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糜漢》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
  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
  關羽薨逝的消息是瞞不住的,劉備亦沒有打算隱瞞關羽薨逝的消息。

  所以劉備在泣淚許久之後,便讓身旁的侍郎宣布了這個消息。

  而當關羽薨逝的消息傳遍新野城內外的時候,新野城內外的漢朝軍民瞬間陷入了莫大的悲傷之中。

  漢朝軍士因為軍規的彈壓,所以無法將內心中的悲傷表現的太過熱烈。

  但是新野城中的民眾在得知關羽薨逝的消息之後,有許多民眾馬上就如劉備與張飛一般,開始痛哭起來。

  民眾的情感是純樸的,他們不是文人。

  當自身面對難以抑製的悲傷時,他們無法做出華麗的辭賦來表達他們的悲傷。

  他們唯一表達悲傷的方式便是失聲痛哭。

  而在那些痛哭的新野民眾中,以年過四旬的老者為主。

  唯有這個年紀的新野民眾,才是最記得當年關羽領兵守護他們恩德的那一部分人。

  或許在新野城中,劉皇叔的名聲是最為深入人心的。

  但是響亮的劉皇叔名聲並非是他一人所造就,而是他麾下眾多英才共同努力才形成的。

  而在那些英才中,關羽無疑是除去諸葛亮之外,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

  可是當這顆璀璨明星落下之時,帶給眾多新野民眾的就是無盡的悲傷了。

  於是乎在將軍府中傳來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之際,在將軍府之外亦有此起彼伏的痛哭聲在新野城內響起。

  這一日,新野城上下同悲。

  而當關羽的死訊傳遍大漢的其他郡縣時,很快大漢上下就會陷入一片舉國同悲的氣氛中。

  特別是在這關羽恩威最為深重的荊州之地。

  只是雖然劉備悲傷難以自製,但是身為大漢天子的他,卻不會被悲傷完全掩蓋了他的理智。

  因為若是如此,那反而是會讓他的二弟走的不安心。

  所以為國為弟,劉備都必須在兩件大事上早做決斷。

  兩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關羽薨逝後他該獲得何種諡號。

  諡號始於西周。

  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大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諡號。

  而在古人濃厚的注重身後名的傳統觀念中,諡號所特有的蓋棺定論的性質,讓他成為了乃至於天子都十分在意的一種稱號。

  只是諡號不是每個大人物都有資格獲取的。

  在漢代的傳統中,對於人臣來說是非列侯者不諡,但是並非所有的列侯死後都有資格獲得諡號。

  並且哪怕一個人有榮幸被朝廷賜予諡號,但諡號亦分為美諡、中諡、惡諡三種。

  得美諡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高度認同他生前所做的貢獻。

  並且美諡可以成為得諡者在後世的代名詞,從而流芳千年。

  例如漢之昭烈,宋之武穆等等。

  而若是一人在死後被評上惡諡,不僅他在世的後代很可能會失去現有的權勢地位,讓他的家族走向衰落。

  在後世這人的名聲,很大概率亦是遺臭萬年的。

  由此可見諡號在古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而以關羽身前的權勢地位,以他生前為大漢所立下的功勳,他定然是有資格獲得諡號的那一類國之勳臣。

  只是因為諡號對於一個人,乃至於一個家族的影響太大,所以關羽的諡號該用何,這幾日在新野城中的諸位大漢公卿皆是爭論不休。

  不過諸位公卿大臣爭論的主要焦點,在於該給關羽何種美諡。

  畢竟能被劉備帶在身邊的公卿大臣都是人精,以劉備對關羽的感情,加上關羽生前為大漢立下的巨大功勳。

  若有人敢對關羽理所應當獲得美諡一事提出異議,那他是肯定會被劉備送下去向關羽親自賠罪的。

  可是有些奇怪的是,按照常理來說應該對關羽的諡號最為在意的劉備,他卻在看到眾多大臣獻上的各種美諡後,采取留中不發的做法,一直不對關羽該用何種諡號做出決斷。

  只不過雖然眾多公卿大臣有著疑惑,但他們卻覺得這應該是劉備這段時間過於悲傷,加上他想要好好為關羽挑選一個極佳諡號的緣故。

  所以討論關羽諡號的風波很快就過去,只是在這場風波過去後,一件事的爭論便又被擺在了台面上。

  這件事便是關於在關羽薨逝之後,荊州該由誰來鎮守的問題。

  相比較於關羽的諡號選擇問題,荊州日後該由誰鎮守的這個問題,這才是眾多公卿大臣心中的國朝第一要務。

  因為荊州對於目前的大漢來說,實在是太過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不下於今漢國都所在的益州。

