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法海穿越唐三藏》第441章 三藏,你與吾有緣;三界唯心,萬法
  第441章 三藏,你與吾有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佛門看似一個整體,其實內部山頭林立別看都是證得了果位的佛陀菩薩,但個人也都有各自的私心算盤。

  若當真能無私者,必也無情那麽善惡在其眼中,又有什麽分別呢?

  正如大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一視同仁。

  而慈悲心,或許本也就是私心的一種表現。

  而此刻,正當眾僧認為沒有人相應佛祖之言時,卻見卻有一位佛祖乘駕蓮台來三藏身邊,只是雙手合十,也不念佛號,隻道一聲:“聽聞三藏精通小乘教法,不知可有興趣同貧僧趣論一場?”

  來者並非他人,正是靈山的接引佛祖,也就是西方二聖人之一的接引道人,留在三界的化身。

  他成聖時許下諾言,要讓西方大興.相對於他的師弟準提道人,接引道人就要純粹很多,哪怕靈山佛門大乘取代了小乘,只要讓能西方興旺,他便不僅不會乾預,而且還要出手相助。

  就好比當日,定住了阿修羅界中的魔界裂縫,讓如來佛祖能夠遁入魔界之中,見到了白衣緊那羅。

  對此,接引佛祖還是覺著稍有些可惜的,畢竟現在“魔羅”的主人格是無天魔祖,白衣緊那羅雖然對無天也能造成一些影響,但.效果畢竟有限,不如直接面對無天來的有效。

  但是造化弄人,也不知道老君與玉帝是故意,還是不小心的.竟然跟他們選在了同一個時間點進入魔界,導致無天不得不分身兩地。

  而且還有一點讓接引佛祖好奇的就是.無天他怎麽敢去見玉帝的啊?
  見玉帝難道不是讓白衣緊那羅去安全靠譜一些麽?

  而佛祖回來之後,也並沒有向自己講清楚緣由,再加上魔界與三界終究還沒有融合,況且天機混亂之下,也實在是難以掐算。

  隻好不了了之。

  適才接引佛祖聽了三藏論密宗佛法,又見他與金剛手菩薩與不動尊菩薩鬥法.心中也是連連讚歎,歷劫輪回而來的“唐三藏”,果真不是以往那個莽撞的“金蟬子”了。

  不僅如來佛祖,即便是接引佛祖也認為如今的“三藏”接掌靈山,確實是個非常恰當的人選.若非這自己一具化身在此,接引佛祖都想要將“三藏”截胡,收歸自己門下。

  接引聖人在三界,並沒有真正獨屬於自己的親傳弟子.至於彌勒、緊那羅以及藥師等弟子,皆是出自師弟準提門下,但拜師的時候,也連同接引聖人一起拜了進去,亦稱接引聖人為老師。

  如今只是一具化身的接引佛祖,雖起了愛才之心,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表露出來。畢竟之前在上靈山時,已經有過了接觸,接引佛祖深知這位三藏法師看似謙遜,實則桀驁,自己這等想法還是在心裡想想就好了,不然明知三藏會拒絕的情況下,還要當眾說出來,如來佛祖的面上也不好看。

  大日如來只是邀請三藏加入密教,便已經是有些過分之舉了.自己若還要收三藏為徒,其險惡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接引佛祖操行覺悟,無疑是要在準提聖人之上,若是準提聖人動了同樣的想法,恐一句“三藏,你與吾有緣”,是跑不了的。

  當年的孔宣,如今的孔雀大明王,就是被準提聖人這樣強行拐帶回來的。

  接引佛祖對大乘教法也十分精通,而且那藏經閣中的三藏真經,他也全都是認真研習過的。

  不得不說,如來與三位大士,為了立下大乘佛教,確實也花費了不少的苦工,那些大乘經文雖然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了小乘的對立面上,但在接引佛祖看來,這更像是發揚與繼承。

  小乘教法,確實有他的局限性。

  這一點接引佛祖從來沒有否認過,而他之所以看中三藏,就是看中了三藏不拘門戶之見,能夠汲取別宗他派的精華於一身的格局氣魄。

  尤其是能兼容大乘與小乘兩道,更是難能可貴。

  畢竟在靈山之上,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對立,始終存在。

  大雄寶殿之中的眾僧,以及法海本人,甚至是在金蓮之上的如來佛祖,其實都沒有想到此刻“站出來”的竟然會是接引佛祖,而且似乎跟還要跟三藏論一論這“小乘教法”。

  在場眾僧誰不知道這“小乘教法”是出自正是出自他們兩位西方教教主之手?
  如今三藏自大唐來靈山取經辯佛,正是因為大唐小乘盛行,大乘不顯而三藏更是大唐第一僧,其小乘教法的水準,自然也毋庸置疑。

  只是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場合,論及小乘教法,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適?
  但法海顯然不在乎這個。

  “阿彌陀佛。”

  對於接引佛祖的提議,法海欣然接受,並且躍躍欲試,“不敢請耳,固所願也,小僧先謝過佛祖成全。”

  如果是以往的法海對於小乘佛法的感悟並不算深厚,但來到這個世界之後,他的小乘佛法繼承於三藏,再與自己對佛法的感悟相結合,自然是更上一層樓。

  大乘、小乘皆是佛法,或許經文感悟有難易之分,但其本身不該有上下之別。

  “請。”

  接引佛祖一伸手,示意三藏先說。

  而後,便聽三藏開口說道:“世間隻一佛也,是故,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此言一出,大雄寶殿之中的佛眾與菩薩,齊齊變了臉色。

