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平安傳》第三百七十章 大仙
  武昌城兵器局。張寧親眼看到官吏和工匠們改裝出來的燧發槍試驗,未裝、隻裝了擊發藥和發射藥,試了十次只有兩次打響。製造少量幾枝做試驗沒花多少時間,槍管是現成的,只是重新打造了擊發機關;但這個結果讓大夥兒十分沮喪,這種東西顯然不能批量製造投入戰場的,否則能不能發射全靠運氣一點穩定性都沒有。

  當場就有人乾脆提出了質疑:“用火鐮火石點火,也得先用火絨、再用觸燈;咱們光靠鋼片撞火石就要擊發藥,恐怕真是不太容易啊。”

  這人口遮攔,兵器局裡的所謂官吏確實也稱不上官場的人,大多出身不好又沒功名,經歷見識也不多;不然心思更多的官兒肯定不會質疑這個方案,因為它是湘王親自提出來的。好在張寧也並不計較這種事。

  張寧回頭看了剛才說話的人一眼,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說道:“不用明火、只靠燧石的燧發槍必定是可以造出來的,這次效果不好應該是設計機關的問題,再多嘗試幾次定然可以造出來。”

  他能這麽肯定,自然是因為歷史上出現過這種東西,那是後世人們的經驗而不是假設。而且他清楚地記得:工業革命發生在一八六零年、十九世紀中葉,這基本是常識;而燧發槍的問世大約在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這段時間,距離工業革命至少兩百多年,那個時候也就大約是明朝萬歷年間,世界上東西方都沒有所謂工業可言,更機床一類的東西,全靠手工製造。既然歷史上出現過這玩意,那一定是可以憑借這個時代的技術製造的。[

  而且現在是宣德年間,要發明這種東西只能靠自己,沒有任何可以引進技術的法子;因為現在的中國是全球經濟、科技技術最發達的地區。等東方在純粹技術上落後時,大約要後到萬歷年間了。

  不過眼前的這幫監工和工匠都一籌莫展的樣子,讓張寧心情也很不好,感覺有才能的人確實非常稀缺。他拿著試驗品搗鼓琢磨了一陣,“興許是擊發力度不夠,摩擦撞擊不出可靠的火花,所以才不容易引燃火藥。”

  從火繩機關到燧發機關的槍械結構已經有點複雜了,張寧也搞不出來,隻好紙上談兵希望能對工匠們的技巧思路有所幫助,“要增大機關力度,有些原理可以利用。比如齒輪和杠杆……”他說著發現兵器局提舉馬大鵬已經叫人拿來紙墨記錄內容了,希望馬大鵬不是做做樣子拍馬屁,最好是真正在用心思。

  如今想來,世俗那套馬屁工夫和人情世故真是糟粕,真要乾事業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反而增加運作成本、降低了辦事效率。難怪“韋小寶”選武將的時候,看誰不拍馬屁就選誰。

  “你們一定見過水車,人力踏板蹬得較慢,但費力;運水那頭水行得快,卻輕一些。齒輪傳動道理與之類似,結構有些不同……我得畫張圖下來才說得明白。”張寧轉身向擺放紙墨的案板上走去。

  就在這時背後一個聲音道:“小人知道王爺所言何物了。宋代就修過一個鍾樓,是為了天子的言行與天時感應;鍾樓靠河水修建水車為帶動,裡面就有大小許多齒輪,報時與日月星辰同行。除此之外,樓裡面還有一種東西叫‘鐃神’,每隔一刻鍾能自動敲更報鳴,須人力也。鍾樓後來毀於元軍,但其構造有書記載,小人曾經見過那本古籍的手抄本。”

  張寧聽罷,頓起興趣,忙轉頭瞧誰在說話,只見是個清瘦的中年人,留著稀疏的山羊胡,臉有點窄。此人的言論提醒了張寧,他這才意識到中國古代是有很多精妙技藝的,只是沒有系統化的理論,而且得到廣的科技也不多,只有農業用的木質播種機等玩意才引起朝廷官府的重視扶持,因為糧食生產才是中原王朝一向注重的技術,包括指導農業的天文歷法。

  他當即讚道:“你頗有見識,叫什麽名字,時任何職、曾作何業?”

