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北朝帝業》974.第972章 戰獲豐厚
  第972章 戰獲豐厚
  每一次戰爭勝利結束之後,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於盤點戰爭的收獲。

  由於這一次戰獲過於豐厚,再加上此番用兵並沒有太多文吏隨軍,以至於盤點收獲的用時頗長,一直到了戰爭結束之後的第三天,李泰才收到了一個大體的戰果統計。

  在這長長的一串戰獲名單中,牛馬羊等牲畜佔了極大的比重。突厥人幾乎是全民皆兵、全軍皆騎,馬匹的數量自然不少,而且經過充分訓練、可以直接充當戰馬的比例非常高。

  由於突厥人本身便沒有一個比較嚴謹系統的人馬統計,所以盡管戰鬥結束了,此間具體參戰的突厥人馬也都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而向魏軍投降並就陣俘獲的則有將近三萬之眾,能夠統計的殺傷則達到了一萬余。

  考慮到突厥營地比較開闊分散,逃散人馬數量必然也是不少,那麽此間之前所駐扎的突厥並其仆從部落人馬累加起來估計得有個將近十萬之數。

  這個數字看起來比較誇張,但其實也跟突厥人征發人馬的方式有關。首先是可汗直屬的人馬調集起來,再分遣使者傳告各方豪酋按照約定的日期來到可汗大帳集結,等到大軍出動一路上沿途所經過的部落也全都要隨從出征,可謂是實實在在的掃地為兵。

  如果沿途有的部落不肯奉從出兵,那麽接下來就會成為大軍征討的對象,毫不留情的摧毀其反抗力量,然後再將部落中剩余的人口和牲畜統統兼並瓜分。如此一來,就連一些一開始被迫加入的部族也會變得樂在其中。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動員方式,使得突厥能夠比較輕松的便聚結起數萬乃至十數萬的大軍,面對其他相對比較獨立的草原部落,那自然是擁有著泰山壓頂一般的壓迫力。

  馬匹是突厥人最主要的交通和作戰工具,在其軍隊中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存在。

  盡管在之前的交戰中逃散了不少的馬匹,但在戰後被收繳起來的同樣非常可觀,數量甚至多到難以計點,只能進行籠統的估算,而估算出來的結果則是將近二十萬匹的馬獲,而且其中戰馬的比例起碼佔到半數。

  不說其他的收獲,單單看到這些戰馬的統計,李泰便忍不住目露精光,甚至還有些不敢相信的加以追問道:“所得馬匹當真有這麽多?”

  “確鑿之數尚未可得,但估算所見還是有所保守,具體所得應該隻多不少。另有遊蕩左近的胡部人馬也在陸續召還,最終之數應當還有增加。”

  負責統計這些數據的宇文貴聞言後便連忙笑語說道,出塞此戰能有這麽大的收獲,也遠遠超出了他之前的預估,若非自己監督統計得來的數字,就連他怕是也不太敢相信。

  後三國末年雖然局勢越發的動蕩激烈,但氣候卻是逐漸回溫,由此便也影響到農牧生產的收獲大增。立足於這一背景下的隋唐大帝國誠然輝煌強大,而周邊的蠻胡勢力其實也迎來一個爆發期。稱霸草原的突厥汗國便要較之前的柔然等勢力更加強大,青藏高原上更是出現了吐蕃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統一政權。

  如今的突厥已經初步完成了對大漠南北的統合,所掌握的資源也是異常的豐富。幾年前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門去世後,其子科羅繼任為乙息記可汗,當時的突厥還沒有這般強大,為了繼續維持與西魏的關系,便一次性的向西魏進獻五萬匹馬。

  如今突厥實力更勝從前,而木杆可汗此番與西魏聯合出兵進攻北齊,也是希望能夠一雪前恥,大軍攜帶這麽多資源也並不奇怪。不過由於其人貪婪無度又過於輕敵,使得這些資源盡為西魏所繳獲。

  西魏本身並不缺馬,一則掌握著隴右河西這一優質馬源地,還在陝北河套之間建立著規模不小的官牧,二則在府兵製建立的初期,西魏軍隊中的騎兵比例並不算太高,畢竟兵員主體從原本的鮮卑鎮兵們轉變為如今的關西豪強部曲。

  不過誰又會嫌馬匹太多呢?更何況李泰本來就有著繼續擴軍與升級軍備的想法,如今所繳獲的這些馬匹,正好可以用來繼續擴大西魏官牧規模,並通過隴馬和塞馬的雜交培育以培養更加優秀的戰馬。

  除了馬匹之外,其他的牛羊牲畜也都數以十萬計。在突厥軍隊中,牛既要和挽馬一起擔當運力,還要和羊一起充當軍糧肉食。如果征途太遠、征期太長,有了這些牛羊的存在,便能確保大軍的給養不匱,軍中還有大量的牧奴負責放牧和宰殺處理這些牲畜。

