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革宋》610.第610章 張家之戰(一)
  第610章 張家之戰(一)

  兵部的會議室裡面氣氛很糟糕,宋軍在十年前還曾經出現過十萬軍崩潰的局面。可那是以前的宋軍,現在的宋軍乃是趙官家一手創立。這支軍隊曾經解決過蒲家,清洗過大食人,收復交趾,摧毀佔城,開辟暹羅。在於蒙古人的戰鬥中,從來沒有落過下風。

  此次戰鬥中上萬的傷亡和以前宋軍的傷亡相比並不大,卻是趙嘉仁建立的軍隊有史以來的最大損失。所以大家都沒說什麽,在尷尬的沉默中甚至有人問道:“官家,若是你遇到這樣的局面,會怎麽應對?”

  趙嘉仁的回答非常簡單,“不知道。”

  這麽一個尬聊之後,氣氛更加尷尬。所有人都不願意再說什麽,大眼瞪小眼之間,兵部眾人看到的都是互相之間困惑的表情。對這種從所未見的局面,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什麽。

  趙嘉仁看著兵部的反應,他感覺兵部已經靠不住。本不想說話的他率先打破沉默,“諸位,勝敗乃兵家常事,我一直反對結果導向的模式。如果隻論結果,那人人都該殺。此次的戰敗,自然要調查,卻不能因此而影響繼續作戰。”

  聽了這話,兵部裡面倒是恢復了一些生氣。鄭捷當了這麽久的兵部總參謀長,和他關系不好的人有許多,和他關系不錯的人數量更多。趙官家的話證明他沒有追究鄭捷戰敗的打算。這就等於是保住鄭捷的性命。

  “我沒有在前線,所以不好說什麽。當下重要的是兩件事,第一就是不能讓戰敗的結果影響到接下來的戰鬥,第二就是我們之前的布局不能受影響。特別是我們之前定下來的決定。通濟渠要重新挖通,情況如何了?”

  聽了趙官家把話題轉移到別的方面,那幫擔心趙嘉仁會抓住不放的兵部人員終於放下了心。至於原本就不擔心的家夥更是心裡面責備自己對趙嘉仁的誤判。趙嘉仁的做事方式是那種永無終結的模式。任何一個階段的終結都只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石,趙官家從來不會停下腳步,更不會在功勞上安然高臥。以前的時候,大夥都覺得趙官家的激進簡直是折磨。現在他們突然發現這種不斷前進實在是太好了,至少失敗者不會被無窮盡的追究。只要朝廷還在前進,大家就不會失去機會。

  負責通濟渠測量工作的負責人員立刻回答,“官家,測量工作已經完全結束。黃河南下之後,河南與淮河流域之間的運河河渠全部被毀。那可是從漢代到唐代之間花費幾百年時間的積累。我們測量的結果,這土石方的量太大了。”

  “不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陸路運輸成本太高,效率太低。非得運河才行。你們覺得需要多久才行。通濟渠按照現在的局面,得挖十年。倒是山東的運河也許能快些,四五年就能完成。”

  聽了這樣的大實話,兵部裡頭的不少人都捏了把冷汗。十年時間可是非常久的時間,這麽給趙官家說話,無疑會觸怒趙官家。沒想到趙嘉仁聽了之後竟然毫不生氣,他點點頭,非常認同的答道:“很好。這個得開工。部隊的測量部門需要全力配合。”

  談完了這些工作,趙嘉仁就離開了兵部。坐到馬車裡,關上車門,趙嘉仁這才重重的哼了一聲。兵部的表現讓他很失望,對於戰敗的反應實在是太慢太慢。可趙嘉仁也只能生悶氣,之前的宋軍沒有任何資本面對失敗。在大宋建立後的幾百年中,宋軍一直在戰鬥,但是戰鬥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真正有了勝利信心,也就是最近的幾年而已。

  馬車前行,趙嘉仁在心裡面不斷給宋軍找理由。然後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這是他以前從未想過的。在21世紀,全球能打的軍隊沒剩下幾家。21世紀的基本看法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全球最能打的軍隊。然而看這些軍隊的歷史,五大常任理事國都是經歷過極為殘酷的戰爭,有過許許多多失敗。在屍山血海裡面積累起了經驗。

