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彌羅青卷》第113章 蟄藏體
  第113章 蟄藏體

  “自然是有的,而且他的卷子比你們的可難多了。你們現在看的這些,只是我當時的隨堂測試,他看的內容,大多是歷年年末考核的卷子。”

  說著彌羅,將幾份卷子遞給婁谷南等人觀摩了一下。

  只是看了兩眼,婁谷南幾個就是傻了眼。

  這些年末的卷子內容簡直千奇百怪,從一些常見丹藥的煉製方法,到一些揚州本地的神話傳說,再到一些常見術法的運轉方式以及破解方法。

  “這些題目,真的是人考的?”

  候亦玉指著一道題目,邊上的公仲寒看了一眼。

  【請說明滌塵、淨塵、祛塵三類術法的區別,以及共同點。】

  題目不算難,就是有些刺激血壓。

  “這三個除去名字的區別,有其他的不同嗎?”

  公仲寒低聲自語,婁谷南看了一眼,思索道:“從字面上理解,滌塵是洗去塵埃,淨塵是淨化汙垢,祛塵是驅逐、驅散,三者的共同點應該是針對汙穢和塵埃。”

  “四分。”

  彌羅突然開口,讓三人紛紛轉頭看了過來。

  就聽到慢悠悠道:“如果這一題算十分,你剛才的回答能夠拿到四分,當然也有可能是三分。”

  婁谷南三人聞言,覺得找到了解題的思路,正打算按照這個想法看下去,但他們很快就發現這道題還不算什麽,接下來的題目,一道比一道刺激人心。

  【請寫出十個常用符器符文,並根據這十個符文,構建六件可行的符器祭煉手法。】

  【請詳細寫出四種不適合淨心咒,卻適合靜心咒的環境,並給出相應的理由。】

  【請根據下列圖案,進行判斷,這種線條歸屬於哪一種符文。】

  【下面這幅圖畫,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請伱判斷出這幅畫屬於哪個時代,哪個地域?】

  前面三題,婁谷南三人已經直接放棄,第四題的時候,婁谷南打量了許久,道:“這幅畫的風格,有點兩千年前的感覺,用料的習慣和色澤上,倒是有些鬱林郡的風格,但我看著怎麽不大對。”

  “不對就對了!”

  彌羅看了眼那題目,道:“你看那畫的左上角有一個印章,那是五百年前我們泉亭郡一位最擅長仿造畫作修士的私人印章。”

  “考這些東西有用嗎?”

  婁谷南有些無法理解,前面無論是關於滌塵、淨塵、祛塵的區別,還是對於符文和咒術的運用,以及對於符文的理解,他都能夠認可。

  可最後這個問題,有什麽用?

  彌羅給出了一個相當官方的解釋:“因為很多繪畫技藝高超的畫師本身也是修士,或者說所有的技藝,能夠達到登峰造極之人,必然會由技入道,成為修士。研究各個時代的藝術特征,不但能夠提升我等對藝術的理解,提升鑒賞水平,也能夠更好的破解這些修士的手段。”

  說完,彌羅又是笑道:“當然,這些教學也不是適合所有人,其實很多修行天才都不適合這種教學,他們更適合一些唯心的教學方式。”

  看著三人好奇的目光,彌羅笑道:“比如蟄藏道體的擁有者,就是最典型不適合這類教學的天才。”

  “蟄藏道體?”公仲寒低聲重複一句,他同過去的彌羅一般,對於道體的概念有所了解,卻不明白蟄藏道體的含義。

  “蟄藏道體是一種很吃心性、環境和時間的道體,這種道體能夠通過類似於冬眠的方式,獲得遠超於常人的壽元,並且在似睡非睡之間,感悟天地之間的自然運轉。”

  “這類道體的擁有者,早期精氣神會不自覺同地脈、元氣相合,進而做到借助天地修行。對於他們而言,過於理性的思維會使得他們難以維持這種狀態,過於複雜的情緒,會影響他們和天地的交流。因此,正常的教學,並不適合這種道體的擁有者。”

  彌羅回憶了自己看到相關記載的內容,那些都是王養志幫他找來的,其中還有一些實際的案例。

  “根據我們妙有宗的記載,函夏大地上發現的蟄藏道體擁有者大約有五百多人,其中三百多個是因為自身天賦和認知出現問題,導致鬱鬱而終。”

  “一百多人,因為在修行過程當中,察覺到自己的狀態,本性靈光下沉,情感和理性上浮,最終在地脈和天地元氣的運轉下,被衝刷消融。”

  說到這裡,彌羅頓了頓:“這一百多人當中,有三分之一同元氣相合,再也找不到蹤跡。有三分之一則是融入地脈之中,成為地脈靈性的一部分。最後三分之一,同四周物質結合,化作一些頂級的礦石,或者天地靈根。”

  “成功掌握這種道體的人,不到五十個,其中有的成為了仙神佛道的真君、大神、羅漢,有的則是墮入了魔道之中。但無論哪一種,都不是正常教學環境下走出來的。”

  說完,彌羅又是想到了自己的轉舟道體。

  轉舟道體,其實也不適合正常的教學模式。

  一般教學下,傳授一門術法,都是讓人去明白這個術法的原理,而後學習對應的理論,知曉動用多少力量,使用的時候,按照什麽規律。

  但轉舟道體不需要,這種道體本身就契合陰陽兩儀的變化,知曉如何運轉元氣。

  正常人學習的東西,對於轉舟道體而言,反而是一種桎梏。

  就好像原本直達的兩地通道中間,你非要拐個彎,停留一段時間似的,本身就是對精氣神的一種不必要的消耗。

  更何況很多記錄術法的書籍上,對應的驅使方式,是用來教導普通人的。

  而轉舟道體的三分力,同正常人的三分力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這也是彌羅過去不好控制術法威力,雲長空說心性不夠,這類道體就是個術法放大器的緣故。

  想要把握好轉舟道體,必須要在自己已知的信息,以及身體本能之間把控好平衡。

  而做得到這一點的人,日後成就大多要高於一般人。

  根據妙有宗內部的記載,最次的一位,也是天一境界,並且,這位的死亡還不是自然死亡或者衝關失敗,而是因為戰鬥和意外。

   一炁不負責任的小課堂:蟄藏源於《化書》,原文為:物有善於蟄藏者,或可以禦大寒,或可以去大饑,或可以萬歲不死。以其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氣熙熙無所為。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體物知身,體身知神,體神知真,是謂吉人之津。【譯文:善於蟄藏的動物,有的在蟄藏狀態下,可以抵禦嚴寒,有的可以忍饑挨餓,有的可以極其長壽。在蟄藏狀態下,這些動物的心處在冥冥渺渺的狀態,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知覺和反應,精神和意識安適自得,不在意自己所處的地方和狀態,生命的元氣平和靜宜,不去做任何事情。這種狀態下,任何的思慮都不能使之迷惑,即使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也無法辦到。於是明智之人通過動物蟄藏作用的啟發,領悟了自己身體的能力,通過自己身體的能力的啟迪,領悟了自己精神和意識的意義,通過自己精神和意識的意義的啟發,領悟了道的涵義。蟄藏可以說是有福之人的潤澤。】文中關於蟄藏的含義,屬於修改後的版本,並不一定完全契合這裡的形容。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