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第309章 前進吧,大王們!
  第309章 前進吧,大王們!
  楊豐和朱棣就這樣解決了馬和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最好給他改個姓。

  畢竟他之前支持朱允炆,而且暗中調水軍幫朱允炆守城,後來又去福建蠱惑地方抗拒朝廷。

  算起來也很引人注意。

  不如給他改個姓,比如乾脆改姓鄭,這樣也就沒有了馬和,只有個鄭和,時間久了誰還記得清,如此也免得有那些胡思亂想的,總是把馬和做的事情,與大王聯想起來,畢竟人人皆知馬和乃大王親信。”

  楊豐說道。

  “那就依大使,讓他改姓鄭!”

  朱棣微笑著說道。

  不過這的確很有必要。

  說到底他在之前扮演的角色,必須要隱藏的,但馬和是他親信,事實上是老朱賜給他的宦官,如果繼續用馬和這個名字,後世看這段歷史時候立刻就會與他聯想起來,但改姓變成鄭和,過幾十年就很容易模糊了。

  鄭和……

  鄭和與他無關啊!
  他的親信是馬和,這個叫鄭和。

  至於為什麽這個鄭和統領水師,還有原本統領水師的馬和去哪兒了?
  除非專門研究歷史的,誰會去糾纏這種問題?
  楊豐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馬和變鄭和。

  至於劉榮,楊慶這些人,都屬於不值一提的小角色,劉榮才只不過是個燕山護衛的普通軍戶,他爹才是個百戶,楊慶也只是鄭和手下一個小的嘍囉。這種人怎麽可能影響朱允炆這種級別的,所以他們在朱允炆的叛亂過程中無非就是個小卒子而已,沒必要深究。劉榮因為要對峙,倒是會在記錄上留下一筆,但楊慶這種連留都不會留,最多說鄭和安排船接朱允炆南下而已。

  至於船長是燕王手下另一個親信宦官楊慶……

  誰會關心船長是誰?

  總之經過一系列操作後,燕王在這場叛亂中扮演的角色,基本上也就無限淡化了,倒是他對撥亂反正起了重要作用。

  最先可是他的家廟主持道衍大師北上告變。

  而這一點很重要。

  這是揭開皇帝遇弑真相的第一步。

  然後也是劉榮逃回,最終帶來了真正的元凶。

  燕王功莫大焉!

  “哈哈!”

  然後兩人相視一笑。

  既然朱允炆已經南逃,也就沒有必要再管,左右他也就是去廣州,回頭再解決,正好連何家和王弼一起解決了。楊豐等人繼續南下,回到京城後剩下就與楊豐無關了,反正皇后暫時監國,不過事實上朝廷的事接下來就是小公主和她一幫哥哥,尤其是朱棣和遼王主持。其實也沒別的事,因為必須立刻把老朱下葬,而且不僅僅是老朱,他孫子也得趕緊下載,和一直在冰庫裡的老朱不同,朱允熥可是一直被他哥哥拉著當護身符,雖然有防腐措施也撐不住啊。

  所以老朱下葬後,必須立刻再把他下葬。

  然後還得給他修陵。

  好在一邊安葬老朱一邊修他的,也不用太高規格,隨隨便便意思一下就行。

  他也等不及了。

  而就在老朱葬禮期間,各地也紛紛反正,因為還顧不上管,就隨隨便便下了道旨,告訴各地官員士紳都不要有疑慮,老老實實做事就行,然後各地官員士紳也就信了。

  包括福建也在鄭和帶領下,選擇了放開原本關閉的關卡,重新接受朝廷旨意,他本人攔截何榮的艦隊失敗然後北上,也可能是故意失敗,反正他是朱棣的人,楊豐也沒準備朱棣真老老實實。總之鄭和率領水師重新回到太倉,然後繼續統領這支水師,像他這種人才很難得,至少目前大明真沒有可替代的。

  這不是朝廷那些水師將領,他們最多也就是在近海轉轉,這可是往返橫渡太平洋的。

  這是真正的航海家。

  放到大航海時代,那也是頂尖的高手。

  楊豐自己都不一定有他的本事。

  統帥艦隊,橫渡太平洋,然後在美洲和土著交往,完成搜集各種作物的任務,再橫渡太平洋返回,期間經歷的是真正千難萬險,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個往返。

  需要他具備各種能力。

  航海,軍事,天文,甚至部下的思想工作。

  像這種人才得容忍些。

  五台山。

  使館三樓。

  “諸位大王!”