  趙嘉仁的宋軍和之前的宋軍並不相同,這一支全新的軍隊當然也要經歷風雨,逐漸成長。想到這裡,趙嘉仁覺得心中敞亮許多,更多有利於宋軍的理由出現了。譬如,要是以前的宋軍,被敵人破陣之後,又遭到騎兵衝進陣列近身攻擊。其命運必然是崩潰,然後遭到敵人追擊殲滅。

  然而現在的宋軍便是遇到了這樣不利的局面,卻還能堅持基本陣型。步兵們依舊在奮戰,最後先撤出戰場的是蒙古軍而不是宋軍。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趙嘉仁感到滿意。他突然覺得自己需要告知前線的宋軍,對這樣的戰鬥意志進行表揚。若是宋軍失去了這樣的堅定,那就沒了身為軍人的價值。

  在趙嘉仁對宋軍的優點進行總結的同時,在蒙古的大都,一場歡慶勝利的宴席正在為凱旋而歸的伯顏大帥召開。會場上的伯顏大帥依舊是淡然的表情,那些真心或者假意的讚美並沒有讓伯顏大帥表現出絲毫的不同。

  等宴席結束,忽必烈將伯顏招到後面說話。忽必烈帶著喜色說道:“這次大勝,說明宋軍沒什麽了不起的。”

  “大汗,臣以為宋軍很了不起。”伯顏淡然答道。

  忽必烈臉色僵住了,伯顏繼續說道:“宋軍被破陣之後絲毫沒有動搖,依舊與我們的蒙古騎兵戰鬥。他們的火槍帶了刺刀,戰鬥力並不弱。而且他們下次作戰的時候不需要改變太多,只是在陣前挖幾條壕溝就行。火牛陣可用一,而不可用二。所以大汗,趕緊遷移吧。”

  隨著伯顏言簡意賅的描述,身經百戰的忽必烈已經在腦海裡想象出可怕的未來。在第一時間裡面,忽必烈很想抽出馬鞭抽打伯顏。不是因為伯顏說錯了什麽,而是伯顏說出了無法進行任何反駁的大實話。忽必烈知道自己不能反抗那樣的未來,他又咽不下這口氣,就只能靠鞭打指出問題的人來泄憤。

  當然,這種泄憤的衝動絕不會在伯顏身上變成現實。忽必烈還沒到老糊塗的地步,此時的大都中能夠對抗宋軍的將領只有伯顏一人。其他將領之前都在憂心忡忡的考慮,該怎麽利用大都的城牆來抵抗宋軍的進攻。伯顏扛住了宋軍進攻的浪潮,而且逼得宋軍後撤了幾十裡。大都暫時獲得安全。

  “真的不能滅了宋軍?”忽必烈試探著問道。

  “大汗明天可前去宋軍撤離的兵站觀看。”伯顏言簡意賅的說道。

  忽必烈戎馬生涯,深知眼見為實的道理。他也坦率的答應,第二天一早,忽必烈就前往四十裡外的兵站。站在這個邊長幾十米的兵站牆上,忽必烈用力跺腳。隻覺得腳下的牆體微絲不動,毫無偷工減料的跡象。在牆上走過,就見牆體上各種攻防的位置都設置的極為精確。蒙古軍若是想圍困這樣的兵站,大概得派上萬人馬。然而在河北,這樣的兵站已經有了幾十座,宋軍可以在這些兵站中往來。根本沒有讓蒙古軍突襲的機會。

  仔細看完了兵站,忽必烈心情更加糟糕。他忍不住問伯顏,“這些南蠻們是怎麽收到這麽多編袋子的草繩?”

  草繩也許不值錢,但是需要時間。看宋國的兵站,用掉的草繩數量多的駭人聽聞。忽必烈越想越氣,他大聲問道:“我知道南蠻沒有草繩局,他們是讓南蠻全國都上繳草繩麽?”

