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
“踏入工業革命,降低土地投資價值,加速土地兼並,最後把土地收歸國營……”
朱由檢轉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提筆開始將自己的思路寫下。
一個更能緩解土地兼並的辦法出現在的朱由檢的面前,那就是工業革命。
只要讓大明踏入工業革命,那耕地作為生產資料的地位就會大大下降,沒有耕地的人被工業、服務業吸納,朱由檢也就不需要抑製土地兼並。
相反,到時候他還會鼓勵土地集中經營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農業人口。
朱由檢仔細研究過宋代土地兼並過程,首先面對宋代的土地兼並,北宋采取的辦法也是革新抑製。
然而,在土地兼並的大勢面前,最先活不下去的,不是土地被兼並的人,而是土地沒被兼並的人……
不是說,豪強搶了農民的土地,農民活不下去了,於是農民就造反了。
而是說,朝廷本來向一百個農民收錢,結果後來有五十個農民連人帶地被免稅的大戶兼並了,那麽剩下的五十個人就要交過一百人份的。
隨著負擔加重,有些遭不住的農民又連人帶地投靠大戶,剩下人的負擔又繼續加重。
最後一些人被擠兌的沒轍了,就扔下土地去當流民,或者乾脆造反了。
到了這個時候,朝廷就跟篩子一樣,全身上下都是一堆“偷稅漏稅”的獨立王國。
你想管其中哪一個,其他人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阻止你。
對於造反的人來說,他們不是跟某一個大戶有矛盾,而是跟整個體系有矛盾。
端掉一個窩點杯水車薪,他們如果就此罷手的話,依然負擔沉重。
工業大革命是不能抑製土地兼並的,但它能緩解土地兼並,讓王朝過渡到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時代。
朱由檢記得他看過的書裡,其中有對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關於土地兼並的資料。
大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近八成的土地長期掌握在大約四百個左右的豪門手中。
這肯定是反覆兼了又兼的產物,雖然在兼並的過程中屢有騷亂發生,但從宏觀上來看,這些大地主長期都是英國的中堅力量。
後來還是因為世道變了,地主在和資本家的鬥爭中落了下風,朝廷開始向他們征收高額的遺產稅。
土地越多,交的稅越多,最後英國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才終於在二十世紀前後把大地主給肢解了。
所以單獨指望工業革命來緩解土地兼並是不可能的,工業革命只能是增加就業崗位,讓流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流民有了機會就不會爆發動亂,朝廷就能得到喘息的機會,繼而慢慢對士紳豪強下手。
只是大明現在的局面很尷尬,首先英國土地私有製,所有可以收取遺產稅。
大明雖然也是私有製,但目前八億多畝土地裡,有近兩億畝是公有製。
在這種局面下,大明單獨的效仿後世,或者單獨的效仿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都是不可取的。
朱由檢可以效仿英國,承認土地私有製,但他本質上還是想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禁止土地在市場流通。
土地禁止流通,必然會讓一些農民無法通過賣地來前往城鎮從商,開辟致富的新道路。
但土地禁止流通,變相也是在保護農民,哪怕對方進城失敗,村裡還有土地供對方養家糊口。
只是……
寫到這裡,朱由檢的筆頓了頓。
他很清楚,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工業革命會刺激資本市場,最後把資本這頭野獸釋放出來。
左邊是士紳豪強,右邊是資本家,朱由檢站在中間,左右為難。
他很清楚,眼下的大明,實際上正在努力踏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舞台,並且由於之前的積攢,大明一旦踏入這個舞台,就會直接達到巔峰。
當然,大明太大,人口也太多,因此大明一個朝廷的工業革命,實際上就堪比一個大洲的工業革命。
這樣大的體量,注定了自耕農是無法一次性消失太多的,所以朱由檢需要兩樣東西。
穩定、需求……
穩定的國內政治局面,國內外市場的商品需求,人工需求。
隻走內需,在天災環境下拉動大基建是可以緩解土地兼並,養活饑民的,這點從貪官汙吏都要對“以工代賑”的銀子下手就能看出。
“以工代賑”是饑民們最後的一條活路,這條路被堵死了,那就只有賣地求生了。
只可惜“以工代賑”需要海量的錢糧,而這筆錢糧,朱由檢累死累活的從國內和海外收集,結果投入下去後還要被一群吸血蟲吃掉大半。
這群人吃了大半錢糧還不滿足,還要和地方士紳聯合來吃掉百姓的田地。
