳。最初村民以為他們要說啥,聽了他們有關蠶種的說法,很快就拉下來臉。

  當天晚上,就有人跑到胡大全這裡詢問,說有人講了,公家專門給大家生病的蠶種,就是不想讓大家留種自己用。

  到了第三天,這說法在村裡面不脛而走。人人看向公家人的目光都警覺起來。等胡大全把這話轉述給這些公家人,他們個個面露沮喪。

  胡大全也覺得不忍心,就勸道:“鄉下人就這樣,你們也別忘心裡去,過幾天他們就忘了。”

  蠶變了蛾子,蛾子破繭而出交配生卵。這些卵都是明年用,而不是今年再用。去年的蠶卵在孵化的時候就有時間間隔,就這麽一波波的上。雖然胡家村裡面有針對蠶卵的流言蜚語,但是對於不要錢的蠶卵,村民們還是繼續使用。每一周都有新的蠶繭出售,隨著蠶的飼養量大增,村裡的勞動量也在大增。那些設備也開始出現損壞的情況,這就得趕緊檢查,修補,為了解決這能看到的問題,胡大全累得要死要活。

  在胡大全看不到的遠方,蠶繭被送去了各個節點。那邊已經建起了蒸汽動力繅絲車間,在裡面有不少人在工作。其中很多都是原本在杭州繅絲廠工作的富陽縣工人,這些富陽當地人被派回當地,盡可能的讓新加入的繅絲工能夠盡早習慣這種新的工作環境。

  剛加入生產線的工人們並不習慣這樣的生活,很多人來了又走,便是留下來的也覺得非常痛苦。然而車間裡的人還是越來越多,因為每周一發的工錢讓這些人都希望能夠熬過去這一周,熬到周末發工錢的那天。然後他們或者她們就會永遠離開這個充滿著熱氣、轟鳴的地方。

  可到了下一周來臨的時候,還是有更多人留下來,並且把自己周邊的人叫來這裡賺一周的工錢。

  縣裡的人們在仿佛永不停歇的生產線上不斷注入勞動,生產線就把大量生絲送到了杭州。那些絲綢廠被這數量巨大的生絲給駭到了,頭一個月收到的生絲總量要比之前半年收到的都要多。使用蒸汽動力的並非只有繅絲廠,在絲綢車間也有同樣的變化。那些需要複雜紋理的高檔貨還得人力,而簡單的平綢就無需這樣複雜。

  這些消息在絲綢生產體系中很快就傳播開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