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北朝帝業》第721章 翁婿雙璧
  傍晚回到城內家中的時候,李泰先入內府拜望母親,順便也認識了一下自家老三李奧的新媳婦。

  這一位弟媳乃是崔猷之女,博陵崔氏與隴西李氏也是多年的老親戚,這一門婚事也算是親上加親。李泰見到這弟媳性情溫婉,一派大家閨秀的模樣,父母和自家老三對這一門婚事也很滿意,他當然也沒有什麽可說的。

  李奧去年成親,而李泰因為南梁江陵人馬反攻建康的緣故,需要坐鎮荊州密切關注南面情勢變化而未暇返回參加婚禮,隻讓自家娘子代替自己回來一遭,此番返回關中,也特地為這少弟兩口子準備了一批禮貨,幫助他們成家自立。

  李泰自己並不講究兄弟共居不分家那一套,無論老二還是老三結婚,都給他們準備一份資財家業、鼓勵他們自立。但如果父母覺得膝下孤單,還要讓兒子們住在一起,他當然也不會反對。不過自家父母倒也開明豁達,再加上有了李泰這個老大作為榜樣,也都樂得見到兒子們當家立戶。

  當李泰向母親問安過後返回中堂的時候,新親家崔猷也被父親邀請入戶做客,見面之後,自然又是一番客套寒暄。

  李泰跟崔猷交情可不是因為這一次兩家親事開始了,早在他來到關西不久,便在表兄崔謙等人的引見下同這些關東世交們見過面。之後因為賀拔勝之事而遭到李虎出面刁難的時候,崔猷還幫忙發聲過,算起來崔猷也算是看著李泰在關西落腳立足並發展壯大的。

  之前李泰剛剛出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時任淅州刺史的崔猷也提供了一些幫助,才讓他在沔北順利發展。但之後崔猷由於生病的緣故歸朝休養,接替他的乃是三輔豪族梁昕。

  之後崔猷又隨軍東征,因為東征結果不甚理想,歸來後便一直賦閑在家,正好有時間操持兒女婚事,於是便促成了和李家的聯姻。

  此番再見面,崔猷也是非常的熱情,在同李泰稍作敘舊後便問起如今東南時局細節。李泰聽他不斷的提問並說出自己的看法,心知崔猷應是靜極思動,不想再繼續這樣賦閑下去了。

  畢竟崔猷不同於自家老子,有一個好大兒在外拚搏立功,可以輕松愜意的提前過上養老生活。

  崔猷如今年紀不算老邁,稱得上年富力強,正是乾事業的時候,而今南梁時局崩壞,也正是出成績的時候,他自然不甘心長期的賦閑於家。

  李泰雖然算是他的晚輩,但今在國中卻屬於勢位最頂尖的那一批,更兼掌握東南大舉,可以說是僅次於中外府而與秦州總管府並駕齊驅。如今總算等到李泰歸朝,得以當面討論時勢,崔猷也不好直接開口求職,於是便將自己針對東南局勢的分析認真向李泰講述一番。

  李泰自然也瞧得出崔猷的心意,不過他如果抱著即刻立功的想法爭取進入荊州總管府的話,可能是要失望了。因為短年之內李泰都沒有要大動乾戈的計劃,接下來一段時期荊州總管府都是以發展內政和軍隊建設為主。

  但見崔猷眼神熱切,言談也頗具有大局觀,李泰略作沉吟後便又說道:“此番歸國前在府中時,大行台垂問蜀邊事宜甚切,於是我便也同府中諸公討論一番。稍後自覺仍有余意未竟,未知世叔於此可有專見?”

  崔猷聽到這問話自是一愣,旋即便明白了李泰的意思,雖然這與自己想要到荊州總管府謀事的想法有所出入,但伐蜀同樣也是大功一樁,所以他便也認真思索起來。

  “蜀中之所以可謀,並不在於南梁的紛亂,而在於漢中的收復。漢中即得,必謀蜀中,何也?兩地表裡相依,不謀於遠則難守於近。製蜀之法,在於道路……”

