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北朝帝業》第575章 南學北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府學操場上,成隊的少年學童們正在一邊唱著歌謠一邊繞圈慢跑。他們未必清楚這些歌謠曲辭是個什麽意思,但是跟同伴們一起高聲唱起時,心內便會感覺熱情高漲、熱血沸騰。

  類似的歌辭有二十多首,全都謄抄在府學堂舍內外,學童們誰如果感興趣都可以用炭筆抄寫在自己的書板上晝夜誦讀。

  不認識字也沒關系,學府裡入夜前每天都會有一個時辰的加課,專門講解這些字詞章句,學童們如果感興趣便可以參加聽課,不感興趣那就早早休息,因為這只是選修課。

  類似的選修課還有《算經》等等,當然也少不了李大都督親自編寫的《幾何原理》等諸書。

  雖然屬於選修課,但實際上所蘊含的知識訊息和系統邏輯要比主修課程更高,所為便是篩選出有志於學而且智力較之同齡人更高一些的學童,從而進入下一個階段的教學。

  至於府學主修的課程,其實也變了幾番。最開始用的課程是《千字文》,但天地玄黃學了一套,多數州民和學童們都表示根本不知道學了個啥,畢竟他們的知識閱歷想要理解千字文還是有一定難度,而且也不需要寫玄幻小說、拿這個故弄玄虛的瞎分級。

  有感於鄉人們對於所謂正經技能知識的需求,於是第二版的掃盲教材用了《養魚經》等農桑養殖題材的農書內容。就這還是李泰派人往襄陽去訪求的,別的不說,南梁人藏書治學還是有一套的。

  不說這些漢晉時期的農書舊籍,甚至就連東魏賈思勰新出、李泰幾番求索卻無見蹤跡的《齊民要術》,在襄陽都有了一些抄本篇章流傳。而且據說遠在南梁的建康城中,已經有了完本《齊民要術》存在。

  不過南梁這些權貴們只是熱衷藏書,並不愛好種田,盡管收集各種圖書挺帶勁,但不管有用沒用,大部分也都束之高閣。真正被高效研習使用的,還是那些玄學理論。

  這第二版教材使用起來,最開始倒是熱鬧了幾天,甚至一些州民都跑來學府湊熱鬧旁聽,但幾天后還是顯露弊病。

  因為這些進學者基本都是完全的文盲,大字不識一個,要讓他們識字並且一開始就學習接受信息量極大的文字篇章,還是非常的困難。於是這些農書也成了選學的內容,用作學童們進階課程。

  到如今,府學終於確定了掃盲啟蒙的教材,分別是《二十四節氣歌》和《農諺三百則》。

  諸如“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小暑風不動,霜凍來時遲”等等,這些農諺本就農人們生產總結、口口相傳,琅琅上口之余,所描述的內容也都是這些農家子弟耳熟能詳的。

  有的早聽他們父輩常常念叨,有的則是聞所未聞,認真的記在心裡,等到歸家在父母鄉親們面前唱一唱、講一講,再拿樹枝在地上寫一寫,必然能獲得鄉人們交口稱讚,那場景想想就讓人興奮!
  李泰近日閑來都會到府學裡來逛上一逛,聽聽學童們誦讀聲,看看學舍內外那些炭筆塗鴉,再見到一些頑皮愚鈍的學童被罰站在堂舍外、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磕磕巴巴的誦讀農歌,他心裡便感覺甚有樂趣,這些學渣就得狠狠罰!
  府學的規模不小,整個荊州適齡的學童聚集此間,所佔用的建築面積也隻用了一半左右,剩下的仍待他用。

  李泰在府學裡開設了一座印坊,只不過眼下還沒有正式開工印刷圖書。

  因為荊州荒亂多年,雖然靠著襄陽,但是崇佛氛圍並不濃鬱、佛寺也並不多,如此一來便不好直接抄沒佛寺然後順勢發展雕版和印墨的製作,所以還待關中那裡派遣一些工匠過來,將這些配套產業建起才好正式印刷圖書。

  當然,要搞印刷產業最重要的還是書籍知識。關中本就文化荒漠,李泰之前在商原開設的印刷工坊主要還是靠的公文印刷來磨練技藝,技術倒是積累不少,但印刷的圖書卻非常有限。如今來到了荊州,當然不好再繼續糊弄下去。

  襄陽在南朝多數時候都是一種豪強武宗林立的邊鎮形象,但就這文化氛圍也比沔北、甚至於關中長安強得多。

  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李泰就讓人在襄陽市面上搜羅到了幾千卷的圖書,不過真正上檔次有質量的主要還是嶽陽王蕭詧贈送的。

