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讓印地寺院、神廟每個寺院提供一百名青壯。
這是帝國給印地帶來的最新進組織形式以及統治結構,如果印地的番邦有哪位國王能夠學為己用,稍微更改一下。
讓印地每個寺院、神廟都繳納一定的稅賦,將會立即富國強兵。
畢竟作為印地四大種姓之首的婆羅門,掌握了社會上最大的財富。二八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
當然,印地番邦將來能不能用好暫且不論,眼下大宋的這項制度在推行起來絕對毫無障礙。
只要一千座寺廟,就能提供十萬名青壯用以支持大宋與十字軍這場戰事的後勤。
按軍隊、民夫一比三的比例,十萬大軍的後勤民夫也只需要三千座寺廟就能保證。
印地的寺廟有多少座,大宋沒有統計過,但朝廷估計當地寺廟、羅刹絕對不會低於三千。
其實這個方案最初提出來時,還是讓趙桓非常震驚的。
帝國如今的官僚才能之卓越堪稱奇偉,宰相張浚號稱小諸葛,樞密院的虞允文號稱千古一人,樞相嶽飛更是古往今來唯有的四大軍神之一。
這些人無不是經世濟民之才,眼光非常獨到。
征調印地百姓,他們壓根沒有指望世俗的官府。
這些番邦國王、城邑城主對戶籍、對基層的掌控能力松散而孱弱,如果依靠他們,可能戰事都打起來了,這些性子遲緩,效率低下的印地官僚,還沒征召到一成民夫。
但當政令直接下發給了每個寺院,效率就立即提升起來。
限期內交付一百名青壯的寺院繼續當他們的高種姓,如果交不齊人,就取消其寺院資格。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抓人,他們都會把人抓齊。
哪怕是後世的印地總理,都閑著沒事就推倒幾座寺廟,籌集黃金。
沒有人相信,以他們的財富,湊不出一百名青壯。
蘇遲是負責工程的宰相,他對道路、距離之類的最敏銳,看著地圖說道:“印地距離波斯的確是相對更近,但這麽多民夫跨越幾千裡,供應十萬大軍,怕是也超出印地人的組織極限了吧?”
對大規模軍事作戰的後勤壓力,當世沒人比大宋更明白。
元豐四年,宋軍三十六萬人五路伐夏,後勤民夫累的腳都斷了,求著士兵砍斷他們的腳筋,可這樣幾十萬民夫也保證不了三十六萬人的後勤補給。
能組織起切切實實的三十六萬大軍,其組織能力是印地人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現在印地人不僅要把民夫送過去,更要源源不斷的從印地向波斯運糧。
以蘇遲的眼光來看,這種後勤保證如果時間一長,絕對會出現嚴重的紕漏。
嶽飛讚道:“左相慧眼如炬,的確是如此。如果只靠陸地運輸,印地並不比波斯更具優勢。”
“但若加上水陸,則印地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就立即彰顯出來。”
隨後樞密院文吏把另一幅地圖推到了眾人面前,這是份海上航線圖。
從印地西側直到波斯、紅海以及——西大食海!
嶽飛手中長杆直指西大食海跟紅海之間,說道:“關於勿斯裡運河,已經修了足足三年。這條運河曾經存在,只是疏於疏通,所以是阻塞,而非乾涸。”
“三年的時間,波斯都護府已經統籌大宋商人、阿拉伯商人、當地屬國民夫以及十字軍戰俘共計十萬余人,把這條運河初步溝通,可以行船。”
勿斯裡國即埃及,這是中原對埃及這個國家近千年的名稱。
關於這個國家的記載,大宋各種西域書籍記載的還是非常詳細的,而且非常符合趙桓這個後世人對他們的一貫印象。比如大宋知道他們國王出行的儀仗是千騎圍護,有親奴三百,各帶甲持劍;
而且還知道當地的氣候跟農業種植習慣,“其國多旱,管下一十六州,周回六十餘程,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有江水極清甘,莫知水源所出。歲旱,諸國江水皆消減,惟此水如常;(尼羅河)”
而且大宋也知道這個國家非常富庶,田疇充足,農民藉以耕種。因為擔心無雨,遂於近江(尼羅河旁)擇地置三百六十鄉村,村皆種麥,遞年供國人日食,每村供一日,三百六十村可足一年之食。
有了這個基礎,樞密院非常科學的制定了符合新時代的後勤保證方案。
那就是走水陸兩路,把印地的財富、民夫送到波斯去。
其中陸上很好理解,伽色尼王朝與大食直接接壤,他們的物資直接送到大食沿線的宋軍驛城裡。可以依托驛城、馳道向前線源源不斷地提供補給。
而水陸則直接從印地西北港口裝船,然後向西航行不遠就進入了波斯灣。
根據軍事需要,可以在波斯南岸卸貨,運到大馬士革。也可以在後期戰事穩固後,登陸耶路撒冷,甚至走西方人最熟悉地那條航道,直接穿過運河,進入君士坦丁堡!
正因如此,印地的參戰,對大宋而言就至關重要了。
大宋的海軍可以在印地休整、補給,然後繼續西征。
大宋的海船可以在當地裝滿貨物,把印地富庶無比的財富直接拉到前線戰場。
對十字軍的這場戰事,已經不僅僅是大宋與十字軍的較量,更像是大宋整合了整個文明世界驅逐蠻夷的戰爭。
這一切仿佛回到了周天子君臨萬邦,統領各諸侯國對抗西戎、鬼方時期的尚武開拓時代。
如詩經讚言的:“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在大宋天子的統合下,中原的王師,北方的蒙古,西方的清教徒,南方的印地屬國,甚至東南各國的海軍艦隊,都高唱著各族的戰歌,浩浩蕩蕩奔赴疆場,盡忠王事。
整個文明世界從來沒有這樣團結過,戮力同心,要屠滅一切挑起戰端的西方野蠻強盜,還世界一個歲豐人和,太平無事的盛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