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周朝侯爵家族史書實錄》第951章 蓬萊道大行台尚書令
   第951章 蓬萊道大行台尚書令

  天聖四年。

  本來應該得勝歸來的齊國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和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洛君駿卻頗為出乎人意料的停留在蓬萊島上,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很是耐人尋味的奏章。

  “蓬萊三島,土民眾多,僅蓬萊一島就有不下四十萬戶眾,我大唐天軍,多此擊潰島民,然大軍進,則諸土民亡奔山野,大軍退則引軍造反,大軍不堪其擾。

  即便是方丈島上,也多有反覆,其中緣由,蓋因齊國貴勳滅,漢民稀少,先帝在時,曾說向蓬萊三島遷徙六十萬戶漢民,現在卻不曾做到,臣與遼國公啟奏。

  如今蓬萊三島之難,不在軍勢,天軍進則大勝,而在於治安,而在於收其人心,人心不服,實在難以降服蓬萊,最終也不得不退出蓬萊。

  祈天子、天后,遣宗王為鎮,遣能臣、胥吏於此,發漢民填充蓬萊,一座城、一座鎮,處處為漢民,於蓬萊建立州縣,授田開墾,這才是可安萬年之計。”

  打完仗對當地進行安撫,這的確是行軍大總管的職責,但薛仁貴的這封信很怪異,那就是他竟然敢在奏章中,直接提出讓宗王坐鎮,誰不知道,那本就是齊國的領土,還有什麽可讓宗王坐鎮的,尤其是他還提出讓能臣胥吏前往。

  這不是一個行軍總管所應該提出的意見,而是宰相們經過合議之後,才得出的結論。

  更怪異的在於,天子和天后竟然還真的把薛仁貴這封奏章,放到了政事堂來商量,但商量就商量,天后幾乎是一言不發,只聽著宰相們說話,天子李治則時不時望向武曌,這怪異的一幕,讓人實在是心中恆生疑竇,天后是不是又有什麽手段要施展。

  幾場氣氛非常奇怪的會議下來,在會議上說話的宰相也越來越少,事情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真的是有點不對勁了,武曌這才開口道:“朕在想一件事,諸卿認為蓬萊三島的局勢到底有多麽危急,是不是如同奏章中所講的這樣。

  六大王國,絕對不容有失。

  這是我大唐從先帝時就要執行的大政,無論什麽事情,都不能凌駕於六大王國的安危之上,朕在思索,如果真的如同遼國公等人所言的話,那我朝廷是否應該立刻遷徙二十萬戶漢民過去,而後征發全國府兵,再往蓬萊投放三十萬大軍先過去,建立屯田呢?”

  瘋了?

  武曌的話剛剛落下,幾乎所有人都立刻懵逼的望向她,眼睛中都滿是不可思議的神情。

  三十萬大軍,二十萬戶百姓,這是什麽人能想出來的事情?
  從大唐建立開始,就從來都沒有派出過這麽多的軍隊,就連攻打冬突厥和遼東國的時候,也只不過是十幾萬大軍而已,三十萬大軍渡過大海去攻擊蓬萊,萬一出個什麽事,比如如同這次遇到什麽天災,那可真是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二十萬戶百姓,那就更是開玩笑了,二十萬戶百姓,那就是一百多萬人啊,沒房子、沒地、沒過冬的糧食、沒厚衣裳,就這麽把人遷徙過去,那不是遷徙,而是讓人找死,而且一百多萬人,從哪裡找那麽多船去把人送過去呢?

  “陛下,萬萬不可。”

  “還請天后陛下三思啊!”

