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在三國的非鹹魚生活》第738章 青儲
  第738章 青儲
  有時候吧,諸葛亮都質疑,張溪的主治經典,到底是哪一本。

  雖然早年間張溪曾經自稱自己家是以《禮記》傳家的,但這十幾年相處下來,諸葛亮從來沒從張溪身上看到一點接受《禮記》教誨的樣子。

  這貨沒得個離經叛道的名聲,就已經是大家幫忙摟著的結果了。

  張溪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最大的優點在於機變,什麽事情他都能提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見解.雖然這些個見解有時候聽上去很高深,有時候聽上去很可笑,但終究諸葛亮是知道的,張溪有這方面的能力。

  因此,當諸葛亮得知張溪的“青儲之策”不是要弄乾草之後,當下讓張溪“細說之”。

  可張溪也有點麻爪啊。

  已經不是剛穿越那會兒了,覺得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識就可以到處瞎顯擺很多事情,其實現代人不過是知道一個大概,並不知道事情真正要去做的時候,會有多難。

  如今的張溪,好歹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也是經歷過十幾年鍛煉,熟悉實務的古代官僚了.站在他這個位置上,很多話,是不能隨便瞎說的。

  因此,張溪有些支支吾吾的,想著該怎麽說。

  而諸葛亮一看張溪這個德行,頓時心裡也有所了然了。

  十幾年的相處下來,以諸葛亮的洞察力,還能不知道張溪為什麽這樣麽?!
  很顯然,這個張元長,又犯了老毛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當初在荊南搞“沼澤化田”的時候那樣,張溪能一眼看到長沙城外大片沼澤的價值,力主改造荊南沼澤,開拓良田.這就是張溪的能力體現。

  但問題是,實際讓張溪去搞這個事兒,他就給搞的稀裡糊塗的,半年多下來,資料堆了一屋子,田地卻沒改造出多少來。

  當然,如今的張溪肯定是成長了許多,讓他現在去搞地方實務,不至於跟十幾年前那樣稀裡糊塗,但.張溪的特點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他都能有個大概的應對方案,但並不知道這些方案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什麽樣的問題。

  現在就這貨的糾結勁,大概也是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這貨在想辦法補救呢。

  “元長但說無妨,若有不妥,我等共議便可。”諸葛亮趕緊的說道。

  這小子,真不能讓他瞎想,不然吧,好主意也會在他的一通瞎想之下,變成壞主意。

  這小子想的太多,而且特別容易想偏。

  有主意就拿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集大家的智慧把事情辦成也可以,沒必要自己一個人瞎想。

  順帶的,這也是給張溪寬心,讓他放心大膽的說。

  有了諸葛亮這句話,張溪確實放松了不少,頓了一下,開口說道,“溪年輕求學之際,曾偶得一書,書上記載過一種奇法:將春夏青草,切細後埋入深坑,冬日取出仍為青草,此謂之青儲也。”

  沒人急吼吼的問什麽“此書如今安在”這樣的鬼話。

  這年頭的人,多少都有些師門獨傳的秘法,這些秘法大多是不能傳授他人的,即使要說出來,也得托詞從古書中看得.這是這年頭的規矩。

  人家願意說出來,就已經是非常大度的表現了,你再急吼吼的追問“此書安在”,那就不禮貌了。

  這是這個時代人的默契。

  因此,當薑敘和趙雲聽了張溪的說辭後,第一個問題是
  “元長可有把握?!”

  那意思,張溪有沒有嘗試過,是不是這麽做,真的能保存住青草?!
  這才是真正乾實事的人會問的問題,不問你方法從哪來,只要管用就行。

  而張溪則微微搖頭,說道,“溪亦曾驗證過,所得半為腐草,半為青草也。腐草牲畜食之暴斃,青草牲畜食之,大多與鮮草無異,食多偶有小病,然數日既可康復。”

  其實吧,張溪真沒做過這個試驗,他根本沒有那個條件去做這些試驗穿越過來的時候比窮鬼好不到哪兒去,之後又是南征北戰的,哪有功夫做這種試驗。

  但張溪上輩子的時候,有幸在逛小破站的時候,看到過一個講述青儲技術的視頻。

  雖然時隔太久了,一些細節可能已經記不清了,但大概的操作流程,以及青儲操作不當可能引發的後果,張溪還是記得的。

  青儲這技術,也不是什麽地方都能搞的,不能離的畜牧地太遠,否則這些青儲草料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流失營養。