就這點就決定了,不管朱由檢怎麽做,反腐都要繼續,而孫傳庭的巡撫之路也要繼續下去。
朱由檢之所有暫時沒有作為,是他在等一個機會。
他在等第四代蒸汽機,也在等黃龍給大明開拓的第二市場。
只要這兩個東西一起出現,內需外需就會共同被拉動,一個佔據眼下世界人口二分之一的巨大經濟閉環就會形成。
到時候不管是貨幣改製,還是安撫流民,降低耕地作為生產資料的地位,大明都會得心應手。
工業革命爆發之後,東西方貿易順差就會越來越大。
同樣的一筆銀子,玩貿易順差可以賺取數倍利潤,玩土地只能收獲微薄。
到時候只要按奈不住的大士紳下海從商成為資本,那剩下一些實力弱的士紳豪強,朱由檢收拾起來就輕松多了。
不過收拾了士紳豪強,卻會招惹出一頭更為貪婪的資本,這到底值不值得,需要朱由檢自己來衡量。
他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甚至連一個效仿對象都沒有。
他的身份首先是大明的齊王,其次才是大明執政者之一,然後才是大明百姓。
他得維持大明統治的同時進行改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局勢玩脫,把自己玩死。
當然,他也可以一直反腐來追求穩定,但反腐也有代價,也需要替罪羔羊。
用孫傳庭來做替罪羔羊,這種事情他做不出來。
漸漸地,朱由檢自己都不知道怎麽寫下去了。
製衡他的東西太多,他方方面面都得考慮到,不然一子落錯就是滿盤皆輸。
“還是得創造出一批缺少生產資料的人,利用他們驅趕大的士紳,最後再對弱小的士紳豪強動手。”
朱由檢將寫了一半的文冊合上,拿著走到了火爐旁,將寫了一個時辰的這本文冊給丟到了火爐之中。
“基礎教育必須得推動,孫傳庭需要一群幫手……”
火光在他臉上照耀,飄忽不定,他也大概摸索出一條道路。
“殿下!”
這個時候,拿著文冊的陸文昭走進了承運殿,朱由檢側過身子看向他,而他也作揖道:
“殿下、天竺的市場需求都在這裡了。”
他說著,將文冊雙手呈上,而朱由檢也接過了文冊,籠統的看了一遍。
總的來說,天竺的人口市場放在那裡,實際上只要調查清楚莫臥兒各大城池的商品需求,就能大概判斷出該地需要的商品。
只要是人,實際上都牽扯到“衣食住行”四個行為上。
衣服不用多說,南場織造局就是專門織造布匹的。
之所以織造局的規模沒有擴大來搶佔大明國內市場,是因為江南的民間家庭作坊還需要這一份收入。
在國內朱由檢需要顧慮,但在國外就不用了。
天竺的白布是一匹折色五百文,而大明的白布是兩百文,這其中的利潤足以換回許多金銀。
食物這一點上,首先食鹽和醋、米麥、糖、肉類等各種食用的東西裡,米麥大明是不可能出口的,鹽作為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朱由檢也不準備和諸藩競爭,而是選擇合作的方式。
剩下的醋、糖、酒、茶不用多說,它們和布匹將是大明對外出口的主力商品。
這幾個東西了,除了醋沒有那麽強勢以外,其它四項放在哪個國家都是必需品。
這四種商品能惠及的不是一家一戶,而是數百萬家,數百萬戶。
經濟布局必須要開始了,黃龍拿下南亞大半市場也就是兩三年的時間。
種桑養蠶,種植甘蔗,培育茶樹,這三個惠及自耕農的政策必須推行。
甘蔗在舊港種植是最好的,但大明需要舊港來作為緩解土地兼並,向國內補給糧食的基地。
把甘蔗放在廣西是不錯的行為,廣西的人口不算稠密,全省不過三百余萬人,況且今年開始廣西的旱情開始衰退,不出意外,未來十年都不會再遭遇大旱。
西南有了四川和交趾兩個產糧基地,在廣西建設榨糖工場是不錯的建設。
當然、選擇在廣西,也是因為此地的地方豪強早就被朱由檢給解決了,更容易安插朝廷支柱性產業。
至於茶場,基本可以說囊括了長江以南的各個省份,需要做的就是擴大規模。
北方重工業,南方輕工業,這個配置是不錯的,礦石源源不斷的從海外運來,也不會損害北方自身的資源,除了山西和陝西的煤礦。
把各大士紳往南亞趕,不僅能促進文化,還能開采礦產,用南亞的資源從東籲一直往內地發展。
不過,這麽做的前提是國內的工價必須跟上。
因此朱由檢合上了文冊,沉吟片刻後便開口道:
“今年下發告示,廣西種植甘蔗的田地免賦稅,皇店收取甘蔗的價格從一文一斤,漲到三文一斤。”
“另外,茶課司監管的各大茶場,從今年開始擴充,五年後產出茶葉要翻倍。”
“江南的蠶絲收購價格暫時不變,但桑田的田賦降低到五十賦一。”
“另外,收購國朝各地礦山的速度需要加快,今年的皇店也要篩選一批人出來,讓燕山畢業的學子進去,提高提高效率。”
朱由檢制定的三個政策,直接惠農的有兩個,一個是甘蔗收購價格上漲,一個是桑田田賦降低。
之所以沒有提高蠶絲收購價,是為了民間的小作坊考慮。
以南場的規模和渠道,自然可以提高蠶絲的收購價格,但那樣的話,民間的小作坊和家庭作坊就活不下去了。
他們沒有遠洋貿易的渠道,只能用高價買入材料,然後以大明市場的平價賣出布匹。
小作坊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但不是現在。
朱由檢需要給百姓一條活路,不管是流民還是自耕農,或者是城鎮百姓。
“朝廷的災民雇工,眼下有多少人了?”