  這家夥撈錢無度又通敵賣國,但卻也是一個文化人,前來雍州上任的時候便攜有圖書五六千卷之多,還送給李泰上百份包括書聖王羲之在內的南朝名人書法文帖。

  於是李泰又在學府中修建了一座藏書樓,用以收藏存儲從襄陽等各處搜羅來的圖書,並且把藏書樓管理員這個極度有逼格的崗位安排給了他老子李曉。

  李曉對於這個崗位也非常滿意,他本無仕宦之志,早年在河北清河時便耕讀自立,之前被嶽陽王召入府中也是擔任類似的工作,如今安坐在兒子為其修建的藏書樓裡,手不釋卷的批閱整理從各處源源不斷搜羅而來的圖書,日子可謂是過的相當愜意。

  有的時候讀書入迷,李曉乾脆就留宿在這藏書樓裡,渴了餓了便直去州府食堂裡與那些學童們一起吃上一餐。

  這一天,李泰巡查完學堂,轉到藏書樓這裡要喊他老子一起回府吃飯,父子倆各忙各的,已經十多天不相見了。李泰也是突然感覺這樣有點不孝,便順道趕過來看一看。

  當他來到這裡時,便見到閻正等幾名被安排在這裡的護衛們正在院子裡挖坑移植松柏。這些樹木不只能裝飾院落,也能隔絕噪音,因為府學完工時已經是盛夏,錯過了樹木移植的最佳時機,才一直等到秋後再做。

  “郎主來啦!”

  閻正見到李泰後便大聲呼喊道,這小子舊被李泰從隴右解救後便一直帶在身邊,後來李曉因知此子竟是恩人閻信的後人,便從李泰處將這小子要來,打算親自再教育一番。

  不過看閻正一身凌亂袴褶、滿頭滿臉的灰塵髒汗,想必又在學府裡跟那些少年鬥戲竟日,可見這教育成果也著實有限。

  李泰擺手製止了這些護衛們的呼喊見禮,抬手指了指藏書樓並目露詢問之色,待見幾人點頭確認,這才慢慢走進去。

  這藏書樓的一層是會客講學的一座大堂,不過學府那些學童是明顯還不夠水平到這裡來聽講,而崔謙等人又有公務繁忙,也鮮少有時間入此拜望,因此便顯得有些空曠。

  李泰繞過正堂,走進側方的起居室,入眼便見到書案上擺放著幾卷文籍,而他父親李曉正側臥案後橫榻上閉目假寐。

  一直聽到李泰翻看文籍的窸窸窣窣聲,李曉才醒了過來,見是兒子到來便在榻上正坐起來並微笑道:“今天怎麽有暇到學府來,前日還聽士遜說你南巡未歸,是南邊有什麽變故?”

  “變故倒也有一些,但也並不大。”

  李泰日前南去巡察一番,是因為坐鎮漢東安陸的南梁司州刺史柳仲禮奉命率部東去,他想看一看漢東方面虛實如何、有沒有什麽機會,安排好了相關的查探任務,隻去了不到兩天便返回了。

  他自知父親對這些戰略規劃沒有什麽興趣和見解,便也不再多說,指著書卷中父親做的那些批注,笑語問道:“阿耶作注《後漢書》,是有述史之志?聽說范氏故籍便在南陽,若加細訪可能鄉裡還有深受其學的後人仍在,可以引與阿耶相論!”

  李曉聽到這話後便歎笑道:“你少年時也不失親長的耳提面命,又受我家學多少?范氏遷族世系久遠,即便此鄉訪得族系,想必也已經相異兩類。”

  李泰聞言後臉色又是一囧,你說范曄他們家又帶上我幹啥。

  他心內腹誹著,瞧著阿耶這居室也有些散亂,於是便又說道:“閻正粗疏少年,打理自我尚且勉強。還是讓州府調使兩名仆婦侍婢過來,阿耶起居也能舒服妥帖一些。”

  “不用不用,閻正在此已經有些吵鬧了,不要再使別的口舌耳目過來擾我清靜!”

  李曉聞言後便搖頭擺手的拒絕,一邊將自己的文籍書稿收起,轉又不無希冀的說道:“聽你前說一次有可能把關東家人迎來,今有幾分眉目了?阿耶不是催你,知你此間事務繁忙,還要分心關注其他難免神思勞累,你弟既然閑在長安,不如我們兩個去做此事?”

  李泰自知父親對家人的思念,不過身在敵境活動終究太多限制和危險,李允信等去了一年有余,不久前才堪堪在晉陽城穩定下來,想要進行人事偷渡還需努力,特別是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於是他便安慰父親道:“事情交付能者才能事半功倍,我與阿耶俱是牽掛太深、關心則亂,若是按捺不住妄作舉動而讓人察覺,反倒會壞了事。阿耶你放心吧,阿母等今都遷居晉陽,是我部眾曾經橫行之地,安待一段時間必能有好消息傳回!”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