  再一個,要大規模搞青儲,從成本角度考慮,窖儲是最方便,成本也最低的青儲方式。

  可窖儲有一個限制條件,必須是在地勢高燥,土質堅硬,地下水位低,易排水、不積水的地方.這些地方,剛巧秦州和涼州都很符合。

  那麽唯一剩下的一個製約條件,就在於窖儲的密閉性了。

  青儲技術,說白了,就是讓貯存的青飼料與外部空氣隔絕,造成內部缺氧、致使厭氧發酵,從而產生有機酸,可使鮮棵飼料保存經久不壞,既可減少養分損失又有利於動物消化吸收的一種貯存技術。

  這個時代,最大的技術壁壘,大概就是製造一個缺氧環境了。

  在現代社會,可以用造鐵罐頭,或者是砌磚窖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在現代社會,鐵皮罐頭和磚窖,都算是成本低廉的象征。

  可在這個時代,鐵那就是戰略物資,世家家裡又有幾人能住的上磚瓦房的妥妥的奢侈品好不好。

  因此,張溪能選擇的,就是最傳統的那種,在地上挖個深坑當地窖的方式,來實現這個青儲技術。

  可問題是,這種地窖的氣密性往往不是很好,要是倒霉再遇到排水不利或者地下水滲透.這一窖的青儲飼料,就會全部腐爛掉,最終變成毒飼料。

  張溪故意這麽說,就是要告訴薑敘和趙雲,自己的這個方法,其實並不是那麽完整的,要是操作不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但,這在薑敘和趙雲眼裡,並不是什麽缺點啊。

  要知道,如今這個時代,一到了冬天,任何牲畜都只能吃乾草度日,那個膘掉的,看著都心疼。

  哪怕張溪的辦法只有一半的成功率,可只要真的能在冬日讓牲畜吃到如春夏一樣的青草,都不要求長膘,只要不掉膘,那都是大功一件啊。

  而且張溪的辦法聽上去也不是那麽難的事兒,就是挖一個深坑,注意不要挖到地下水,然後把青飼料切細碎了丟進去,壓實了再封上土就可以了.這是個人都能乾的事兒,有啥難度?!

  現在兩人根本不擔心這個技術能有多少的成功率,這倆更擔心的事情是.
  “若此法可行需得派遣心腹之人操弄此事,不可使此法傳出。”

  趙雲臉色凝重的說道。

  這話立刻受到了來自薑敘的讚同。

  秦州和涼州,都是邊境州,四周別的不多,羌胡異族實在是太多了。

  這個法子要是傳了出去,讓那幫羌胡異族得到了.那涼州和秦州,恐怕就永無寧日了。

  一些胡人小部落到是不要緊,得到這個方法後大概率是會引發一場混戰,在沒有哪個大勢力一統草原前,暫時還不用擔心。

  但羌人.羌人部落間雖然也不算是太和睦,但羌人的身份認同感極強,而且在秦州,涼州附近也不缺乏大的羌人部落,真要是讓他們壯大了力量,勢必會選擇南下侵掠,到時候麻煩的就是秦州和涼州了。

  諸葛亮也覺得這事兒很有必要,不能一下子鋪開,必須要嚴格管控。

  但張溪卻覺得沒啥必要的。

  因為啊,青儲技術,在這個時代如果只能使用土窖儲存的話,那麽在沒有發酵劑的幫助下,成功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

  花費人力物力去搞青儲,最終成品只有那麽一點.羌人哪有這種耐心去研發和改進青儲技術。

  因此吧,張溪認為,只要掌握好發酵劑的配方和配比,那麽即使這個技術被羌人學去了,也無法撼動大漢的優勢地位。

  而這個發酵劑,在這個時代,只能是采用麥麩水一種.玉米這玩意兒,如今還在南美洲呆著呢,誰也弄不到。

  只要控制住這個秘密不流失,你打死那幫羌人,他們都想不到原來麥麩還能有這個用處。

  諸葛亮一聽這話,頓時就放心了不少。

  剩下的一點不放心,那是諸葛亮謹慎使然。

  他要求趙雲和薑敘回到涼州和秦州後,不要輕易推廣這種辦法。

  要先找可靠之人進行試驗,尋找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想辦法慢慢的推廣此事。

  反正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都是休養生息的時間,暫時不會對外征戰,因此有足夠的時間來搞這些事情。

  一旦等到這個技術成熟了,那麽在涼州和秦州,就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出一大批戰馬來。

  到時候,朝廷會撥款給秦州和涼州,大量組建騎兵部隊。

  只要騎兵部隊成熟,那就可以直接東進,收復中原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