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北朝帝業》第866章 誓師伐齊
  李遷哲所提出的這個思路,如果能夠得到充分的貫徹施行,並且可以獲得可觀的效益,那麽收益的不只是湘州一地,對於嶺南地區的統合與開發也是有著極大的意義。

  所以李泰接下來便也將其他的事情暫且押後,開始與李遷哲和幾名職事相關的台府人員就此進行認真的討論。

  江南地區很早就有植蔗食蔗的傳統,像是當年侯景之亂時庾信被安排把守朱雀大桁,都還不忘拿著甘蔗啃。所以甘蔗的種植技術和病害防治,都是有著一定技術積累的。此時討論擴大種植規模,也並不算是虛空畫餅。

  不過李泰暢想大計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難,甘蔗的種植可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可是要超過了同等規模的農業需求。

  這也就意味著,想要擴大甘蔗種植就必須要擁有大量人口,同時也必須擁有足夠的農業基礎才能養活這麽多人,那所需要的人口可就更多了。

  李遷哲此番歸府奏事,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人,他還不敢獅子大開口,只是提出希望能夠將之前被南梁朝廷從湘州強遷到江陵的人發還故籍,從而讓湘州的人氣恢復過來。

  如若不然,周邊山野之間的蠻人部落可就要紛紛走出山野,佔據洞庭湖周邊那些肥沃土地了。而這些蠻人並不具備豐富的農耕技術,也並不適應耕織為生,加上社會結構也不適宜農耕社會,一旦大量的出現在洞庭湖周邊,勢必就會爆發蠻人暴亂。並不是蠻人本身貪暴,而是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所決定。

  李遷哲的思路本身是以屯田為主、植蔗為輔,通過植蔗這一高經濟產值的產業來加速對蠻人的教化過程,使生蠻盡快轉變為熟蠻。

  如果要按照李泰的想法以植蔗為主的話,那所需要的農業規模和勞動人口都需要激增,絕不是眼下的湘州民生基礎能夠承受的。

  時下正逢後三國時期,連年頻繁的戰爭本來就讓人口銳減,西魏本身也人口不多,至於國已非國的南梁則更是慘上加慘。

  三國當中,情況比較好一點的估計就是北齊了,畢竟北齊所佔據的河北在時下而言無論哪個方面都是天下之翹楚。諸如高洋連年對柔然、突厥等漠北勢力進行征討,還要上百萬的征發民夫去修長城,這樣的戰爭和勞役負擔,換了其他哪國都承受不了,但是高洋就能玩挺嗨。

  如果按照李泰的思路來布置湘州的產業規劃,那所需要的人口可不是幾千幾萬的缺口,而是幾十甚至上百萬的人口投入。而李泰在攻克江陵之後,所收也不過三十幾萬人而已。至於襄陽數量則就更少,甚至還不到十萬,這已經是他對襄陽豪強大族連哄帶詐,擴出眾多蔭庇人口的結果。

  所以想要針對湘州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擴產,估計得滅掉北齊之後,從河北遷徙大量人口到湘州才能初步實現。

  而想要按照他的想法,憑此推動對整個嶺南地區的統合開發,那所需要的人口已經不是通過其他地區的遷徙能夠滿足的了,只能仰仗自然生產人口增加,那他、他兒子、他孫子的統治時期估計一大半的精力都得放在這。

  李泰在共諸員推導一番後,心中的豪情壯志也漸漸冷卻下來,他自知急政暴政所帶來的危害之大甚至還要超過了懶政怠政。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自有其規律,想要推動加速這一規律,甚至直接將這規律拋在一邊,那隋煬帝網廟聖君的地位怕是不保。

  雖然眼下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這樣的改變,但大有大的做,小有小的做,起碼眼下可以基於現有的條件進行一些探索和積累,如果所得都是正面的反饋,那再循序漸進的擴大規模,成為帝國的主線任務之一確定下來。

  但就算是小做,憑眼下湘州本身的狀況也是很難走上正軌,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扶植。

  拋開因戰亂逃散死傷的人口不說,江陵方面有記錄的從湘州遷移的人口,自從梁帝蕭繹還是湘東王時期,乾掉侄子河東王蕭譽之後,便陸陸續續的從湘州向江陵地區遷移了多達五萬人口。

  但是這些人口很難完全再劃歸湘州,因為雖然蕭繹把人遷出鄉土,但只是為了削弱湘州當地的抗阻力量,而並不是什麽有計劃的人口管理,所以雖然把人遷出了這麽多,可實際上得到有效安置的卻是微乎其微。

  如今江陵總管府雖然也保留著原江陵朝廷的相關圖籍,但那些人員的去向根本就沒有記錄,自然也就無從追究。而今江陵總管府人口大部分都已經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如果再將人召集起來發還原籍,無疑又是一次傷害。