  楊豐看了看正在落座的藩王們。

  所有藩王全到齊了,就連靖江王也到了,這時候的靖江王是朱守謙的兒子朱讚儀,他其實剛剛襲封,原本歷史上他甚至到建文二年才襲封,只不過這次朱允熥一繼位就讓自己這個堂弟襲封了。主要是因為朱允炆出逃之事,民間對皇帝陛下非議頗多,所以趕緊讓這個堂弟襲封,顯示自己是兄友弟恭,反正老朱活著時候就已經給這個侄孫封了世子,而且還讓他到各處藩王那裡學習。

  不過這次靖江王進京,除了給他叔爺會葬外,更多其實是避難。

  朱允炆已經到廣州。

  然後繼續以監國身份,要求兩廣安南等地都聽他的。

  王弼當然接監國敕。

  這樣壓力就到了靖江王這邊,如果他接監國敕,那他就等於背叛朝廷這邊,而朝廷大軍南下討伐,他在桂林是第一個面對戰爭的。如果他不接監國敕,那就意味著他臣服京城,王弼大軍北上,他還是第一個面對戰火的。

  既然這樣趕緊跑吧!

  反正他是進京會葬,跑的可以說名正言順。

  “靖江王,趕緊坐啊!”

  楊豐擺出一副周朝先的派頭朝站著的靖江王說道。

  “小王只是郡王,如何敢跟諸位叔父並列,等議出結果,小王遵從即可。”

  後者趕緊說道。

  “讓你坐你就坐!”

  楚王喝道。

  旁邊還淳樸著的齊王傻呵呵笑著。

  他當然也得來,哪怕來湊個份子那也是一個位置,不過他後面還跟著王妃,王妃瞪了他一眼,齊王趕緊畏懼地閉嘴,看起來馴順的很。

  靖江王隻好陪著笑臉,在最下首坐下。

  然後小公主帶著張纓和春姬走過來將一張巨幅地圖掛在楊豐身後。

  “今日楊某作為中間人,調停大明皇室紛爭,原本應該是皇后參加,但皇后臨盆在即,不敢擅動,故此委托含山公主代替。諸位如何商議,與楊某無關,楊某只是中間人,給諸位做個證,你們商議出的結果,就是最終結果。”

  楊豐說道。

  “我家大王不用商議,我齊藩上交所有護衛,全家進京。

  都是些窮鄉僻壤,如何能比得上京城這花花世界,只要朝廷每年別少了我齊藩俸祿,我家那些田產商鋪都給我們留著,免得耽誤了大王治病就行了。”

  齊王妃很乾脆地說道。

  “王妃果然伉儷情深。”

  楊豐感歎道。

  齊王妃微微一笑,然後給她丈夫擦嘴。

  果然伉儷情深。

  諸王全都暗罵無恥。

  “我們魯藩一樣,不過世子還沒襲爵,這有些麻煩。”

  魯王妃說道。

  “嫂子放心,新君誕下之後,皇后就以監國太后下旨世子襲爵,並以嫂子為王太妃。”

  小公主說道。

  魯王妃滿意地點了點頭。

  她要的就是王太妃,畢竟世子不是她生的,她無兒無女,但有這個王太妃身份,就意味著以後她還是魯王府之主。進京之後魯王就算成年,也不過是一個無兵無權的藩王,根本沒能力擺脫她手掌,更何況她還有楊豐撐腰,她兄弟也都手握兵權。

  她要的就是繼續控制魯王府。

  “我選留在京城,不用就藩了。”

  沈王說道。

  看得出其實也不是很甘心,不過他也沒的選擇。

  “還有誰不就藩了。”

  小公主看著唐王等人。

  後者趕緊表明態度,唐伊安郢都選擇不就藩。

  “不就藩也好,不過藩田還是要給你們的,一家十萬畝,不過由朝廷代替管業,每年賦稅給你們,另外給你們在京城修王府。”

  小公主說道。

  明朝藩王的藩田本來就有自己管業和朝廷管業,前者就是自己安排手下在各處莊子收租,但租額應該是朝廷定的,因為明朝後期有過藩王收租太高被皇帝下旨斥責。不過就算這個太高,其實也比士紳收的低,但也不是說種藩王的田就舒服了,藩王收租的確不高,但管事的自己也是得撈錢的。

  總之和士紳的差不多。

  而朝廷管業的,就是地方官根據轄區藩田數量,每年交個固定數字。

  至於多少……

  給你多少就拿多少!

