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令四方絕望的強大
“振長策而禦宇內,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豪言壯語所談及的一切都是一位英明聖君對四海六合的影響。
而實現這一切的則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動員能力,以及能征善戰的名師勁旅。
宋軍如今除了幾支主力,大概還算不上能征善戰。
但先進制度下的強大動員能力卻實實在在成為當世無比匹敵的戰力。
東京一紙詔書傳出皇宮,整個黃河以北的軍隊全部被動員,駐扎在黃河沿線的楊存中也率領神武後軍越過黃河。
神武後軍將作為此戰最精銳的一支部隊,成為宋軍鋒銳。
在帶大宋強大的動員能力下,宋軍幾乎沒有花費任何力氣,就在河北集結了九萬大軍。
其中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兩地集結了六萬人的軍隊,神武後軍有三萬人。
加上燕雲一帶的守軍四萬余人,宋軍人數高達十三萬人。
更關鍵的是,宋軍行動極為迅捷。
宋軍不似女真人猛安謀克制度下,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而是時刻就在軍營裡訓練演兵,朝廷撥款一億八千余萬貫保證他們的武備、後勤、輜重等等時刻處於最巔峰的狀態。
軍令既下,宋軍只花費了兩三天的時間就從演訓狀態轉為了作戰狀態,迅速向指定地點開拔。
在任何時代,天價財富砸下去,都能砸出一支戰力卓越的正規化野戰軍。
以至於宋、金兩軍主力先後相差無幾的同時抵達燕雲戰場。
這也跟兩軍的行進距離有關。
宋軍主力集結在更靠南的歸義城,金軍主力集結在更靠北的易州城下。
對宋軍而言,這一戰只要歸義城不丟,守住了宋軍北上燕雲的門戶,能為將來北伐保住一個前進基地,就算是保住了底線。前線將領可以在此基礎上自由發揮。趙桓給了前線將領最大的自主權,完全不進行干涉。能打出多大的戰果,獲得多大功勳,收獲多大名望,那全看將領們的能力。朝廷絕不吝惜封賞。
對金軍而言,他們也不想跟宋軍全面交戰,一旦兵進歸義城,甚至威脅到河北。就很難控制住局面,要是宋軍再派過來二十萬,三十萬大軍北伐。
金國就要再一次勒緊腰帶,舉國進行動員了。
這種級別的戰事,對宋朝而言是國家重負,會形成非常沉重的壓力。
但對如今還未整合完北方的女真而言,那就是足以拖垮整個國家的枷鎖。
所以完顏宗磐選擇圍困易州,通過打下易州,展示金軍強大的軍事實力。
金軍號稱二十萬,兵鋒一路南下,很快就圍困了守軍只有兩萬的易州城。
這座堅城隻用了三天,就成為靖康三年整個天下的焦點,更成為考驗宋、金兩軍意志、決心與戰力的關鍵核心。
先不提這一戰對交戰雙方有何影響。
對如今的天下四方各國簡直驚悚的可怕。
這世界是怎麽了?
幾年前,大家都還是菜雞互啄。
能出動一萬騎兵,就能所向披靡。大規模的戰事也就是雙方幾萬人在一處地點爭奪一下。
如宋伐西夏,西軍雖然號稱十幾萬人,但在每一條戰線上也就幾萬人。
像渤海、高麗等國那就更別提了金軍幾千、幾萬人就能打得他們哭爹喊娘,跪地求饒。
可是短短幾年,這世界就變了。
東方大地,這兩個主宰一方的超級大國,動輒就出兵十幾萬,而且全部武備精良,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全副武裝的重甲步兵,人馬具裝的鐵騎,皆數以萬計。
就這種精銳不應該數百人就能決定一場戰鬥的走向?
數千玄甲騎兵就能大破數萬敵軍?
結果這麽多精銳,在宋金戰場上卻都只是最普通的一員,全用來血肉消耗。成為雙方意志與決心的對抗。
四方小國實在不敢想象,當這兩個國家解決了對方,騰出手來收拾四方局面時,那該是怎樣的恐怖。
也實在想不明白,怎麽世界一轉眼就進入了噩夢模式、煉獄難度。
可是沒辦法,他們正好趕上了這個時間節點,只能面對命運。
金朝是開國之師,是一個國家軍隊動員能力最強的時期。哪怕金軍不如中原王朝的開國之師,但動員十幾萬人、二十幾萬人還是能咬牙做到的。
而宋軍更是通過征兵法案把國家動員能力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巔峰,遠邁秦漢。
十幾萬人的動員甚至只能算是國家的局部動員,在中原內部,在繁華江南,甚至完全感受不到大戰正在激烈爆發的形勢。
反而如火如荼的建設著各種基礎設施,發展著工商業經濟。
有如此強大的後方支撐,宋軍在燕雲的將士士氣高漲,皆求建功立業。
易州城內,宋軍守將是吳玠與吳麟兩兄弟。
雖然被金軍號稱二十萬人包圍,但兩人久經沙場,毫不驚慌,易州城內糧草足以支撐三個多月,守軍有兩萬多人,金軍不磕掉幾顆牙,連城頭都登不上。
更關鍵的是,宋軍還有十余萬的援軍,正在歸義城整隊列編,厲兵秣馬,準備向北開赴馳援。
吳麟巡視完城防,率著一隊親衛走到東門的城門樓上,找到在這裡觀察敵情的吳玠,說道:“大哥,我剛才巡視過城防了,各處都穩固妥當,每面城牆上僅是床弩、砲座就多達兩百余座,矢石充足完備,金軍敢攻城勢必要碰個頭破血流。”
“將士們士氣如何?”吳玠沉穩的問道。
這位大宋名將以兵法著稱,但卻絕非一位儒將,相反他家世並不顯赫,當年是以良家子身份從軍。通曉兵法且善於騎射,在抵禦西夏時,靠的是率部鏖戰,身先士卒而逐漸嶄露頭角。
在大宋,名將基本上都武藝出眾,鮮有個人武力孱弱者,包括神武後軍都指揮使楊存中,也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
這可能跟大宋民間武德充沛有關,真正喜好兵事的將領,基本都有一身好武藝。
當朝廷不再刻意貶低武人,民間武德立即爆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