  所以在聽取了府員們的奏報和意見之後,李泰眼下也只能撥給李遷哲三萬多名尚未安置於江北的民眾,由其帶回湘州,沿洞庭湖周邊安置下來。
    將湘州這麽困難的局面安排給李遷哲,結果台府這裡卻不能給予充分的支持,李泰也挺不好意思,只能又表態說道:“江漢新定、百業待興,如今諸方人力都有告急。湘州那裡也只能暫且艱難起步,只有交在李將軍肩上,我才能略感放心。將軍長於任艱事繁,府內於此能為競爭者也是寥寥無幾。人員雖然有欠,但在資貨方面,台府也一定盡量酌情滿足。”

  給人戴高帽、打雞血,終究口惠而實不至,李泰當然不是這種耍花槍的老大,既然需要的人員不能配齊,那在物資方面就盡量滿足。

  畢竟眼下台府在吃下江陵後,物料方面的收獲那是真的肥,除了快浪脫圈的高洋,李泰估計當下就沒有比他更富的勢力老大了。宇文泰?宇文泰當年也不行啊!

  雖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但聽到李泰這麽說,李遷哲還是大感欣慰的,起碼大王是真的體諒他的辛苦,於是便又連忙垂首道:“末將一介山南土人,若非舊年得於大王賞識而辟府中,逢此天命轉遷之時,怕也難免與草木同朽,身死族滅。今得大王引為心腹、官爵厚加,正應舍命以報,又何懼任艱!一定盡心竭力,不負大王所用。”

  表態一番後,李遷哲便又說道:“其實資貨方面,前與巴西諸族議事亦有言及,此諸類久渴糖利,有頗有蓄資,若能引之出川,用以開墾湘州山野,亦是一善!”

  李泰聽到這話後也點點頭,對於李遷哲的思路開闊很是滿意,稍作沉吟後便也說道:“雖然台府眼下不患資用,但若他們樂與共事,倒也不必拒絕。湘州山野荒蕪只是暫時,但未來見益卻是長久。徐文盛舊事寧州,我今欲使之複歸其地,此諸族可以攜兵同行,有所建功之後,我又何吝劃分山野各置其眾!”

  寧州即就是後世的雲貴地區,徐文盛之前在南梁擔任寧州刺史,侯景之亂時率兵北進勤王,輾轉投靠了李泰。此時的寧州眼下處於一個失序的狀態,一直到了隋朝才又恢復了對於其地的統治,但其當地的爨蠻也已經變得更加壯大,唯可羈縻治之。

  眼下台府方面的軍事壓力並不算太強,李泰便想借機讓徐文盛再返回寧州,繼承南梁在其當地的統治傳統,不要讓中原王朝的影響力在這片區域產生斷層。巴蜀與雲貴地區也算是交流密切,引巴人南下加強影響和控制也是治邊的一個方法。

  “大王深謀遠慮,某所不及。”

  李遷哲聽到這話後,便又連忙垂首說道。

  因為巴人的資財需要在出征寧州之後才酌情引入,於是李泰便著令江陵總管府先就近撥給湘州一部分資糧,起碼也要維持到今秋湘州當地有了收成之後。

  除此之外,李泰又將三弟李奧安排進湘州州府擔任從事,希望李遷哲能代為教導一番。如今湘州百廢待興,如何由荒入治絕對是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過程,他這三弟若能從頭到尾的見證下來,可要比書齋苦讀對才性的增長要更加的有效。

  至於說防備李遷哲跟巴人有什麽深入的交流和謀計,那是根本不存在的。疑人不用,主打就是一個心胸開闊。

  湘州這方面的事情安排便暫且告一段落,與此同時,江陵之戰後有些消沉的諸方消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也都再次湧來。

  首先是西魏國中,六官製正式施行,宇文泰也正式的進化為大塚宰,其他五官分別是大司徒李弼、大宗伯趙貴、大司馬獨孤信、大司寇侯莫陳崇以及新補柱國的大司空達奚武。至於李泰這個外任大行台的柱國,則就沒有分到豬肉。

  與此同時,宇文泰又分別委任長子宇文毓為隴右行台、豆盧寧為行台長史,嫡子宇文覺為關東行台、李遠為其長史,並且宣布中外府將要集中人馬兵力,再次發動東伐北齊。

  這東伐北齊,明顯就是一個重新確立中外府軍政中樞的政治口號,也是宇文泰得以擔任霸府首領的根本原因,此時再次強調可以挽回一下中外府在此前所展現出來的頹態,節奏和規模肯定也會有所克制,基本上對李泰影響不大。

  但另一件事對李泰就有一定影響了,宇文泰誓師伐齊的時候,順便把梁帝蕭繹給宰了,這就斷了台府再與南梁殘留勢力眉來眼去的可能。

  這一情況,李泰倒也早有預料,將賀若敦從巴蜀召回正是為此準備。當這一消息傳到襄陽後,李泰便即刻任命賀若敦為郢州刺史,南去以備長江下遊的變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