  在這種時候,誰還顧得上揣測武曌的心理,先把這件事攔下來,武曌當然不可能這麽乾,她又不是傻子,見到諸位宰相都攔著這件事,她便向洛君薇給了一個眼神。

  洛君薇心領神會,在眾人沒注意下,將殿外的人帶了進來,來者依舊是來自軍中的使者,一走進殿中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就直接跪在地上,高聲道:“蓬萊軍情,八百裡加急,上呈陛下、天后陛下。”

  一聽到又是蓬萊軍情,諸位宰相頓時一滯,洛君薇已經走上前去,將軍情接過,而後上呈給武曌,武曌肅然接過後,緩緩展開和李治一起看起來,李治臉色頓時一變再變,頓時眾人便知道,這是又有壞消息到了。

  李治深吸一口氣道:“薛卿和遼國公再次上奏,請求朝廷盡快派遣有威望,有能力的宗王出鎮,將蓬萊現在的局勢,從戰爭改為治安,說是軍中已經多有躁鬱之氣,士卒歸鄉之心極重。”

  一聽到軍心出現了問題,頓時讓宰相們都大吸一口涼氣,大唐這些年已經不僅僅是府兵制度,已經開始實行地方府兵制度。

  這個變化自然是從六都制度開始的,府兵制度之前就說過,就是折衝府派人到長安輪值,因為那個時候的長安是帝都,現在大唐實行六都制度,實際上就是多中心化。

  中都長安和神都洛陽,自然依舊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帝都,但另外東西南北四都,也不是不存在的,大唐就近劃分折衝府,到這四都去輪值。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地方邊軍,老家人守自己的老家,再搭配一定的募兵,募兵自古以來就有,只不過因為成本問題,一直都不算是主流而已。

  但齊國軍隊一波覆滅,剩下的軍隊還要守禦方丈島,所以此番出征蓬萊的軍隊,都是從中原洛陽征調過去的中原府兵,因為帝都頂在洛陽,所以現在府兵的來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長安為帝都的時候,大部分的折衝府都分布在關中和河東,這兩個地方距離長安最近,所以承擔的重任更大。

  但洛陽不一樣,長安太偏西,而洛陽則是真正的中原中央,折衝府可以平均分配,所以現在輪值的府兵,可謂是關中、河東、河北、河南、江南都有。

  這些人前往蓬萊征戰,只不過半年就節節勝利,但沒想到一去就是兩年的時間,而且看情況,竟然陷入了治安戰的泥沼中,短時間之內回不來,這下可就不願意了。

  府兵有兩怕,一怕打敗仗,一場敗仗就要破產,二怕長時間不回家,誰知道出來的時候,家裡有沒有出事。

  他們都是天子的府兵,而不是齊國的軍隊,又不能在齊國得到土地,所以留在蓬萊島上沒有利益,再加上打治安戰又沒有戰功可撈,更不必說這蓬萊土民窮的連褲子都沒有,搶都不知道搶什麽,自然就想要返回中原,去和天子討賞賜了。

  大唐的榮耀很重要,但當兵也是要吃飯的嘛,現在都已經幫天子把造反的土民打趴下了,該是天子兌現承諾的時候了。
    “這突然之間,從哪裡找宗王出鎮?”

  大唐的軍隊,可是雙刃劍,誰敢忽視軍心的作用,尤其是府兵,誰敢忽視府兵的心聲,宿衛天子,一旦激起兵變,那日後可真就是用仇人保護自己了。

  所以一旦涉及到府兵之事,那都要慎之又慎。

  諸位宰相都愁眉苦臉,一位合適出鎮的宗王,是非常不容易找到的,首先就要能力強,畢竟出鎮可不是去過家家,一旦大唐府兵撤退,宗王就要憑借自己的能力,在蓬萊站穩腳跟,而且還要能向外開拓。

  本來齊王一脈已經在這件事上走的比較順利,但突如其來的天災讓一切都毀於一旦,現在前往接手的宗王,就要有更強的手腕。

  最關鍵的是,這還不能從旁支裡面選擇,當初先帝分封的六大王國,都是他的親生兒子,而且是能力最強的三個兒子。

  誰都知道,蓬萊可是好地方,雖然天災頻繁,但有許多土地都是熟地,而且還人口眾多,長相和中原基本上一致,文化上也受到中原影響,是六大王國裡面最舒服的地方。

  這地方不可能封給旁支的。

  現在……

  難道要讓天子的皇子出鎮嗎?

