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男耕女織才是最幸福的
對於朝鮮國內的情況,朱慈烺時刻關注著,在漢城被攻破的七天后,錦衣衛的密探就將消息傳回到了山海關。
此時幾十萬大軍早已抵達山海關,並且都已經進行完了第三項的綜合戰力考核。
第三項考核也不複雜,朱慈烺按照花名冊,隨機從五軍中各自挑選了兩千名士兵將領,其中弓箭手,刀盾兵,長槍兵,騎兵各五百。
挑選完後,根本沒給他們任何整編融合時間,也沒有指定誰是指揮官,然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考核。
完全就是模擬一群被打敗,剛收攏的潰兵。
首先是對號令的考核,兩千人按照號令,進行一系列的演練。
結果除了中軍,其余各軍皆是一塌糊塗。
然後便是體力考核,半個時辰內,全副武裝徒步行軍二十裡,同樣達到要求者,寥寥無幾。
再者就是膽氣考核,兩千人抱團,直面騎兵衝鋒,五十步內陣型不亂,便算合格。
同樣除了中軍,剩下四軍皆出現了騷亂,至於最後一項騎兵考核,由於訓練時間太短,也只是簡單的考教了一下馬術,和馬上劈砍。
各軍的兩千人都是隨機挑選,臨時組合的,他們的素質完全能體現得出來,各軍整體的戰力和單兵素養。
一連幾日考核下來,也讓朱慈烺認識到了,想要訓練出一支能戰的軍隊出來不難,只要軍餉不缺,夥食足夠,便能做到這一點。
可要訓練出一支強軍出來,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如今大明日常士兵的操練,和戰場的指揮十分的混亂,還不如漢唐時期,就更別提戰國時了。
原本朱慈烺還想著如果各軍的實力還算可以,那便趁機直接殺入遼東,將建奴滅了,可考核過後,便將這個念頭立即掐滅了。
如果堂堂正正打一場,五軍加起來確實不懼建奴,防守更是綽綽有余。
可要是主動進攻,去攻城拔寨,在騎兵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多半最後得吃大虧。
所以在收到朝鮮國都已被攻破,便率領大軍打道回府,他決定回去後,制定一部統一規范的步兵操典,必須嚴格按照操典來訓練。
而不是像現在這般,將領們各訓練各的,完全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來操練手下的士卒。
同樣,戰場的指揮體系也要形成統一,號聲,鼓聲,旗語都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讓所有士卒都能理解。
為了公平,朱慈烺將黃得功的右軍,和周遇吉的後軍進行了換防。
由周遇吉率領後軍接管山海關和薊鎮的防務,黃德功則是率領右軍先一步行軍至通州,中途接受考驗。
這次的會操檢驗雖然費時費力,但對朱慈烺的收獲卻非常巨大,起碼讓他對古代的行軍打仗有了個具體的了解,和清晰的認識。
也讓所有士卒都認識到了皇帝對軍隊的重視。
同樣各軍將士都對皇帝產生了巨大的歸屬感,整體的士氣都提高了一大截。
所以他打算留下祖訓,今後的帝王每兩年,都要像這般親自檢驗一次軍隊。
大軍回到通州後,已經到了五月份,整整耗時兩月。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一片金燦燦,八百多萬畝麥苗都已到了收獲的時候。
朝鮮的事兒朱慈烺沒再管。
不是母國食言,而是朝鮮自己不爭氣,連最低的一個月都沒堅持住,讓母國如何救援?
隨著朱慈烺一聲令下,各軍又紛紛返回各自駐地,開始幫著軍戶們收割夏糧。
而這,也是軍隊第一次幫軍戶收糧,同樣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因為大鍋飯是不能吃太久的,這點朱慈烺比誰都清楚,所以夏收過後,各軍屯也要進行改革,像宣府大同那般,將田地分到各個軍戶名下,各自耕種,各戶單獨開鍋。
各軍的正兵和輔兵,除了少部分老兵退役,也要徹底轉為職業兵。
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兵,哪怕身經百戰,也是比不上十七八歲的小夥子。
各地都在轟轟烈烈的割麥子,大收獲,朱慈烺卻是將精力再次放到了城西的工業區上。
只見城西原本的空地上,已經整整齊齊的排列著兩百間磚瓦大平房,每一間都差不多有兩百個平方大。
從裡面傳出來的嘎吱聲,顯然已經開始在紡紗了。
而更遠出的平房住宅區,和更多的大平房作坊,倉庫也正在修建。
京城附近的軍戶雖然回去夏收了,可那些武官們又從宣府大同招募來了幾十萬剛春播完畢的青壯。
“陛下,目前已投入五千架防紗機,每一間平房可容納四十架紡紗機,要是織布機再不盡快投入,倉庫裡的紗錠就要快堆不下了。”
朱慈烺看著車間內幾十名婦女正在操縱一架架紡紗機,竟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仿佛又回到了前世的一家工廠,一旁的柳心蘭則是介紹道。
朱慈烺不在的這兩個月裡,紡紗織布的事兒都是她一直在打理。
“心蘭,這些婦女都是從哪裡招募來的?”
朱慈烺看著那些手腳略顯生疏的女人們問道,這些女人中最小的只有十二三歲,最大的四五十歲都有。
“回陛下,她們都是軍械監旗下匠戶的家屬,按照營造監招募青壯乾活的規定,每人每日都有三十文的工錢,所以還有許多匠戶家的女眷都嚷著也要來紡紗。
陛下如今織布機也打造出來了上萬架,要不空出幾間屋子出來織布吧,不然倉庫裡的紗錠真的要堆不下了。”
柳心蘭解釋完,然後又試著建議道。
“好吧,那就暫時空幾間房子出來用於織布,先培養出幾百名會織布的女子出來,到時候再讓她們負責教授那些軍戶家的女眷。
不過,這紡紗不能按照一日給三十文的固定工錢,而是應該按照她們每月紡出多少個合格的紗錠來給工錢,可以規定每個紗錠多少錢。
每個車間派遣一名識字的宮女或太監來負責記錄管理,同樣他們的俸祿,也要按照整個車間紡出的紗錠數量來定。剛開始可能有些生疏,就給一個月的適應期吧!”
朱慈烺邊走,邊給她傳授了一些現代工廠的管理制度。
紡紗肯定是要按量來計算工錢的。
“嗯,奴婢都記住了,不過陛下,奴婢覺得織布如果也放在工業區集中來織,應該能省時省力許多。”
“這個問題朕也想過,集中來織確實要減少許多麻煩,但這樣一來許多女子便要長期離家與親人分離,少女還好,可婦人就比較麻煩,所以朕思來想去,還是就讓她們在家織布好了。”
朱慈烺擺擺手,歎了口氣。
這是古代,恐怕沒哪個男人願意讓自己的妻子和女兒長期離家。
別說長年累月的離家,就是在外面單獨歇一夜,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兒。
所以暫時也只能搞小農經濟,男人種田,女人平時在家織布。
這樣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生活,才是所有華夏古代百姓所追求的。
無非就是將紗錠送到各村,然後再將布收上來,有些麻煩罷了,但為了百姓的幸福,朱慈烺認為這點麻煩還是值得的。
至於工業化,還是等蒸汽機發明了再搞吧,到時候可以專門培養一些工人家庭,妻離子散肯定是不行的,那不符合這時代人的觀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