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家國有玉
“玉的品質,龍的精神,共同形成了華夏民族的民族性格,深深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區別於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其他的民族。”
大家點點頭,感覺血脈與博物館裡這些寶貝聯系起來了。
“我國關於玉的字就有一百多個,很多都是王字旁,因為早期的玉字,沒有那一點。玉就代表王。你看國字,就是一群人圍著玉,也就是圍著王。
與玉相關的字都是美好的。漢字非常複雜,含義多變,但唯有玉,人們對它真是愛得深切愛得純粹,可以說是獨寵。
後來,人們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統稱為寶。你們知道寶是什麽嗎?”
觀眾都看著他。
“玉字上面一個屋簷,我們剛剛在前面展廳看了良渚的房屋造型吧,是不是就是那樣,上面蓋著?一圈城牆圍著的玉叫國,那麽屋簷下面的玉,就是寶,也就是家裡的玉。
這時候,它不止作為禮器了,開始有了裝飾性,甚至不止是貴族用品,而是開始成為每個家擁有的,每個人追求的,私有化的,自己的玉,就是寶。”
何歡下意識地把龍騰往懷裡帶了帶,他繼續講,大家卻笑起來。
龍騰臉也微微紅了,卻也很幸福,感覺到他對自己有多寶貝了。
“家裡有豬,叫家,家裡有玉,叫寶。”
“哈哈哈哈……”有些調皮的觀眾開始呼喚身邊的小豬豬。
何歡攬著瓏瓏,美滋滋,反正他的是寶,沒家也無所謂。
每一件展品,何歡都把它的來源,代表的意義,同時期處於什麽水平,與其他文化的聯系,講得清楚又有趣,順便說文解字。雖然逗留很久,大家卻不著急。
沒能去遺址,看到了遺址照片和想象的良渚古國畫卷。
何歡說:“良渚文化之所以被一些學者稱為良渚王國,就是它出現了城牆、宮殿,方方正正的,這就是一個都城的樣式。
我們一般認為,國家制度的形成,就是文明之始。因為人們沒有發現夏國的實證,所以開始歷史學家一直認為五千年歷史是誇張的說法。
但是在夏國之前的良渚已經出現了國家雛形,社會分工明確,等級分明,有了禮儀制度,這也成了華夏五千年歷史的實證。
在這個王國內部,除了會製作和使用石犁等先進工具的農民,還出現了手工業、紡織業,他們打磨玉器,紡織布匹。
紡織器具和絲製品,剛剛我們也看到了哈,絲綢之路始於北方,但絲綢起源應該是在江南,在一萬年前到五千年前,吳越大地的祖先就奠定了江南魚米之鄉、絲綢之都的地位。
到現在,還是江浙滬包郵區嘛,是吧?”
大家都笑起來。
“家紡業繁盛了幾千年。除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江南的富庶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名人。江南才子,歷代著名啊!還有江南佳人。”
大家都看著龍騰,何歡像護寶貝一般把龍姑娘往懷裡帶了一下,觀眾都笑起來,果然是寶!龍騰滿臉通紅,滿心甜蜜。
“在發達的地方,文明進程總是會快一些。我們剛剛看到了他們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美、複雜,在那種純手工年代,十分難得。
這說明糧食已經夠吃了,一部分人可以從事手工業,拿自己製作的玉、布匹,去換取糧食,物物交換非常繁榮。這也催生了最初的商業。所以浙商都很厲害哈!
更有一群人住在豪華宮殿裡,美玉華服環繞。然而這麽一個繁榮興盛的文明卻突然消失了,是為什麽呢?”
