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拜將
看著一眾文官失魂落魄被直接趕了出去,右側的勳貴武將們都是非常的解氣。
就連英國公和定國公心中都大呼痛快。
他們料到陛下不會將大權交給文官,卻沒料到陛下竟這般給力直接。
這魄力,即便太祖成祖都有不及呀!
“眾愛卿對朕任命周遇吉為守城大將可有異議?”
朱慈烺卻是再次看了過來。
對文官他可以粗暴直接,可對這些勳貴和武將卻必須要以理服人。
“啟奏陛下,周總兵雖久經戰爭,然畢竟職屬山西總兵,若擔任京師守城大將,恐有不妥,京營將士也未必心服,望陛下三思!”
有了剛才文官的教訓,勳貴們態度也客氣,小心許多,一名伯爵出列道。
“臣附議,望陛下以大局為重,另擇賢臣良將!”
“啟奏陛下,英國公一脈世代忠義,為國盡忠者數不勝數,乃天下武將之楷模,臣建議由英國公總攬全局,必能使內外諸軍上下一心。”
“臣附議!”
“陛下,定國公一脈,世代忠良,先祖們曾跟隨太祖成祖橫掃天下,功勳赫赫,臣建議由定國公執掌內外諸軍…”
一時間,勳貴們竟分成兩派。
一派選擇支持定國公,一派選擇支持英國公。
說著說著竟爭吵了起來,有甚者更是挽起袖子,準備大打出手。
至於周遇吉,早就被遺忘在了角落,唐通和吳湘始終都冷眼旁觀。
看著一眾勳貴們開始推拉扯嗓,爭的面紅耳赤,朱慈烺心中跟明鏡似的。
這幫家夥如今也變聰明了,竟然還知道給他演戲,造成兩派不和的假象,以便讓他這個皇帝寬心製衡。
“肅靜!”
王德化見場面失控,隻得再次喝道。
“朕自是相信兩位國公的忠心與能力,由兩位國公其中一人節製內外諸軍,於情於理,於公於私都是最合適的。
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兩位國公長期在京,對闖賊知之甚少,知己卻不知彼,勝負實在難料。
而此戰關乎我大明的江山社稷,也關系到在座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是半點風險都不能有的。
所以要以守住京城為首要目的,來選擇守城大將,兩位國公可有十足把握?”
“這…臣必竭盡全力,與京師共存亡。”
兩人臉皮終究不夠厚,沒有拍著胸脯保證,而是委婉地拜道。
其實兩人心裡也確實沒底。
“朕不要你們與京師共存亡,朕只要你們守住京師,打退闖賊。”
“朕之所以選周愛卿為守城大將,那是因為他在寧武關憑借區區萬余兵馬,不但阻擋住百萬賊軍,還擊殺賊軍高達二十余萬,若非最後兵盡糧絕,朕下旨讓他棄關回京,賊軍仍無法越雷池一步。”
“兩位國公,若換作你二人其中一人,能否做到這一步?”
朱慈烺說完後,眾人皆是露出震驚之色,齊齊看向了末尾的周遇吉。
也終於明白陛下為何執意要選他了。
這種戰績,確實能夠稱得上大明第一善守大將。
“臣自愧不如。”
英國公和定國公對視一眼,隻得長歎一句,齊聲答道。
顯然兩人也看出來陛下態度堅決,恐怕難以改變,加上周遇吉也算得上是新晉勳貴,便也沒再堅持。
“竟然眾愛卿都無異議,那此事便這麽定了。”
朱慈見兩人妥協,也松了口氣。
不然還真不好辦,畢竟他們才是守城的主力。
“周遇吉上前聽封!”
“臣在!”
周遇吉也沒遲疑,立即出列來到殿中單膝跪下,心中卻早已感動得一塌糊塗。
“周愛卿,朕現在加封伱為太子太保,五軍都督府大都督,執天子劍,持天子詔,統禦內外諸軍,凡不尊號令者,上至皇親勳貴,文武百官,下至軍民士紳,皆可先斬後奏!”
“臣周遇吉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周遇吉三叩高呼後,這才從一旁太監端著的托盤上,接過天子劍與詔書。
然後轉身一手持劍,一手持詔書,高舉著面相群臣。
“拜見大都督!”
