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革宋》1144.第1144章 聯動(三)
  第1144章 聯動(三)

  從鐵道部出來的時候趙謙滿腦子都是鐵道部官員的抱怨,這讓他想起小時候老爹有條不紊的處理奏折,趙謙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偷偷看那些奏折。說是偷看,只是老爹不搭理他們三個小家夥而已。看了幾次,他們自己就不看了。滿紙的字全部認識,卻不明白奏折上到底在說啥想說啥。

  現在趙謙比以前好的太多,至少明白大家在說啥。鐵道部唉聲歎氣。眼瞅都要入冬了,願意在工地上挖土的人越來越少,農民都想回家過冬。冬季施工的難度又很大,進度已經開始落後,鐵道部壓力非常大。

  趙謙在鐵道部那幫人面前強忍著什麽都不說,關於倭國的事情都不去想,生怕一時不慎說漏嘴。此時他就可以任由思緒飛舞。如果能看透局面,抓住主要矛盾,政治竟然可以這麽清晰現實。這樣的感覺和趙謙最初對政治的看法大不相同。

  這就是皇帝要處理的問題。官員中除了那幫壞蛋是故意作亂之外,大部分官員限於權限往往無力全面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或者有能力解決問題,卻覺得辛苦,就在奏折上瞎嚷嚷。對於能解決問題並且心性純良的官員,工作並沒有那麽令人難以忍受。

  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居中協調,皇帝要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不過歷史上的皇帝往往能力還不如官員,下面混,上面渾,不出事才怪。

  回到辦公室,已經約好的民政部衛生部的官員已經等在接待室。一通進屋之後趙謙詢問起這幫官員大量安置人口以及大量接種疫苗的能力與支出。趙謙還是不敢說關於倭國的事情,現在局面有些進展,只是還不太能確定。

  幕府與足利家都得到了鋼甲與戰斧,倭國的戰爭烈度迅速提升。幕府最初感覺自己被四國軍耍了,憤怒到無以複加。經過這段時間的現實教育,幕府明白他們唯一可行方案就是大量購買新裝備,足利家已經可勁的買了起來。

  此時兩家都嘗試用裝備鋼甲與戰斧的精銳攻擊對方穿著老式裝備的軍隊,同時把己方老式裝備的部隊放在城裡守城以避免遭到敵人精銳野戰軍的攻擊。倭國內戰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大宋這邊通過四國向兩邊出售符合這個階段的軍用物資。四國島已經收攏到一些因為戰亂逃到四國島這裡求生存的倭國人送來,數量不過幾千,已經用在了連雲港那邊的工地上。這幫人需要接種疫苗,防止他們成為傳染病的來源。

  衛生部表示已經初步完成在城市、農場體系內的衛生防疫體系。大規模接種成本降低了很多,只要別讓衛生部的人在深山老林裡跑,疫苗接種人數多少隻影響到接種時間。

  民政部也表示臨時居住需要木材,當下鐵路規劃地本身就有準備枕木的木材加工廠,讓他們多準備點修房子的木料並不困難。民政部甚至提出他們已經和住建部聯系過,住建部提供了一種可拆卸的房屋設計,可以大大節省成本。

  官場上太多事情都是透明的,趙謙對民政部與衛生部明著暗著提及鐵道部的事情當做沒聽到。大家都是明白人,兩個部門做出合作而不是反對的選擇並非壞事。

  就在趙謙以為事情談完的時候,民政部的人可是抨擊起最近電信部自殺事件引發的不安。趙謙心裡面當即就不高興起來,要是這麽點壓力就能當做導致自殺的合理理由,軍隊裡面的壓力大概要讓軍隊上下都去自盡。趙謙心中警覺起來,就他對農村的了解,一旦推行新的制度,定然會有不少人尋死賣活的拒絕離開農場,到時候保不住就會出現些人命。現在這幫家夥抨擊電信部,未來他們或許就是抨擊趙謙的主力。

  正在邊聽邊想,突然聽官員說道:“聽說河南路劉學長也有親戚自殺身亡。考核都把人逼到這個份上,真的不能再如此下去。”

  趙謙一驚,他想起昨天晚上好像老婆也說過類似的消息,兩邊印證起來大概不是空穴來風。難道劉部長那表情就是因為這件事?想到這裡,趙謙說道:“我知道了。現在我還有公務。”

  這麽簡單的話就已經足夠,官員立刻起身告辭。趙謙心裡面很想去見見劉學長,如果是這件事改變了劉學長的決定,劉學長心思變化就很值得考慮。但是探索別人的傷心事的後果很可怕,趙謙實在是不敢做出這樣的決定。甚至連旁敲側擊找劉學長身邊的人詢問都不敢。