  相對於數量龐大的牲畜群,其他的軍械和各類物料雖然種類也都頗為豐富,但數量便沒有這麽喜人了。數算下來,除了牧群之外最大宗的收獲還是之前由李允信和楊忠等人先後輸送而來的那些誘餌。盡管也有一部分在戰亂中遺失,但大多數還是保留了下來。
    除了物資的繳獲之外,人員俘虜同樣非常可觀。就陣生俘和投降的突厥軍眾有將近三萬人,而其他的敕勒、稽胡族屬也有兩萬出頭。

  前者除了突厥外,還包括有生活在漠北的鐵勒等客部、或者說奴部,屬於被突厥強征和兼並的胡部,只不過由於西魏眾將們對於漠北這些胡族也都比較陌生,便將之籠統的劃分為突厥人了。

  至於後者,其實並不是從漠北追從突厥南來的部族,而是本身就生活在漠南敕勒川的當地胡部,之前被木杆可汗分使人馬強行聚攏在此。

  原本是打算作為其漠南汗庭的奴部驅使,結果突厥此役大敗虧輸,就連木杆可汗都敗走逃竄,而這些當地的胡部自然也都紛紛的撥亂反正,重新回到西魏的懷抱。畢竟這些胡部豪酋們本身還各自擁有著西魏所授予的羈縻官爵,這會兒也都急不可耐的亮明身份,表示大家都是自己人。

  不過究竟是不是自己人,不是看這些人怎麽說,而是存乎李泰一心。趁著此番大勝之勢,他當然也要重新塑造一下河套地區的秩序和規則,以加強對於此地的管控力度。

  隨著此邊戰事收獲盤點清楚,陰山北面也傳來了好消息,賀若敦等追擊人馬與之前翻山北去的李賢所部人馬前後夾擊,成功在陰山山嶺間截獲了逃竄到了那裡的木杆可汗與其所部五千多名衛軍,且正自將木杆可汗一眾人馬押引返回。

  李泰聞訊之後自是大喜,他此番出擊突厥,起碼有一半的意圖都是鎖定在這個木杆可汗身上,只有抓住木杆可汗才算是一竟全功。於是他當即便著令史靜率領一千精騎,前往高闕戍接應。

  如今的突厥汗國人事制度雖然不像之後那麽完整,但也已經是自成體系、有了一個雛形。自阿史那土門成為可汗以來,便確定了其家族作為突厥王族的崇高地位。後繼的乙息記可汗在位時間太短,可以忽略不計。

  如今的突厥,除了木杆可汗這個首領之外,阿史那土門的其他兩個兒子也都有可汗稱號,分別是控地頭可汗與步離可汗。雖然都有可汗的尊銜,但彼此間還是有著差別,大約就類似於西魏的柱國之稱,又或者說可汗也有著大小之分。

  可汗之下便是葉護,通常由可汗的叔伯長輩以及同族耆老擔任,諸如之前被木杆可汗派遣作為使者前往長安的蒙葉護,便是木杆可汗的叔叔。另外還有土門可汗的弟弟室點密號為莫賀咄葉護,在突厥汗國建立不久便負責率部西征,其後人在日後建立了西突厥。

  比葉護稍低一級的便是設,地位大概等同於西魏的總管,乃是主管一方軍政的封疆大吏。另外一個比較熟悉的官職便是特勤,通常由可汗的兒子和族子親屬們擔任,擁有著自己的領地和領民,大概就類似於親王。

  除此之外,還有頡利發、俟斤等一系列非可汗一系的豪酋官職,諸如阿史德之類非可汗族系的突厥豪族,往往就擔任頡利發之職。

  至於其他隸屬於可汗王庭下屬的一系列官職,名目則就更多了,也跟西魏朝廷的文武官職差不多,並且有著各自的分工。

  之所以要對突厥的官職介紹了解一番,就是因為此戰所擒獲的突厥上層權貴實在是太過可觀,包括木杆可汗在內,大小三個可汗便被搞定了倆。其他阿史那同族人員老老少少也有二十多個,其他有官職在身的豪酋胡官則有數百人。

  當看到這長長的俘虜名單,以及所標注的他們各自身份與親屬關系的時候,李泰腦海中不由得惡趣陡生,如果把這些人統統乾掉,算不算將突厥的上層統治階級給統統摧毀?那麽接下來的突厥又會變成什麽樣子?
  不過這想法也只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逝,李泰自知單憑一場戰事也難以將突厥勢力給連根拔起,眼下所摧毀僅僅只是一路征師而已。

  如果他真的這麽幹了,而後續又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持續打擊突厥漠北與西域的勢力,那麽極有可能剩下的突厥人就會把進攻西魏疆土當作營造他們上位正當性的政治任務。一如東晉南朝的權臣每有篡代之心,就會開始興兵北伐一樣。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