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北朝帝業》第863章 捐地授田
  第863章 捐地授田
  “恭喜席翁,養成良姝,結成良緣!”

  權、席兩家這一場婚禮,李泰當然也要到場祝賀,他率先來到席固家中,見到主人後便笑語恭喜。

  席固率領一眾子弟和賓客們恭敬的將李泰迎入堂內,同時也滿臉笑容的說道:“多謝大王來賀,並謝大王造此良世、教此良人,吾家才能締結良緣!”

  席固家今日賓客眾多,李泰的到來又帶來了許多親兵隨從,不免便讓其家更顯擁擠。於是李泰也並沒有再多作逗留,道賀之後簡短寒暄兩句,便又往權旭家去。

  權氏郡望隴右天水,本非襄陽本地人士,在這裡的親友自然不多,但是因有台府和眾袍澤們出面幫忙張羅婚事,也搞得排場極大、很是熱鬧。當李泰到來的時候,氣氛那就更加熱烈了。

  因為要配合行事,婚禮籌備的比較緊急,因此權旭的鄉裡親長也來不及趕到襄陽。於是李泰不只自己出席,更將自家娘子引來此宅,自己夫妻便充當權旭的家人以主持這一場婚禮。

  入夜之後,迎親隊伍返回,婚禮正式開始。此間來賀的多是跟隨李泰多年的台府元從,其中也不乏與權旭境況類似,年齡不小但仍未成家的,此時看到權旭得娶美姝而且丈人家還陪贈這麽豐厚的妝奩禮貨,可謂是財色兼收,一時間心內也都充滿了羨慕之情。

  李泰端坐席中,自然也瞧得出群徒心思變化,但他也只是笑而不語。跟著自己這個老大混,又怎麽會讓兄弟們常年打光棍,大家也不用著急,之後類似的事情陸續有來,人人有份,絕不落空!
  權、席兩家的這場婚事在襄陽城中很是熱鬧了一番,除了兩家各自場面都搞得非常大之外,更加為人津津樂道的,那就是席固給自家女兒的陪嫁實在是豐厚的有些誇張。錢帛之類擺在眼前的財貨不說,單單田地園墅等產業,便幾乎贈給了席氏在襄陽數代經營的一半還要多。

  這一點也是讓襄陽群眾們議論紛紛,許多人感覺就算是厚嫁女兒也應該有個尺度,女兒出嫁畢竟是外人,自家還有那麽多男女老少需要供養、需要傳承,治業不易,怎麽能如此濫使!
  但也有聰明人從當中咂摸出幾分不同尋常的意味,將此事與近日台府正在大力推行的資業申報聯系起來。如果從這個角度再去評價席固厚嫁女兒的行為,便又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雖然席固是將大量的資業贈送給女兒女婿,但實際上也是規避了資業申報的風險。他們這些豪強大族落戶於襄陽世代經營,誰家沒有不能暴露於表面上的隱匿部曲和資業?
  如若完全申報出來,風險實在太大,畢竟這些豪強大族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史書,漢武帝的算緡與告緡也並不陌生。更何況,財不露白也是先民古樸的智慧傳承。

  如今借著子女婚事實現一部分財產轉移,無疑是能大大緩解台府政令所帶來的壓力。而若能夠像席固這樣,找到一個太原王麾下元從功士結成聯姻,將資業以嫁妝的方式轉移過去,無疑就是更加上了一層保險!
  畢竟台府用命就算再怎麽嚴苛凶猛,也不可能太過嚴厲的打壓其自身內部的元從功士。資業雖然轉移到女兒女婿之家,但彼此總有一層親緣關系可以互相關照,也能借此搭上台府崛起之勢,這自然是要比吝嗇守財更加高明的變通之計!
  群眾們雖然漸漸有了這樣一層意識,但真正付諸實際的卻少。

  畢竟眼下局面尚不明朗,而且台府元從功士雖然不乏,但大多數都不怎麽符合他們南國婚姻的標準,誰又想一時情急便婚姻失類而受群眾恥笑呢?台府元從功士多非世道知名的舊姓,若是太原王親屬子弟倒還差不多。

  但李泰既然打算要給兄弟們找軟飯吃,又怎麽會讓場子冷下來,所以很快便又上了一波大的。就在權、席兩家聯姻之後不久,席固便被台府任命為襄州刺史,直接獲得了作牧本州的榮耀!

  隨著這一樁任命被公布,襄陽城這些豪強時流們的熱情頓時便被引爆開來。的確他們南朝婚姻推崇門第,不願被人詬病婚宦失類,但這一切的前提也是建立在政治資源共享的基礎上。

  可是現在正逢改朝換代,他們一群任人魚肉、朝不保夕的亡國之余,又有什麽政治資源可以共享?就算抱團取暖也得指望人家殺得眼乾手累,才有一線存活的機會。

  當然太原王治下的山南道大行台倒是沒有那麽殘暴,但也絕不是什麽善類,須知之前被合族拘拿的河東柳氏到現在還生死不知呢!是要學席固這樣的積極擁抱,還是要向河東柳氏那樣吉凶未卜,大家當然懂得怎麽選擇。

  名門大族之所以能夠傳承悠久,靠的是傳統、堅持和氣節?靠的就是手眼靈活,見風使舵!別管王朝更替、家業興衰,老子只要保住命不下桌,總有再勃起一把的機會!