  當這種想法升起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悚然一驚,當今天子可不像是高祖和太宗皇帝,生了那麽多的兒子,高祖和太宗都有二十多個兒子,但當今天子就只有八個,前太子李忠和蕭淑妃的兒子已經出鎮了,一個是楚王,一個是宋王,當然,只是空有虛名,沒什麽實力,是真正的去開荒。

  有一個兒子已經去世了,剩下的一個也沒什麽能力,剩下的四子李旦還小,只有太子李賢和三子李哲,讓誰去,理論上是李哲,但李哲這個人,朝野都知道,用不行來說,或許都有些高看。

  他還沒有那個比他小了很多歲的妹妹太平公主聰明,而且聽風就是雨,做事幼稚,喜歡享樂,李治的兒子裡面,只有李弘和李賢比較聰明,李哲還不如他的弟弟李旦,李旦雖然也不太有能力,但這個人性格仁善,起碼應該不會亂搞。

  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答案之後,那剩下的答案就是唯一一個了,那就是把太子李賢弄過去。

  “陛下,諸皇子中,只有太子合適,但太子乃是國本,不可輕動,就算是蓬萊二十年之功一朝覆滅,也不能讓太子出鎮蓬萊啊。”

  此言一出,殿中頓時沉寂,沒人敢在這個時候搭話。

  曾經有一位賢人說過,人總是喜歡折中的,說開窗戶不願意,只要說拆房屋,那就願意開窗戶了。

  武曌如果直接說讓太子出鎮的話,那自然是行不通的,反對的意見會充斥宮廷,而且即便是武曌,也找不到理由去讓太子出鎮。

  如果用一場謀反之類的案件來針對太子的話,那又有些太過於嚴重了,她們母女間,還不至於走到那個地步,洛君薇勸過她,“無論如何,陛下都是太子的母親,母子相殘,千百年後,說出去名聲總是不好聽的,太子現在無禮,辜負您的親情,如果陛下能夠寬恕他的話,史書上自然會多稱讚陛下。

  況且越是有傳言的情況下,陛下才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讓太子感受到,他就是您的親生兒子,難道陛下就沒有想過,有一天,太子在您的面前,幡然醒悟,進而道歉泣淚嗎?”

  洛君薇一字字一句句的都說到了武曌心中,於是聽從了洛君薇的意見,誰掌握了君王的心,誰就握住了真正的權力,現在洛君薇就有幾分這樣的味道,她對武曌的影響力太大了,比天下九百萬戶百姓加起來還要大,比整個洛氏加起來還要大。

  “太子雖重,但重不過天下,當此之時,蓬萊是否能化為諸夏到了關鍵的時刻,府兵的軍心,也到了關鍵的時刻,既然只有太子合適,那就應當讓太子出鎮,陛下還處於春秋鼎盛之時,等到太子從蓬萊脫身之後,再返回洛陽即可。”

  洛君薇走到殿中,向著群臣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但殿中宰相都知道,這番話裡,就沒有幾句真話,單純的說年齡的話,那李治確實還不算是特別大,但李治的那身體,說不準哪天就直接崩了。

  說句不好聽的,李治現在還能扛得住,能活這麽久,都是因為武曌在處理政務,不用他費心,要不然他早就不行了。

  至於太子出鎮之後還能回來,那就更是搞笑了,誰都知道李賢這一走,就別想著回洛陽了,一輩子都留在蓬萊上吧。

  劉仁軌還想說些什麽,但武曌和李治對視了一眼後,李治微微歎口氣,“就依照吏部尚書所言吧,朕決定讓太子出鎮蓬萊,建立蓬萊道大行台,擔任蓬萊道大行台尚書令,蓬萊道行軍大總管,管轄蓬萊三島上的諸王公之國以及州縣,負責諸軍國事。”

  一聽到李治開口,有幾位宰相頓時面上顯出絕望之色,天子李治就是太子最堅強的後盾,在大唐,如果想要駁回天后的意思,那就一定要天子開口才有勝算,但只要天子和天后站在一起,那就一切都不可挽回。

  許多人都將目光投向坐在上首的武曌,難道這件事早就在天后的預料之中嗎?
  他們不得不這麽想。

  天后和太子間的矛盾,是擺在明面上的,而現在,天后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就將太子清理出了洛陽,直接趕到了隔海而望的蓬萊,幾乎終生都難以返回了。

  真是可怕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