  大夥都轉頭看向那山羊胡,不少人的表情一臉恍然,顯然是認識他的。只有張寧完全不認識此人,他不過偶爾到兵器局來罷了,隻與馬大鵬及幾個官吏較熟。饒是如此,張寧這樣的“親王”也是極少見的,上位者事巨細親自過問工匠們的技術細節,著實與此時的勳貴行事不同;在人們眼裡,所謂大人物應該總是在乾一些叫人理解不能的大事。不過張寧的思維不同,他覺得宏觀大事是由一點一滴的細微小事經過合理規則演變而成,光講大道理不一定有用。所以在更為先進的現代社會,人類不僅在研究宏觀社會經濟,小處已經著眼到量子力學。

  那山羊胡忙拜道:“回王爺的話,小人姓湯名陽,兵器局的匠人,以前是……是看風水的。”

  旁人終於忍不住說道:“稟皇爺,小的們都叫他湯大仙,用羅盤看風水倒是副業,賣棺材寫祭文只要死了人他什麽都乾,還會捉妖驅鬼!”

  眾人已經笑出聲來。

  湯大仙忙道:“小人不敢欺瞞王爺,死了人入土,最先就是要看風水的。”

  “在本王這裡,英雄不問出處,唯才是舉。”張寧淡定地說道。這句話在湘王集團是很有市場的,因為在前期投靠張寧的人幾乎都沒什麽值得炫耀的來頭,有的甚至是以前生計都以為繼的落魄漢子。就算是兵器局現在的最高長官馬提舉,從前是逃到鳳霞山的鐵匠頭子,有什麽好高貴的身份。

  不過這個湯大仙只是引起了張寧的注意,尚功勞,所以說一句英雄不過是逢場話而已。

  湯大仙可能也意識到了機遇,便設法多說話多露面,又道:“平素民間鮮見齒輪,且多為木製。這東西最要緊的是兩輪之間要相互咬住,尺寸合適,不然就用不了。咱們兵器局的物什多以鐵和鍛打鋼器為主,要做齒輪尺寸便小,更要精準;但是各地工匠用的量尺只是大體差不多,實則各有差異,武昌城作坊用的寸較長,常德的刻度卻稍短……就算在武昌城內,不同作坊之間的尺寸也有細微差別。故小人建議,用銅板刻製尺寸,今後兵器局轄下所有作坊都按規矩製作量具,所製之物便可通用也。”

  張寧當場就決定下來,下令提舉馬大鵬采納這個建議,克日施行。這事兒提醒了他,他當即又讓兵器局設定另一條規矩:公差。

  公差的概念很簡單,任何零部件的尺寸不可能完全一致精準,總會允許一些出入,特別是全靠手工製作的東西。但有的東西差一點就不行,比如兵器局和明朝各地匠造常用的鉚釘固件,柳芯比母扣稍大通過敲進變形才能牢靠;可如果誤差成了柳芯很小,那論如何也連接牢靠不了。

  公差的作用就是規定誤差是偏大還是偏小,在允許的范圍內;你不能造出一對螺絲和螺母,螺絲比螺母大那麽一丁點,怎麽套得進去?但是螺絲比螺母小一點就沒事,誤差偏大了最多質量差,但可以使用。[

  這種規矩相當簡單,但在這個時代只有張寧才能提出來。因為很多東西是工業社會發展而來的,人們的思想沒有實用經驗作為根基,便是胡思亂想、很簡單的東西也意識不到。

  張寧意發展所謂工業,因為需要的東西已經大大超出了他的專業知識積累范圍。但是他想讓武器製造的技術和規則更加合理,這樣做出來的兵器才能保證質量和穩定性能,士兵在戰場上才能使用得心應手;不然就像當今漢王政權,佔領的江浙地區社會不可謂不發達,但他就是造不出質量合格的火器。

  “一場戰爭的勝負,決定因素也許是一場大霧,也許只是將帥靴子裡的一粒小石子。”張寧想到這裡,回顧左右正色道,“諸位製作的這些東西,直接關系到朱雀軍勇士在戰陣上的性命,決不能兒戲。”

  眾人的神情頓時肅然起來,因為有法令規定:火炮、火槍在交付軍隊後,如果裝填火藥重量規范、又在規定使用次數內卻炸膛了,而且因此出了人命,那麽直接負責製造這批兵器的人要問斬,罪刑重至以命抵命,有規矩可循誰敢兒戲?

  否則當權者論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得再多也沒用。一旦出了事,如果是酌情寬恕、而且還會有人求情,那麽人們總有借口在各個環節以次充好,到頭來或許還有隻圖利益貪墨偷工減料的狀況發生,最後完工的器械問題就多了;有規矩有明確的處罰,才是製約之道。

  接著張寧便講杠杆原理,同樣對於他來說是常識,可在這個時代只有他能親自闡述。

  杠杆很常見,不用說工匠也明白,而且隨處可見。但是兵器局利用的杠杆不太一樣,有些零件是彎的;如何計算力臂尺寸及比例,有個簡單的乘法公式。

  他知道在場的人不少一頭霧水肯定不知所雲,但也一定有人明白的。因為當初他召集人制定火炮的銃規時,已經篩選出一些明白人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