  想來想去趙謙選擇了副作用最小的方案,直接去找劉學長問清楚。一個多小時之後劉學長聽完趙謙的問題,忍不住歎口氣,“唉,太子。我原本覺得你是看不起農場和百姓,現在覺得我當時想當然了。原本我以為那些人進了農場之後就不再是農民的想法,沒想到他們進了農場這麽多年之後想法根本沒變。那孩子已經過世,我不知道他到底怎麽想的。他爹娘我親自見過,讓我傷心。”

  趙謙看著劉學長的表情,表情中更多是無奈氣憤甚至有點絕望的味道。這表情大概不是覺得那孩子被殘酷的考核制度逼死,而是被爹娘的錯誤想法給弄死的吧。趙謙也不敢問,只能等著劉學長自己說。

  劉學長此時正想著那次會談,孩子的父親埋怨劉學長沒有幫著孩子向上頭說話,把孩子給害了。孩子的母親則試探著詢問劉學長能不能再幫另外一個孩子。甚至提還出不管另一個孩子乾的好壞,都不能讓孩子‘再受這鳥氣’。

  如此說法讓劉學長大大不快。他能理解親戚想借著他的勢力往上爬,現在這個世道大家都想往上爬,劉學長也不介意幫一把。只是想起他曾經猛批過趙謙對調整農場的基本觀點,這時候劉學長覺得趙謙所說的的確抓住了要害。

  不管是農場或者是電信部門,都是要通過分工合作提高整體效率。這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力量。而這幫農民們的看法就不同,他們認為自己佔住一個坑,乾得好不好可以商量,但這個坑可就歸他們所有。上頭又有劉學長這樣的親戚,他們佔著這個坑拿錢就好。

  劉學長與趙謙爭論多次,他很清楚趙謙絕不會支持這樣的理念。實際上趙謙已經看到這個問題了,他的調整就是基於這個問題而采取的應對。劉學長心裡面也是左右為難,他很想保住這些農民的鐵飯碗,同樣也希望農民們能夠自立自強,已經有了鐵飯碗就該好好乾,靠自己的能耐把鐵飯碗乾成銀飯碗金飯碗才對。

  趙謙不說話,劉學長也不說話,兩人沉默了好一陣,劉學長知道不能再沉默下去。他打破了沉默,“太子,你之前說過農民們通過土地國有制度得到了好處,不過農民也未必都支持土地國有。這就是現在農場搞不好的原因。我當時堅決反對,太子走的時候就說讓我去調查一下。我記得我當時說,不用調查,太子說的不對。”

  趙謙對那次爭吵有印象,趙謙在那次之後理解了暴君是怎麽回事。就如老爹說過的那樣,我們看別人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嘲笑那些人愚蠢,我們要明白,他們會做的事情我也會做。只怕做的還不如他們呢。先有別人會乾我們也會乾的認知,我們才能從看到的事情中學到些什麽。至少能被警告。若是覺得‘我才不會乾那種傻事’,那就證明我們自己已經有問題了。

  與劉學長爭論之後,趙謙滿心都是憤怒,隻覺得要把持有劉學長同樣看法的都乾掉。之後兩三天趙謙才然想明白,這就是暴君的心態。趙謙到現在也不認為自己是暴君,可他也明白他有可能乾出暴君乾的事情,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所以趙謙笑道:“那次咱們兩個應該都氣的夠嗆。”

  劉學長聽到這話,心中有些感動。他的確氣的夠嗆,隻覺得這太子實在是與官家差距太大,簡直是有辱官家的英明麽!而劉學長氣憤之下還真的找了些人問了問,想證明太子的觀點大錯特錯。

  “太子,我問了些農民。有些是堅決支持土地國有,有些就不那麽支持。我就試著和他們講道理,這不講還好些,這一講,許多人就覺得我和他們的仇人一樣。”劉學長感歎道。那種被人否認的感覺太糟糕了,糟糕到劉學長當時就覺得自己好心換了驢肝肺。

  劉學長知道自己當時心中的確有惡意,那股子不滿是針對太子趙謙而不是針對農民。劉學長捫心自問是真的想幫農民過的更好些。劉學長的善意被農民視作惡意,劉學長極力反對的趙謙所說的話卻被劉學長親自證明是真的。著巨大的反差讓劉學長幾天都沒緩過來勁。

  此時又經歷了遠親的事情,劉學長終於能說出自己的疑問:“太子,這是為什麽。”