  堂堂藩王和小民爭利,有意思嗎?

  比如福王就經常要不到。

  至於修王府,現在已經很廉價,主要是水泥大量應用,而且鍛鐵筋,竹筋這些也開始使用,總之成本不會太高的,就是壽命短點。

  但是……

  那就不關朝廷的事了。

  既然這樣,那幾個對封地沒興趣的藩王,紛紛選擇進京。

  寧王,肅王,韓王,谷王,代王,珉王……

  珉王也不想回雲南了,他回雲南還得被沐晟欺負,而且沐晟目前態度還不明,說不定是支持朱允炆還是支持朝廷,總之他是不想回去了。所以最終選擇不進京的,就只有燕,周,晉,秦,楚,蜀,慶,遼八王,至於靖江王當然選擇進京。

  “諸位,外面的世界很大,好地方很多,何不出去闖一闖?”

  楊豐說道。

  諸位藩王微微一笑。

  闖個屁啊!

  老老實實做個寓公吧!

  “如此就剩下六位兄長,兩位侄兒,但陛下尚在時候,已經決定這條線之內不留藩王。”

  小公主指著地圖上的線。

  這條線其實就是明長城,遼東邊牆開始,一直到山海關,然後向西到嘉峪關,根據這條線,遼王,燕王,秦王,慶王,周王,蜀王都在內,剩下楚王算不算得另解釋,畢竟他在安南,倒是晉王確定在外,畢竟他現在已經移藩朔方。

  “妹妹直說吧!”

  遼王憂鬱地說道。

  “爹爹對四哥已經有安排,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至於哥哥的廣寧的確在這條線以內,故此有兩個選擇,一是移藩大寧,接寧王封地,至於遼藩產業依舊保留。第二,於大明目前已有之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之外,擇一地經略,南洋,西域,抑或其他地方都可以,就像四哥一樣,以經略之職節製一方。大明目前已有之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之外,打下的土地,都作為你的封國,以後就如同朝鮮,倭國般隻稱臣納貢,但國事皆由自己決斷。”

  小公主說道。

  “打下的都是自己的?”

  蜀王說道。

  “對,打下的都是自己的。”

  小公主說道。

  “但無兵無糧,如何經略開拓?”

  周王說道。

  他這才幾年,就要第二次搬家了。

  “大王,在這之前,你還是大明的經略,自然是帶著大明的官軍,之前我就對大王說過,你可以南下經略印度,在此之前你依然是以周王節製烏思藏,朵甘等都司。故此你可以調動這些都司的兵馬,他們想來也喜歡去印度發財,甚至你可以暫時保留目前的封地,畢竟就算移藩也得有足夠時間才行。你以周王節製轄區,從這些轄區調動兵馬,跟著你南下為自己打下領地,至於期間的軍費,朝廷自然不會不管,燕王西征不也是花朝廷的軍費?”

  楊豐說道。

  這樣就可以了。

  當然,他並不指望周王真有能力從高原南下印度。

  這太艱巨了。

  但這個過程中,原本只是羈糜的烏思藏,朵甘兩都指揮使司,卻可以真正納入大明統治,再說周王也不會吃虧的,他真想南下印度其實也能做到。

  走亞東山口的確困難,可走……

  好吧,他走哪兒都挺誇張的。

  但這關楊豐屁事,反正道給他劃出來了,他走不走,能不能走成就隨便了,再說他就算賴在西寧,其實朝廷也不會往外攆。從小公主的線的確是在內了,但無論楊豐還是小公主其實也都沒真把周王算在遷移行列,他那地方能有人待就不錯了,這兩年周王也是全靠青鹽才撐住。

  周王默默看著地圖,明顯有了躊躇滿志的樣子,畢竟朱棣的成功就擺在他面前,朱棣前面是廣袤西域,他前面可一樣也是廣袤土地……

  的確很廣袤。

  放眼望去一片等待他征服的土地。

  但就是中間橫著座海拔最高近九千的巍峨山脈而已。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