大家都看著他。
“我們都知道,人類祖先有共同的洪水記憶。水,是繁育文明之源。良渚,就是水中的美麗小洲,有錢塘江,且臨海。良渚古城外面就是水利工程,說明建城的時候,是有考慮到防洪的。
遺址裡也有海水侵蝕的痕跡。在同時期的文化遺址中,華夏大地都曾發現過洪水痕跡。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是經歷過一次大洪水的。
在那次洪水中,良渚先民可能失去家園,遷居融合到其他文明中去了。也可能在部落衝突中消失了。至今錢塘流域還流傳著夏禹殺防風的故事。
大禹治水,這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就是誕生於大洪水時期。而在錢塘流域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禹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大禹聽說江南防風氏治理水患很有一套。
確實有一套,從錢塘和太湖流域的史前遺址,可以看出吳越先民處於江南水鄉這個天賦繁華之地,有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系,但也因為水,而經常受災。
良渚先民定居在了錢塘流域,就開始與自然做鬥爭。防風氏就是一個治水非常厲害的人。
記載中,他也是不像普通人類,是巨人,長手長腳,本領通天。大禹從防風這裡學到了很多治水經驗。
治水成功,大禹定九州,召開萬國大會,這不知道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從那些稀少的記載中,可以推測有一次大會應該是在會稽,也就是紹興。
這其實就是大會諸侯,你開會召集全國各地的首領來,那意思也很明確,就是天下共主。
如果大禹真的召開了萬國大會,並且有很多首領赴會,那說明夏族是非常強大的,大禹的地位也相當於皇帝。
雖然那時候還不是中央集權,但已經有了這個意思,就是我是大國,你是小國,你得給我這個面子。
然而防風呢,想著跟大禹也認識,而且經常親自奔走治水,會稽又近,那時候正在外面治理水患,在大會第三天才一身泥巴趕到,大禹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
部下一慫恿,說防風不尊重大王啊!他住得這麽近,卻來得最遲,明顯不把大王你放在眼裡啊!大禹不開心,就殺了防風。
大禹殺了防風後,在江南巡遊,發現人們默默祭祀防風,懷念防風,不理睬他,明顯對他不滿,大禹後悔了,後來也死在了會稽,人們就在會稽山建造了大禹陵。
這是個故事哈,江南流傳著很多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和防風的故事,這也證實了大禹的存在。
大禹是黃河流域中原部落的首領,但是他的陵墓、故事,出現在江南。這本身就說明了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而良渚古國卻消失了,第一個可能就是洪水吞噬,秦始皇巡遊會稽的時候,這裡還是水,秦始皇就是來祭祀大禹的,當然這不是目的,目的是立石望於南海,刻頌秦德。
一直到乾隆,歷朝皇帝都愛巡遊天下,最喜歡巡遊江南,也必然祭祀大禹。當然祭祀山川和上古帝王,都是為了昭示自己受命於天的正統地位。
如果大禹是中原部落首領,定九州而巡江南,那麽他就是最早巡遊江南的帝王。他開了個頭,後面的皇帝又追著他巡遊江南。”
“還有一點可能就是戰爭,天下共主不能光靠開會,講道理不行,最後還是要動手。
大家開始定居了,就要搶地盤了。所以我國歷史中,南方進攻北方比較少見,基本都是北方先動手。
這是氣候地理因素導致的,南方有定居條件,不需要去外面搶地盤了。而北方寒冷,田地又少,怎麽辦?只能朝南方遷徙,遷徙過程中就要打架。
所以,最大可能是自然和戰爭的雙重因素,導致了良渚古國的消失。
一部分人北上遷居中原,融入了龍山文化等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所以在龍山文化中能夠看到良渚文化的反映和延續。
據此,也有學者提出良渚人遷居中原而建夏朝,成為夏朝的統治階級。還有大禹是江南人,良渚祖先,越人是大禹後代的說法。
在另一種記載中,堯舜禹都攻打過三苗,也就是傳說中的蚩尤為首領騎熊貓的那一族,就是九黎部落,居於長江流域漢江平原,在炎黃對九黎的戰爭中,輸了,分散,其中一支成為三苗。
這是一個彪悍的部落集團,有巫術有刑罰,創造了神話,文明程度甚至可能超越了華夏集團。三苗覺得黃河平原不錯,可以擴大地盤。華夏集團說我覺得你那裡也不錯呢,可以南下擴張地盤。
於是戰爭一觸即發。這兩個集團的戰爭就是黃河部落聯盟和長江部落聯盟的戰爭。
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到禹繼位,他在三苗遭逢地震災害的時候,說他們不尊禮儀,不敬天地,這就是天罰啊,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去打三苗。這正是趁你病要你命。
那時候,東夷已經在戰爭中被華夏集團收服了,禹讓東夷幫忙打三苗。就是防風為代表的族群嘛,他們以鳥為圖騰,一個個長著大翅膀突然飛臨陣地,熊貓轉頭就往深山裡跑。”
觀眾都笑了。
“舉著替天行道的旗幟,在東夷的幫助下,給剛剛經受天災的三苗再來一波戰火,直接把三苗從長江流域打到西北西南蠻荒地帶去了,華夏集團取得了最終勝利。
打了也不是就打服了,到明朝,朱元璋加強對西南的統治,終其一朝,在對雲貴用兵的過程中,都遭遇了苗民的強烈反抗。南蠻彪悍,那是從炎黃時代就彪悍的。
最後三征麓川,雖然主戰場在雲州邊境,但必須經過貴州,以貴州為後方,征調無度,也遭遇了苗民的反抗,戰火四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要不說雲貴川渝是一家呢?還是長江集團嘛!”