  略作沉吟後,崔猷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看法。

  相對於李泰之前在中外府所言偏近於戰略的各種建議,崔猷則是著眼於伐蜀實際的執行問題,尤其是對漢中和蜀中的道路重點強調了一番。

  李泰聽到崔猷的描述,也不由得連連點頭。如今的他並不主政關中,所以對漢中、蜀中的地緣價值並不怎麽看重,更加重視的還是兩地的商業屬性,因為在不實際控制兩地軍政的情況下,唯有加強商貿溝通才能分享到兩地所蘊含的利益,而道路交通則就是促進兩地商貿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然道路交通也是出兵征伐的一個重要基礎,並且在征服蜀中之後,同樣也需要加強道路交通的建設,從而加強對於蜀中地區的控制。
    崔猷因為對於蜀中情勢了解的不是很深,再加上也是臨時思考回答李泰的問題,故而並沒有高屋建瓴的大發宏論,而是著眼於現實問題來闡述自己的看法。

  在聽完崔猷的講述之後,李泰便忍不住拍手讚歎起來:“世叔言事建策深入淺出、有的放矢,若能加入到謀蜀事務中,必能大益於事!”

  崔猷聽到李泰這番評價後也是忍不住笑逐顏開,但還連連擺手謙虛笑道:“我對蜀事所知不深,縱然偶發議論也只是先人余智、老生常談,未經臨事檢驗,也不知可行與否。”

  李泰一邊與崔猷笑談著,心內也一邊盤算起來。此番中外府圖謀伐蜀,他雖然不是具體的執行者,但參謀備問的分量也很重,不用想事到臨頭的時候肯定也是需要出人出力的給予實際支持。

  他雖然有責任配合中外府的軍事行動,但自己的利益也要有所體現。盡管之前確定了要讓堂兄李士操跟隨伐蜀的思路,但李士操未必能夠完全代表荊州總管府的利益所在,所以還是要更進一步的進行爭取。

  眼下正有崔猷這麽一個合適的人選,於是他便盤算著是否可以舉薦崔猷代替閻慶出任梁州刺史,為伐蜀進行前期工作的準備,同時也讓漢中與荊州總管府在軍政事務上獲得更加緊密的溝通和聯系?

  他心裡正自盤算此事,忽然又聽到前堂傳來一陣人馬喧嘩聲,旋即門仆便來稟告他丈人獨孤信正帶領一些京中時流入門而來。

  聞聽此事,李泰忙不迭起身出堂相迎,行至中庭隔牆內的時候,便聽到牆外傳來他丈人爽朗笑聲,旋即一群人便出現在了跨院門口處。

  “不請自來,親翁不要嫌棄啊!宣猷早來,稍後入堂先與你共飲一杯。”

  獨孤信先同李曉和崔猷打聲招呼,然後才又上前拉住李泰的手笑語道:“伯山真能奪人風采,我門中賓客知你歸京便連連催促來見,竟連案中酒食都沒有了滋味!”

  李泰先向丈人告罪一聲,倒是今日滿身風塵,準備明日再往拜訪的。旋即便視線一轉,見到了跟隨在獨孤信身後、存在感並不算高的連襟宇文毓,於是便微笑頷首。

  “別來頻思,太原公風采依舊啊!”

  因見丈人拉著李泰便往堂中走去,宇文毓也不好越過丈人上前打招呼,於是只能趁著李泰往來之際忙不迭作揖為禮,旋即便跟隨在後一路往堂中去了。

  隨同獨孤信一起過來的還有柳虯與其女婿韋孝固、隴右故屬皇甫穆等七八人,有的李泰還認識,有的則就比較陌生,但過門便是客,總要招待一番。

  待到入堂之後各自坐定,李泰見丈人神采飛揚的模樣,再聯想方才前呼後擁、就連宇文泰之子都跟在後邊做個小尾巴的情景,可是大異於之前被從隴右召回朝中那失落的樣子。

  看來獨孤信也已經適應了如今榮養國中的處境,如今在長安城也已經是混的如魚得水了。

  這倒也難怪,拋開獨孤信的柱國高位不說,顏值本身就是一個社交通行證,別說如今資望隆重,早年到處亂竄的時候那也是人見人愛。

  李泰之前同一些江陵人士交流的時候,還不乏人提及獨孤信當年寓居建康的故事,倒不是為了譏諷才舊事重提,而是真的對獨孤信的風采記憶猶新、讚不絕口。當見到風采更有勝之的李泰時,這份記憶不免就更加鮮活起來,連稱翁婿雙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