朱由檢詢問陸文昭,而陸文昭對此心知肚明:“大概一百二十余萬人。”
災民的雇工數量變少了,這是朱由檢的第一反應,但他沒有詢問為什麽變少,而是問道:
“國帑積攢的錢糧還有多少?今歲能收上來多少?”
“刨除準備用於幣製的金銀,國帑還有銀三百七十六萬余兩,一千零七十二萬石。”陸文昭老實回應道:
“今歲四月以來多地下雨,戶部對田賦的預判上升到了五千八百萬石左右,稅銀應該在二千七百萬兩左右。”
賦稅收取總額恢復了一些,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朱由檢知道,需要花錢的地方也變多了。
大旱會持續,但會迎來三四年左右的低谷期。
這個低谷期不是代表大旱會消退,而是大旱的規模不會比前面這三年大了。
第一波大旱的巔峰在去年,並且在緩緩褪去,直到三四年後會迎來第二波大旱。
大明需要在地方抗旱的情況下,增強百姓的抗旱能力,總結第一次抗旱中對抗天災人禍的經驗來準備抵抗第二波大旱。
這次的三年大旱導致多少土地被兼並,多少貪官汙吏貪墨賑災款項,幫助士紳豪強壓榨百姓,這些都得總結,並在下一場大旱中預防。
這一場大旱裡,地方官府靠不住的秉性徹底暴露出來。
官員說到底也是士紳的一份子,指望他們所有人有良心的賑濟災民,不如寄希望於黃老爺捐獻家產。
銀行的事情必須推進,戶籍存折制度也得推進。
用戶籍存折直接發放工錢,要比撥發錢糧給地方官府,再由地方官府轉發給百姓要直接多了。
說到底就是,這次大旱裡,朝廷和饑民中間的中間商太多了,每個人都要吃一層回扣,吃到後面饑民沒得吃了。
銀行要是弄好了,“以工代賑”的工錢發放就只需要經過一個中間商。
哪怕這個中間商也有貪汙現象,但想要追查的話,難度降低不說,速度也很快。
朱由檢存了大量的金銀來推行幣製,現在只等李長庚出手,銀行就能很快建立起來。
他轉身走回到了位置上,坐下後對陸文昭交代道:
“你親自前往戶部的金融司告訴李長庚,下個月的恩科,他可以單獨添加一科,選出他想要的人來。”
“總之,不管他要錢糧還是人才,只要朝廷有的,朝廷就給他支持,明年年末之前,我一定要見到銀行在大明各地矗立而起。”
“殿下……”陸文昭小心詢問道:
“這奏疏,不發給內閣?直接發給金融司嗎?”