  當一條正確的道路被指引出來之後,這些襄陽豪強們便也不再彷徨,紛紛開始尋找起自己的目標來。

  而此時的襄陽城內市井間,也適時流傳出來一份之前江陵之戰結束之後的台府封獎功簿,如今台府這些元從功士的出身籍貫功勞和官爵等要素基本上都被明列出來,使得這些襄陽大族可以直接按圖索驥的進行挑選心儀的對象,省去了許多諸方打探、刨根問底的工夫。
    於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整個襄陽城便都進入了婚慶高發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有婚事進行,多的時候每天都有數起。

  那些尚未婚配、年齡正好的台府元從功士們頓時成為了香餑餑,每一個都面臨著襄陽大族們的圍堵征求,不只有妙齡的淑女可供選擇,更有大片的土地產業爭相塞來,讓人推都推不掉,實在是太苦惱!
  除了這些台府元從之外,其他那些率先進行聯姻的人家也成了襄陽豪族們的訪求對象。諸如新任襄州刺史的席固,家中就多了許多前來問婚的親友,甚至就連還在繈褓中的孫子都有人家要爭求。而且按照諸家所開出的陪嫁價碼,如果真的能夠讓子女成婚,不只之前的嫁妝能收回來,而且還能有得賺!
  不過席固作為台府將要重用的臣員之一,李泰自然不會任由其人陷入這種逐漸有些癲狂的氛圍中,直接著其前往荊山南面負責督造新城事宜。同時他也授意屬員們通過一些渠道散播消息出去,這些豪強們先一步完成資業申報和交割,可是能夠獲得新城周邊的產業有限選擇權喲!

  雖然襄陽城他是不打算真的遷移,但是之前南梁的江陵與襄陽對峙也造成彼此之間大片土地荒蕪廢棄,如今想要重新開發出來,當然也需要建造一些功能性的城邑作為基礎配套設施,所以也是需要充實一部分人口,引流一部分產業,因此也不算純粹的騙人。

  這些襄陽大族們在與台府元從聯姻之後,很快也都獲得了台府的善意反饋,準許他們將自家子弟作為舉人薦入台府,進入選人院學習吏術格式章程,並參加今秋台府銓選,得選之後即可授予台府官職。

  這當然也是台府選才的方案之一,畢竟台府要立足襄陽建立統治,就不能完全忽略這些當地豪強大族的影響,有選擇的吸納當中一部分加入台府之中也是應有之義。不過在這個節點上提出來,就顯得台府投桃報李,很懂規矩,所以那些襄陽大族們也都很欣慰。

  隨著時間進入五月,襄陽城內的婚配在達到了一個高峰之後便逐漸開始回落。而李泰麾下的元從督將們,大多也都完成了終身大事,剩下的要麽已經在鄉裡有婚配,要麽也是心有所屬,便不湊這個熱鬧。

  等到這個態勢進行的差不多了,下一步的操作便隨即到來。權旭等諸將聯名上書台府,告請將各自資業捐輸台府,並懇請台府將諸田地產業分賜一眾征戰多年的行伍老卒,使他們同樣也能安家落戶,各有資產贍養其家。

  剛剛美滋滋完成資業轉移、又即將加入台府統序的襄陽大戶們得知此事後自是震驚不已,然而眼下他們再震驚也沒有用,因為這畢竟已經不是他們的產業了。

  這自然也是李泰同諸將早有的默契,倒也並不是諸將盡皆高風亮節,而是他和台府眾將心裡都很清楚,襄陽並不是他們的終點,前方還有整個天下,實在沒有必要太過癡戀襄陽這一方田畝資業。

  如此一來兄弟們人人都吃上了一口熱乎乎的軟飯,而台府也借此掌握到足足數千頃的良田以及大片的山澤產業。

  這個數字單看並不算太大,但卻是襄陽近郊的土地產業,那可就意義非凡了,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自胡亡氐亂以來,襄陽這些地方豪強們累世經營的資業的一半有余。

  有了這些土地資業,下一步的事情便又可以提上日程了。李泰便又著令台府司馬趙剛以這些土地資業為基礎,沿襄陽周邊創設驃騎府,按照軍功,將土地分到每一名府兵身上。如此一來,襄陽才真正的成為台府的軍政中心!
  之前在江陵李泰不向軍士授田,那是不想府兵們分布的太零散,以免造成征調的麻煩。如今襄陽周邊掌握了大片的土地,當然就得給一眾忠勤老兵們安排上,讓這些久從征戰的老兵們有家業可仰,也讓自己的統治核心變得更加穩固牢靠。

  等到環拱襄陽的驃騎府也建成之後,時間估計也就到了下半年,借著秋季的銓選,李泰便可以發布策問詢計眾參選舉人,襄陽遷城是否適合?遷與不遷各有什麽優劣。

  這一答案也是顯而易見,襄陽的地理優勢太過出眾,如果不是要搞事,實在是沒有遷城的必要。

  到時候李泰再以眾意難違,直接叫停襄陽遷城計劃,那麽圍繞襄陽的資源調整和秩序重建便算是告一段落了。襄陽大族也沒得抱怨,畢竟遷或不遷都是聽他們的意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