眾人雖然羨慕的要死,但也不得不朝著周遇吉行跪拜大禮。
因為此刻,周遇吉便代表天子,替皇帝行使權力,可謂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種情況,別說有明一朝,自唐亡以後,便再也未曾出現過。
儀式結束後,朱慈烺又命人在皇城大校場,搭建了一座巨大的封將台。
當著三軍將士的面,再次宣讀詔書,賜天子劍,拜周遇吉為守城大將軍,甚至仿照古禮向他行了大禮。
眾將士也是看得熱血沸騰。
畢竟自從宋以來武將一直被文官壓製,明朝文官更是視武將為奴仆,士兵為豬狗。
今日陛下仿照古禮搭台拜將,也就意味著武將地位低下的日子將一去不複返。
武將們也都憧憬著一天也能被拜為大將軍,大都督,立蓋世不朽之功,名傳千古,流芳百世。
儀式結束後,已是到了下午。
朱慈烺又將所有勳貴和中高級武將,召集到了建極殿內,召開軍事會議。
原本應該在武英殿召開,奈何武英殿如今變成了倉庫,堆滿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只見空曠的大殿中間,擺放著一張木質京城模型,朱慈烺也放下架子與眾人圍在一起。
“周愛卿,這是朕命人製作的京城模型,你看該如何布置防禦?”
眾人也都齊刷刷的望向周遇吉,想看看他是否真有幾把刷子。
“陛下,京城城牆高大堅固,外有寬闊的護城河環繞,賊軍雖號稱百萬,卻並不擅長攻略城池,只要防守得當,不出紕漏,賊軍想要破城,絕無可能!”
“臣建議,首先將所有城門全部用磚石封死,以防城中奸細,裡應外合,偷偷打開城門。”
“好,不錯,將城門全部堵死。”
朱慈烺一拍巴掌,暗道他果然沒選錯人,一下就戳到了重點。
歷史上就是這邊還在頑強抵抗,那邊卻有人偷偷打開城門,放賊軍入城了。
最後搞得到底是誰先打開的城門,都扯不清楚。
“陛下妙讚了。”
周遇吉趕忙謙虛一句,又繼續道:“其次,京師城牆長約五十余裡,我軍雖有十萬之眾,但若將兵力平均分駐各牆,則太過於分散,不利防守。
所以臣建議,各面城牆,各處城門,先不必調派太多的兵力駐守,只需少量兵馬即可,留足援軍,尤其是精銳,到時賊軍從哪面進攻,我軍便調派援軍去支援那面!”
“嗯,不錯。”
“這樣布置甚是合理。”
眾人都是點頭,表示認同這一點。
“其三,外城城牆比內城城牆要低矮一些,我軍要隨時做好外城被攻破,甚至危急時刻,主動放棄外城,退至內城,以便集中兵力固守。”
“可先將外城百姓遷往內城,將靠近內城牆一側的房屋拆毀,磚木運至城頭防守。”
“什麽?”
“這如何使得,外城人口不下百萬,哪裡是說撤就能撤的?”
“不錯,就算能撤,內城也安置不下呀!”
一眾勳貴這次卻是集體炸了鍋。
畢竟京城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外城。
“這樣吧,先加那些流民中的老弱遷入皇城安置,至於外城居民願意遷就遷,不願意遷暫時也不勉強,但靠近內城牆一側卻是必須要遷。”
朱慈烺雖然非常讚同周遇吉的建議,但也知道外城人口眾多,工程太大。
一旦強製執行,肯定會引起重大騷亂,所以也隻得退而求其次。
眾人見陛下如此說,倒也沒在多言。
緊接著便開始布置防守任務。
八萬京營,由七位侯爵各統五千至七千,共計四萬五千人,分守內城四面城牆和外城三面城牆。
剩余三萬余人,由兩位國公統領,分駐在外城和內城中心,以便及時馳援各牆各門。
唐通的八千人和周遇吉千余人則作為精銳救火隊,哪裡情況危急,便支援哪裡。
而一萬禦林軍和兩萬淨軍,將作為總預備隊,和督察巡視隊。
吳湘負責統領指揮流民青壯搬運物資,協助防守。
李若鋌的錦衣衛負責維持外城秩序,東廠則負責維持內城秩序。
一番布置下來後,眾人都信心十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