  聽著趙謙的話,劉學長臉色不由自主的凝重起來。他和其他這個年齡的學社學長一樣有著從軍經歷,追隨著趙官家完成了解放華夏的偉大功業。那時候劉主任自己也滿懷正義的激情毫不留情的處決宋奸,消滅漢奸和蠻夷。雖然他已經不想再想起那染血的光榮歲月,但那個歲月的光榮讓劉學長到現在都深信不疑。

  然而劉學長在趙謙這裡卻看到那個歲月的另一面,哪怕是那個時代經過過了十年,劉學長也得花費好大心裡去回憶和反思。過了好一陣,劉學長才勉強點點頭。

  “風車被摧毀了,風沒有停。有很多人相信幸福來自於勞動,這個不用官家宣傳,他們本來就信。給他們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們就在農場裡乾的風生水起,收入大增。但是一部分農民,甚至是一大部分農民們心中的標準可不是如此。對他們來說,他們的人生上一個台階,那就是從佃戶變農戶,從農戶變地主。他們從小的所見所聞,從爹媽和周圍人那裡學來的就是這樣。他們自然就相信當地主才是真正的人生進步。不管是他們從理論上明白或者是直覺的感受,他們明白官家不會讓他們當地主。而這些人只怕還以為官家允許別人當地主,卻不讓他們當地主。不知劉學長可否見過這樣的人。”

  聽到這裡,劉學長神色黯然,突然眼眶一紅淚水奪眶而出。在被一些農民視為仇敵的時候,劉學長還有些懷疑是農民們不理解劉學長的話,誤解了什麽。此時他終於確定大家沒有誤解任何事情,正因為農民真的理解了土地國有製,所以他們才忍不出露出深切的痛恨。

  “劉學長……”趙謙想安慰一下。

  趙謙的聲音聽在劉學長耳朵裡仿佛是被烙鐵擱到心上一樣,他此時隻覺得羞愧、痛苦、困惑、悲哀等情緒同時湧上心頭。他用手按住臉站起身說道:“太子……我……我改日一定登門拜訪。今天先別說了。”說完,劉學長掩面而去。

  劉學長的背影讓趙謙也有些悲哀,自己也曾經感到過這樣的悲哀過,所以趙謙能明白劉學長的感受。守護者變成了敵對者,保衛者被視為加害者。這並不是人民忘恩負義,真的不是。

  乘車離開劉學長這裡,遠遠看到朝廷辦公大樓矗立在視野遠處,趙謙想起以前自己因為感到挫折而稱讚老爹的功業無人能及之時,老爹總是笑道:“以你現在的能耐,你能做到。”

  趙謙曾經覺得那是老爹安慰自己的話,現在他覺得老爹說的是真心話。自己的老爹的性子其實頗有些狷介,未必就看得起人,自然不願意違背本心說些話。若是趙謙現在與老爹當年易地而處,趙謙的確可以做到改朝換代。在那個激烈動蕩的年代,劉邦一個亭長都能當皇帝,堂堂大宋進士,廣州知府、雲貴招討使、趙氏宗親,如此尊貴顯赫之人當皇帝很難麽?

  老爹所圖的並非這麽簡單的小事,他正在努力摧毀一個舊時代建立一個新時代。土地國有製只是這個努力的一環而已,能與之相比的大概只有秦始皇的偉大改革。和秦始皇一樣,老爹的努力製造出空前的反對者。只是稍微清楚看到反對者的數量,死忠於老爹的劉學長都被弄哭了。相較老爹所求,改朝換代真的只是件小事。

  回到位於某座朝廷辦公大樓中的辦公室,趙謙剛坐下,羅義仁就拿著電報趕來,見到趙謙之後他笑嘻嘻說道:“太子,倭國那邊要送來第一批貨了。”

  用貨物稱呼勞動力讓趙謙覺得不那麽莊重,只是用倭國人這個說法更不合適。趙謙也不說話,接過電報。就見上面寫道:鐮倉幕府的戰俘中第一批已經登船,之後幾批也在準備登船。

  謝天謝地。趙謙隻覺得心中一陣輕松,他連忙問羅義仁,“鐮倉幕府怎麽想通的?”

  羅義仁答道:“誰知道呢。大概是被足利家逼急了,想著削弱足利家地盤上的人手。”

  “能送來多少人?”

