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之乘風而起》第476章 日出
  第476章 誠心正意
  吟誦到這裡,周至忽然想起了後世網上的一個科普帖,或者說一個笑話。

  這裡的“坐如屍”,可不是屍體的意思,而是“屍子”。

  屍子,是在祭禮上穿上祖先服裝,代表祖先接受後人獻祭的高級祭司。

  所謂“古之祭也必有屍”。

  後世那個所謂的“科普帖”,連這個屍是什麽意思都沒搞懂,邊說周人的祭禮上用屍體獻祭,這就是周代行人祭的最好證明。

  然後還有一波不明真相的讀者在下面回帖高喊發帖老師牛牛牛。

  而事情的真相,恰恰是《周禮》取消了人祭,在《三禮》的制度當中,祭禮上所使用的,都是牲畜、家禽、野味、五谷,沒有人。

  雖然人殉這一陋俗在其後並沒有被根絕,然而周人已經用明確的殿章制度,標明其“於禮不合”,是應當被批判的行為。

  這就是《三禮》劃時代的意義,毫無疑問相比動輒以千人殉祭獻卜的商王朝,文明又發生了巨大的進步。

  周至剛剛背誦的,就是《三禮》當中最重要的一篇——《禮記》。

  《三禮》托言為周公所作,書中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范;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

  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製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

  看上去是這樣,然而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其實跳出來看,這部著作不管是不是周公所作,但至少也是後人收集整理的周代制度和思想理論。

  因此《三禮》,其實還可以理解為周人用來對抗商王朝的思想武器。周至認為,這也是周人最終能夠推翻商王朝的根本原因。

  商王朝重視的是巫卜,而周人的禮製,無疑是以人治對抗天意,以人文倫理對抗宗教神性統治的最佳武器。

  這也直接給華夏民族打下了敬天法地,慎終追遠,然而卻總是讓神性變得世俗化,而不是宗教化的原始基因。

  這基因也影響到了中國人的禮儀、制度、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也是中國社會運行、國家發展的重要規范和保障。

  其中諸如《大學》,《中庸》,《禮運》,對後世的影響更是深遠。

  作為以“人道”戰勝“神道”的終極武器,《三禮》一出,自然神鬼都得辟易。

  在周至的理解裡,所謂的“神鬼”,其實就是心靈上一時的困惑和軟弱,是誘導人心走向違逆自己是非觀的那些偶然時刻和偶然因素,而克服它們的最好辦法,就是“正心誠意”。

  這個成語也是出自《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庶幾無懈可擊。

  這也是周至多年來摸索出的,鞏固心靈的最佳療法,至少對他自己來說,是最有效的方法。

  果然,隨著手裡的活計和嘴裡的念叨,剛剛有些莫名其妙的情緒便消失無蹤了。

  腳板苕就是野山藥,刮洗乾淨加上兩把碎米,可以熬粥。

  出家人戒葷腥,周至出於體諒,這幾天也盡量不開葷,陪著大師“清理腸胃”。

  不過山裡竹根水“潮人”得很,就是回增加人對脂肪的渴望,到了昨天實在是頂不住了。

  一旦開戒就是洪水猛獸抵擋不住,周至就又取出一個鳳尾魚罐頭,作為今天他跟喬老爺的葷菜。

  營地自帶避雨功能,因此不需要拉帳篷,料理好這些事兒,其實也用不了多長的時間。

  於是周至乾脆從鍋子上將煙灰刮下來放在一塊竹片上,調和了一點菜油製作成油墨,用竹枝削成筆頭,沾著墨汁在紅色的石壁上寫起字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有個說法是“善書者不擇筆”,這話不能說全對,起碼也有一定的道理。

  即便是用簡易的竹枝,嘗試幾個字以後,周至也摸索到了一點藏鋒出鋒的門徑。

  字越寫越好,不過速度就比吟誦慢多了,一篇《大學》才寫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身側的洞穴裡邊開始透出亂晃的亮光。

  不一會兒,喬老爺的身影露了出來:“肘子,該你了!其實好玩兒,涼快得很!”

  周至將頭燈接過來戴在自己的頭上:“師父呢?”

  “師父在前面岔道口等你,你沿著繩子進去就行。”

  走入洞穴,通道急速地收窄,加上溫度驟降,一下子就讓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頭燈散射的燈光被通道約束成了一道光斑,兩側在日光下赤紅色的岩石,在這裡變成了一種奇怪的黃白色。

  極度的黑暗和局部的明亮,影響了人的視覺,讓人對色彩失去了判斷力。

  石壁上還有一些明顯的分界線,周至也不知道這是岩石形成時期就產生的沉積紋理,還是後來風化出來的風化紋理,不過這樣的變化還挺好看,也讓單調的洞壁多了一些變化。

  石洞並不大,空間左右可以讓人雙手打開,高度很高,可以讓人自立起來並且伸直手臂。

  不過再往上就是狹窄的縫隙了,因此總體能夠供人活動的空間並不大。

  在這樣的空間裡行進幾百米,一般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會有些心理壓力的。

  不過周至經常進行田野調查,漢墓宋墓的升基都鑽過不少,夾川還有當年備戰備荒留下的防空洞,還有白米鄉白搭的塔基和底層,其實環境都和這裡差不多,對於周至這種滾刀肉來說,只能說已經習慣了。

  洞裡的空氣雖然冷,但是不悶,洞壁也很乾燥,這裡基本上就是一個恆溫恆濕的環境,要是源秀和尚真把《龍藏經》藏到這裡,除了地方不夠寬敞以為,還真是一個好地方。

  當然,前提是他真這麽乾過。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