“哈哈哈……”
“從西南說回東南哈,自然災害和戰爭,導致一部分吳越先民北上,融入中原文化,一部分進入東南沿海丘陵,讓後來真正統一華夏的始皇帝打百越,打得十分辛苦。
其實有可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如果都是吳越先民分散形成的話。反正,人類遷徙來去,打來打去,早就成了一家。
漢代張騫發現雲州,反正都是南方不認識的神秘民族,也稱為越,滇越。秦皇征百越,漢武征滇越,也沒相隔多久。
明朝,江南百姓移民雲州,劉伯溫說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
當然,他那是為了把江南百姓忽悠到雲貴去。這事兒一早舜就乾過,也是對付三苗,禹說三苗不聽話,我們打他吧。
舜說累了,不打了,把咱們的百姓移到他們內部,傳播咱們的文化,改變他們的習俗。
這就是文化滲透。一邊用武力征服,一邊用文化影響。
朱元璋也是這麽做的,不服,打到服,打了還不服,那只能辛苦江南百姓去傳播一下中原文化了。
所以雲州保存著很多江南風格的地方,異地思鄉,往往傳統在異地傳承得比較好,那是鄉愁。騰衝就被稱為小江南。
當然,全國被稱為小江南,什麽什麽江南的很多哈。因為大家實在太愛江南了。”
市民都自豪起來。
“漢武帝一開始也是這麽乾的,把百越之一南越國的臣相呂不韋的後代呂嘉發配到哀牢國中心保山去。”
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沒想到從古到今,雲州和江南隔著千山萬水,卻有這麽深的淵源。
“六百年都過去了,現在還是江南發達。但雲州百姓,特別是漢族,確實大部分老家都在江南。所以千萬不要地域黑。”
大家笑起來。
“當然最後黑來黑去,也還是一家。”
“哈哈哈……”
“那個年代的記載太少了太模糊了而且很多自相矛盾的說法,目前種種只能是推測。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在五千年前,華夏大地各個文明之間就開始了頻繁的交流和激烈的碰撞。
在人們與自然和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頻繁交流和戰爭中,最後匯集到了第一個有具體記載的朝代,也被視為華夏文明的開端,商。
華夏大地有了明確的國家體系,薑子牙封神,神也有了體系,華夏民族從萬物有靈的原始崇拜轉向具體的神靈崇拜。”
最後一個展館最後一件展品看完了,何歡微笑看著身後一大群觀眾,“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
大家意猶未盡。
“小白龍!明天去哪裡?”一位觀眾問。
何歡認真想了一下,大家都期待地看著他,其實來博物館的基本都是本地市民,遊客更喜歡西湖和錢塘江還有一些網紅街區。
“不告訴你們。”何歡認真想過後說。
眾人笑起來,很無奈。
也是,如果他說了,那裡明天絕對人山人海。
博物館人還是少,小白龍一個人就帶著講完了。
朝外走去,還沒到門口,幾個人迎上來,滿臉笑容伸出手,“小白龍,雖然你現在已經要走出去了,但我還是要說:歡迎歡迎!”
觀眾自覺散開,心滿意足地出去了,期待著明天能再偶遇小白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