  “管他多少人,先用著。”

  趙謙微微搖頭,“這可不行。咱們以前算過,若是用,也得一次半年。剩下半年讓他們回去歇著。幕府不會以為咱們要把這些人弄死吧。”

  羅義仁聽了之後並沒有覺得為難,“太子,這些人咱們可以用完之後派四國那邊把他們送回去麽。這麽做反倒能給當地人驚喜。我擔心的是鐵道部那邊別用上癮了,不肯放人。”

  “這個不用擔心,我會到時間親自操辦。”

  “太子,你想想看。這幫人可是不用給錢的,鐵道部省了多少。到時候太子可是有的辛苦。”

  “哈哈。”趙謙被這樣的想象逗樂了。是啊,鐵道部當然不會輕易放手,所以趙謙才需要告訴他們,事情要看長遠。如果把這幫人用死了,也就是這麽幾批俘虜而已。若是俘虜帶著這半年辛苦所得全須全尾活蹦亂跳的回到故鄉,未來十幾年裡面鐵道部每年都可能得到比這多得多的倭國勞工。此事可不能鼠目寸光。倭國可是要努力啊。

  此時的碼頭上,四國軍們手持棍棒,幕府軍們手持刀搶,那幫倭國俘虜一個個繩捆索綁串成一串串的壓上船。趕來的親人家屬們在外圍哭聲震天,不少人跪地哀求。幕府軍凶神惡煞的高喊著:“那些人跟隨足利逆賊對抗幕府,我們沒殺他們已經是恩典。你們再繼續鬧,我們就把你們也抓走!”

  這樣的呵斥起了點效果,民眾們退開幾步。沒多久民眾又圍了上來繼續哀求哭泣。見人太多,幕府的軍官對部下喊道:“準備好,等我命令。”

  話音方落,就聽旁邊有人說道:“要麽就把人一起抓走算了,打傷他們徒增怨恨。”

  軍官扭頭一看是四國貴人安達寅一郎。連忙配笑著說道:“安達大人這就說笑了。”

  “我沒有說笑。”安達寅一郎答道。

  “呵呵。”軍官乾笑幾聲,“安達大人,這裡面有女人有老人,就是知道咱們不會抓人才來這裡起哄。這些人抓了之後也按那些青壯俘虜一樣給錢?”

  安達寅一郎已經觀察了好久,見到這幫人中沒什麽年輕女子。女人都是下地乾力氣活出身,至於老人麽,在大宋四十歲依舊是很好的勞動力。別說大宋,只要吃得夠好,四十歲的四國人力氣不差。甚至因為沒有年輕人那股子傻氣,被認為更加穩重可靠。

  豎起一根手指搖了搖,安達寅一郎答道:“咱們不說這些。我就問你,抓這些人,你覺得值多少?”

  軍官看安達的表情就知道安達不是在開玩笑,但是這件事太扯淡了,他實在是不敢相信。皺眉想了一陣,軍官低聲問道:“安達大人,我覺得怎麽都得四成吧。”

  “我再給你加一成,五成。”安達寅一郎也低聲說道。

  軍官大驚,左右看沒人聽到。連忙拉著安達寅一郎的手把他拽到旁邊更無人能聽到說話的地方,他神色激動,混雜著期待與不安。軍官咽了口口水,湊在安達寅一郎耳邊問:“安達大人可別騙我。你準備怎麽給錢?”

  安達寅一郎也不回答,對著旁邊的人招招手,又做了幾個手勢,立刻有人跑遠,從四國軍嚴密守護的軍陣中提出一個皮囊來。寅一郎等手下把皮囊送到面前,也不打開直接交給軍官。並且讓自己的人擋在軍官旁邊。軍官隻覺得皮囊入手極為沉重,心中就已經驚喜。打開一看裡面全都是現在市面上最值錢的大宋小銀幣。

  “這……這都是給我的?”軍官問話的時候臉都抽抽起來。

  “不給你,我還送到鐮倉去?哈哈。”寅一郎聲音雖然低,裡面的意味卻不會讓軍官誤解。

  軍官神色已經決絕起來,他問道:“這一袋多少錢?”

  “兩百枚小銀幣。”

  “這麽多人只怕得有七八百。”

  “清點完人數之後,我們補足。”

  “好。我信得過安達大人。”軍官說完拎著皮囊就走。先把親信交到旁邊說了一番,又從皮囊裡掏出些給了這些親信。沒多久,幕府官軍突然就行動起來,果然如他們所言,‘再繼續鬧,我們就把你們也抓走!’

  從倭國到大宋並不算遠,幾天后船隻抵達目的地。之後陸陸續續新的人都給送到。原本以為兩萬倭國人變成了兩萬個家庭的一部分成員,接收的大宋官員都驚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