“……”他的話讓朱由檢沉默數秒:
“發給內閣,也發給金融司,內閣不批就走中旨,李長庚自己會接。”
“是……”陸文昭見狀,便帶著腦中的消息退了下去,隨後親自動手寫出兩份一模一樣的奏疏,發往了金融司和內閣。
內閣拿到消息的時候天還沒亮,整個文華殿裡依舊還是只有袁可立和孫承宗。
這份關於銀行的奏疏送到他們二人面前時,二人很快就明白了朱由檢想要幹嘛。
“殿下這是要越過地方,直接給饑民發錢糧。”
將奏疏放在桌上,袁可立看清本質,並且他也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手段。
“這奏疏若是批紅下發,百官的注意就要從孫傳庭那裡,轉移到殿下這邊了。”
孫承宗拿起奏疏仔細看了看,一邊看一邊說。
“壓力在殿下這邊,總比在孫傳庭那邊要好。”
“在殿下這邊,總歸還能商量,還能議論。”袁可立端起茶杯,沏了沏,瞧著茶水之中泡開的茶葉,繼續開口:
“若在孫傳庭那邊,那群人就是要命了。”
“礦山要推進,眼下蔗糖的事情朝廷也開始插手,兩者齊下,本就有些艱難,偏偏又要弄出一個銀行,我總覺得……”孫承宗欲言又止。
“沒那麽誇張……”袁可立抿了一口茶:
“工場、皇店、銀行,這一環扣一環,只要人換得足夠勤快,沒幾個人插的進去手。”
“這三環扣起來,孫傳庭也不用查貪腐了,直接查銀行就行。”
“殿下把他從裡面摘了出來,不過以我對孫傳庭的了解,他願不願意從泥潭裡被摘出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袁可立把茶杯放在了桌上,而孫承宗也皺眉道:“什麽意思?”
“什麽意思?”袁可立靠在了椅子上:
“旁人看來,與士紳豪強,貪官汙吏鬥爭,純屬是飛蛾撲火。”
“但在他孫傳庭看來,恐怕這才是一個官員該做的事情。”
“殿下把孫傳庭想簡單了,低估了他的執拗,高估了他的順從。”
“……”聽著這話,孫承宗覺得事情有些棘手,試探性問道:
“若是這孫傳庭不願意被摘出來,那銀行和貪腐一起進行,這……”
“下面的人要鬧翻天,這是擋不住的。”袁可立老神在在,顯然在看到奏疏的時候就明白了時局不可更改。
“我大明即便在洪武年間,依舊有百官逼宮,逼奏。”
“眼下算起來,也算承平三年有余了。”
“三年裡,外廷和內廷都積壓了不少脾氣,趁著這個時候宣泄一番,再由萬歲或殿下走出來收尾,這事情便定下來了。”
“唯一的變數是孫傳庭,他退還是不退,現在不在殿下,在他自己。”
“可伱說他不會退。”孫承宗眉頭緊皺,袁可立微微頜首:
“他是不會退,因為換做是我,我也不會退。”
袁可立難得和孫傳庭站在了同一陣腳,孫承宗有些吃驚的看向他,但袁可立卻淡然道:
“是人哪能沒有三分脾氣,他孫傳庭被下面的人攔追堵截,弄得灰頭土臉。”
“現在手裡有了尚方寶劍,不殺幾個人,你以為他會老老實實的被摘出去?”
“投筆從戎的人,哪能受得了這個氣?”
“你的意思是……萬歲這尚方寶劍發錯了?”孫承宗盤恆著。
“沒發錯,恰好發的很對。”袁可立將桌上的烏紗帽戴回了頭上:
“下面人的氣焰,是該殺一殺,得讓他們知道大明朝的穹頂之上,是誰在主持大局。”
“別以為他們眼下一黨獨大就可以一手遮天了,只要上位想,他們該死的時候還是得死。”
“我看他們的腦子是被銀子給塞住了,有了三分能耐,就想和萬歲、殿下掰手腕。”
“現在萬歲給孫傳庭尚方寶劍,我敢篤定,他們不僅收拾不了孫傳庭,反而要被孫傳庭收拾,說不定還得落下一身灰。”
“可川東的旱情和案子已經結束了啊?”孫承宗皺眉,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是……”袁可立老神在在:
“川東的事情是結束了,但你別忘了,四川富碩的地方是川西,是成都那幾個府。”
“川東貪腐,順藤摸瓜之下,川西又安能清廉無事?”
“只怕那孫傳庭,一旦得知尚方寶劍的消息,便會直接乘車前往成都……”
袁可立的話讓孫承宗的思緒飄往了四川,但很快他回過神來,看向桌上那奏疏:
“如果是這樣,那這奏疏……”
“批紅吧。”袁可立歎了一口氣:
“即便你我不批紅,殿下也會讓李長庚接中旨。”
“事情是擋不住的,孫傳庭要殺人,殿下也要殺人,下面的人若是還有三分腦子,眼下服個軟說不定還能自救。”
“只是我看顧秉謙、馮銓、施鳳來三人居於家中閉門謝客,看來那群人已經成了棄子。”
“你我就好好在這文華殿當值,不出意外,恐怕接下來你我有得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