  這個問題實在是有些出人意外,跟在忽必烈身邊的臣子和侍衛們都不知道怎麽回答。那些比較機靈的則知道大汗只是單純的憤怒。見到了這些兵站之後,近臣和侍衛終於明白宋軍能快速建城的理由不是他們懂得妖法,而是有他們自己的辦法。可這種辦法讓忽必烈大汗完全沒有破解之道。所以大汗生氣了。

  見下面的人不吭聲,忽必烈大汗突然一腳踹翻旁邊一個侍衛,抽出馬鞭咒罵著抽打著侍衛。侍衛蜷伏在地,連聲求饒。好在忽必烈已經六十多歲,體力不強。而且這些年大汗胖了許多,抽了十幾鞭子,就氣喘籲籲。王東陸看情況差不多了,這才上前對著侍衛作勢踹了幾腳。然後擋在有點喘不過來氣的大汗忽必烈面前,“大汗,這廝就讓我們拖下去打。您消消氣。”

  忽必烈自然知道這個侍衛沒做錯什麽,此時也已經發泄過了,就拋下鞭子,對王東陸喝道:“備馬,回大都。”

  回到大都的第二天,忽必烈又召見了伯顏大帥。這次忽必烈不再堅持,而是率直的問道:“你還能拖多久。”

  “那得看宋軍到底有多少兵馬。若是宋軍不再增兵,我可以讓直沽寨來的宋軍無法繼續進攻。宋軍若是再來十萬援軍,我就頂不住。”伯顏依舊淡然,在他看來,這樣的局面沒有任何可以掩飾的部分。宋軍的援軍遲早會來,而且宋軍的援軍只會更小心謹慎。無意義的安撫忽必烈,只會讓忽必烈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忽必烈這次沒有再生氣,他無奈的說道:“你下去吧。擋住宋軍的事情就交給你了。”

  伯顏受命而去,忽必烈則開始召集廷臣,為首的自然是管財務的阿合馬。聽了忽必烈要求把最重要的東西帶上,領著核心的蒙古人西征的命令。阿合馬倒是沒有表現出訝異的表情,伯顏大帥自然是守口如瓶,阿合馬在宮裡也有他的耳目。伯顏大帥的建議是如此重要,宮內的人已經告知了阿合馬。

  “大汗,那些驅口可否要帶走?”阿合馬問道。所謂驅口就是農奴之類的存在。他們隻屬於各個蒙古貴族,譬如阿合馬自己就有7500戶驅口。倒是忽必烈的驅口反倒不多,幾年前為了換回被俘的蒙古戰俘,忽必烈把他驅口中的被俘南人都交了出去。

  忽必烈看了這幫蒙古貴人一圈,目光又落回到阿合馬身上,“你等願意和我西征麽?”

  聽了忽必烈的問題,阿合馬連忙答道:“大汗,臣願意永遠追隨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著大漢西征。”

  見到這對君臣如此表現,那幫理財派的廷臣們當然知道該怎麽選擇,他們紛紛跟著阿合馬說道:“大汗,臣願意永遠追隨大汗。大汗要西征,臣就跟著大漢西征。”

  看著這幫人的回答,忽必烈心裡面倒是開心許多。他雖然推行過漢化,但是推行的目的不是將蒙古人變成漢人,而是要更有效的從漢地獲取物資。此時漢地既然待不住,身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自然就感覺到蒙古傳統是如此的可愛。打不了就走。絕不會留在原地等死。

  “那麽你等就回去準備一下,近日我們就出發。”忽必烈大汗下了命令。

  遷移對於蒙古人來講並不稀奇,一兩天內,水草豐美的地區就會出現成片的蒙古包。等到這些地區被牛羊啃食過,蒙古包就會很快消失。牧民們趕著牲口,拖著蒙古大車向著下一個水草地前進。

  幾天后,蒙古大汗忽必烈就帶領著自己的核心隊伍先行出發。這裡面主要是他的家人和侍衛,以及大汗親軍。大隊的人馬保護的自然還有忽必烈的財富。那是金銀珠寶,大量銅器以及絲綢等物。當然,還有些東西一時搬不完,忽必烈就讓他的兒子真金負責收拾。

  之所以自己沒有收拾,理由很簡單。根據蒙古的遊牧傳統,最先走的隊伍可以讓自己的牲口吃最新鮮最多汁的牧草。隊伍越靠後,牧草的質量就越差。大汗親軍若是不先走,那就得遇到這樣的局面。而且此時郝仁那小子已經替忽必烈大汗清理過路途之上的敵人。這一路上可以非常平安。

  忽必烈離開的時候很惆悵,不過這裡只是他居住二十多年的地方。對於蒙古人來講,哪裡都可以走。離開大都的時候,帶隊出發的忽必烈沒注意到自己忘記了件事情。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