  但很快,眾僧便也就平息了下來,畢竟這本來就是一個小乘與大乘最根本的區分方式。不僅僅是佛只有一位,在小乘教法之中,連菩薩果位都沒有,最高便是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

  畢竟小乘佛教專修解脫道,此乃厭離人天的生死道,修行證果後,不願回來再度眾生,只求自了生死,永入涅槃.
  而大乘修菩薩道,一般來說是自度、度人並重,但實踐中根據個人秉性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偏重。

  但,這是講給那些凡人聽的啊!
  不然靈山在出現大乘佛法之前,那些佛眾都是從什麽地方來的?
  對此,法海給出了解釋:“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其中的禪機,其實也十分淺顯,並沒有太多高深的涵義,最起碼在場的眾僧都還是聽明白了。

  “妙哉。”接引佛祖聽了三藏之言,撫掌而笑:“吾等不過空有佛之號,並無佛之實。”

  坐在金蓮之上的如來佛祖,與觀音菩薩對視一眼,似乎在說:“這三藏之所以不願意成佛,難道是因為修行小乘教法的關系?”

  菩薩微微搖頭,“若是如此,三藏早入寂滅了,哪裡還有取經之事?”

  “修小乘,可斬斷盡自身之於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接引佛祖向三藏問道:“你既是大唐高僧,佛學深厚.為何遲遲不證道?”

  法海也沒什麽可猶豫的,“貧僧不求解脫,不了生死,更不能滅盡身智修小乘而出世者,證道失而人性,貧僧不願也。”

  簡單來說,法海之言的核心意思就是: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願意。

  不等接引佛祖說話,法海卻向接引佛祖反問了一句:“而何為解脫?”

  接引佛祖雙手合十:“離苦得樂,脫離世間苦海,徹底的解縛輪回之苦,證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之本心。三藏以為如何?”

  “滅虛幻之相,絕名色與識之輪轉,斷前後世之因果,終業與報之糾纏,超脫於輪回之外.此或可謂之解脫。”法海說到這裡,稍頓了頓,才接著說道:“小乘以四果為終極圓滿之果地,斷見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羅漢果.正是如此。”

  若說大殿之外,或許會有不少僧人可能對小乘教法並不是太熟悉,但在這大雄寶殿之中,即便是眾僧沒有去刻意修行過小乘教法,但一些小乘教法的內容,他們還是知道的。

  小乘的四種修行證果,其實也就是小乘聲聞乘在修行過程中的四種階段: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與阿羅漢果。

  其中阿羅漢果,便是謂已斷三界見思煩惱,究極聖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而大乘教法的解脫,則又有不同。大乘十地,只需要證得初地,便是解脫;進而往上,直到成佛,其解脫境界自然也會隨之漸次入深。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終極之位,必須勤修六度萬行,以中道實相義而正行,破塵沙惑、破無明惑,因而證成佛道。

  “而小僧以為.”法海緩緩開口,“解脫乃為涅槃,而證入自性涅槃之境界——”

  “其一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

  “其二者,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

  “其三者,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

  “其四者,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

  “故曰涅槃。”

  大雄寶殿中眾僧聽後連連點頭,不得不說,三藏的佛法確實深厚,隻四類,便從理佛性、小乘的聲聞與緣覺,以及大乘等四方面,論述了各自不同的涅槃解脫觀。

  三藏的佛法,也早不拘泥於一家,甚至已有自成一派之象。

  說完了“解脫涅槃”,而後法海又同接引菩薩各自論證“人我”與“法我”之間不同,以及小乘大乘各自對待兩者的看法。

  最後還論了一番《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與《雜阿含經》等小乘經典三藏也總有妙語驚人。

  等論經結束之後,便是接引佛祖都忍不住向著三藏法師說道:“與三藏論經貧僧受益匪淺,可見小乘佛法,畢竟還有可取之處。”

  其實不論是小乘、大乘.亦或是其余佛門各宗,本出一源.即便是他們的外在表現大相徑庭。但其核心,都是勸人向善的法門。

  而原本論經結束,正要回到自己位置上的接引佛祖,忽然向三藏問了一句:“不知三藏你對於佛門這些諸多林立之派別,又有什麽高見呢?”

  法海沉默片刻之後,緩緩開口道:“萬法唯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這是唯識宗的教義,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亦因八識心王而顯。若離八識心王,無有一切法可得,若無八識心王,萬法悉不能生,故說萬法唯識。

  簡單來說,就是三界萬物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無一非心識所變;所變法則森羅萬象。

  當然了,“萬法唯識”,也只是唯識宗的教義之一。

  在法海原本的那個世界之中,唯識宗斷了傳承,但中原法相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繼承了三藏法師的衣缽,並沒有讓唯識宗因此而完全斷絕。

  法海便是在法相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佛法感悟,要在這個世界立下唯識宗。

  “萬法唯識”,也並非是唯識宗獨有,這本就是取自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精華教義,而唯識宗與法相宗負責將其發揚光大。

  法海從來都不是甘於現狀之人。

  雖然他本身的悟性並不低,即便是修行禪宗,那也絕對是遊刃有余。

  只是相對於禪宗著眼於佛性,法海本人還是更傾向於研究佛法的本質
  但其實不論是禪宗的佛性頓悟,乃是唯識宗的佛法研究與實踐,對於尋常大眾來說,顯然沒有那麽容易修行。

  禪宗講究頓悟,若當真有機緣,自然也會有所感悟。

  但對於唯識宗來說,其佛法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若非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之高僧,恐連入門都極其困難。

  這是原本唯識宗的局限之處,如今法海也陷入了同樣的境地,而想要擺脫這個局面,似乎還得在這大雄寶殿中的佛眾之中尋找機緣。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