  對於這樣的一個要州,他的鎮守人選無疑是關乎著大漢國運的。

  本來這件事是不會引起爭論的。

  因為按照政治中的順位繼承慣例,當大將軍關羽薨逝之後,荊州都督一職應該由地位僅在他之下的驃騎將軍馬超繼承。

  但是馬超完全是不被人所信任的,所以這個選項壓根就沒人向劉備建議過。

  在將馬超當做隱形人忽略掉之後,那麽鎮守荊州的大將,自然應該是車騎將軍張飛。

  張飛在真實的歷史中,雖說不是如關羽一般的統帥大將。

  但他亦不是後世小說裡所編排的那般是短智之人。

  相反的,張飛在真正作戰的過程中,反而是擅長用計的。

  若非如此,當年漢中都督的人選,眾將亦不會公推張飛了。

  而且張飛對劉備的忠心天下皆知。

  從地位、能力、忠誠三方面來說,張飛都是關羽薨逝後,替代他成為荊州都督的第一人選。

  可是在目前的大漢中,還有一個人選,得到了許多大臣的推舉。

  這個人選便是糜暘。

  糜暘現今的官職是左將軍。

  左將軍雖比張飛的車騎將軍差了兩個等級,但因為這是劉備當年長期擔任過的軍職。

  所以這個軍職在目前的大漢官製中,是有著特殊地位的。

  而論從能力及過往的戰績方面來考量,糜暘在一些大臣的眼中,反而比張飛更適合鎮守荊州。

  這倒不是說在那些大臣的眼中,糜暘的能力與張飛更強。

  只是荊州有著與曹魏和江東共同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在這種情況之下,糜暘是比張飛更適合鎮守荊州的。

  因為無論是曹魏還是江東,都在某場戰役中被糜暘打敗過並且損失慘重。

  這就讓糜暘同時擁有在曹魏與江東的巨大威名,這一點是張飛所不具備的。

  況且因為當年的公安之戰,讓糜暘在荊州中擁有僅在關羽之下的威望。

  在對外對內都擁有強大的威望之下,若讓糜暘成為荊州這個四戰之地的鎮守大將,乃是一件十分合適的安排。

  至於糜暘的忠心,那更不必說了,他的種種身份及他過往的表現,是不會有人懷疑他對大漢的忠心的。

  而且除去以上的緣由之外,還有一點緣由是糜暘很大的加分項。

  那便是在眾多大臣眼中,糜暘是關羽生前屬意的繼任者。

  這一點從關羽薨逝前多次教導糜暘的表現,就可以輕易的看出來。

  雖然荊州不是關羽的私產,但是以關羽生前在大漢的威望地位,加上他在荊州中遺留下的龐大影響力。

  若荊州的下一任都督是他生前所屬意的糜暘,那無疑對荊州,對大漢來說都是一件極好的事。

  正是因為張飛與糜暘都很適合接替關羽,成為荊州下一任的都督。

  所以新野中的大臣就根據自身的觀點不同,開始漸漸分為兩派不斷展開爭論。

  當然那些大臣的舉動並非是結黨營私,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大漢好,並且是因為政見不同而產生的正常爭論。

  由於這種原因,劉備並沒有對這場爭論做出阻止,但同時他亦未對這場爭論做出仲裁。

  於是在劉備的這副態度下,新野城中展開的爭論正愈演愈烈。

  只是雖然劉備未明確對兩派大臣的爭論表現出態度,但不代表他什麽都沒做。

  在關羽薨逝的第二日,他就命信使快速前往樊城,將正領兵駐守樊城的糜暘召來。

  在之前三英率軍一路北上的時候,為了保障大軍後路的安全,劉備便讓糜暘領軍駐守樊城,並順便處理一應戰後事宜。

  新野與樊城之間相距不遠,再加上有著育水的連接,所以在不久之後,樊城中的糜暘就收到了劉備的傳召詔令。

  與劉備傳召詔令一同前來的,還有關羽薨逝的消息。

  而在知道關羽已經於前日在新野城中薨逝後,糜暘難掩心中的悲傷,在諸位將屬面前不禁當眾號泣起來。

  盡管之前心中有著準備,但當如師如父的關羽真的離他而去時,糜暘心中的悲傷一點都不比劉備與張飛少。

  而且糜暘一旦回想起那日關羽於馬上對他囑托的話語時,他內心中的悲傷就更加無法控制。

  而不止糜暘號泣不已,就連得知消息的其他諸位漢將亦盡皆悲泣不已。

  更有甚者如廖化、趙累、王甫等關羽的嫡系將領,甚至都已經嚎啕大哭起來。

  只是悲傷歸悲傷,糜暘在知道劉備在新野城中急著見他後,他便立即開始分派諸將駐守樊城周圍各處要地。

  然後他就在收到劉備詔書的當日,帶著百余親衛朝著新野快速趕去。

  糜暘之所以如此心急,乃是因為他知道在這個敏感的關頭,劉備突然急召他前去新野,肯定有著不同尋常的緣由。

  關於那個緣由,糜暘在從傳詔侍郎的口中了解這幾日新野城中的爭論之後,心中已然有了一些猜測。

  按照糜暘的猜想劉備急召他前往新野,大概是要親自考察他,是否能夠承擔起鎮守荊州的重任。

  其實雖然關羽在生前就有透露出,在他死後自己有可能會成為荊州都督。

  只是那畢竟是關羽的一人所想,這件事到底能不能成真還得劉備做出決斷。

  所以對於這件事,糜暘在之前的時日中並未太過鑽營與關注。

  可是這不代表著糜暘不想成為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荊州都督。

  人往高處走,匡扶漢室是糜暘的志向,可是這不代表糜暘沒有自己的政治野心。

  正如當年張飛想成為漢中都督一般,糜暘現今亦是想成為荊州都督的。

  在這種心態之下,不去主動鑽營,采取手段是一回事,但若當機會落在他眼前時,糜暘亦不至於會假惺惺拒絕。

  當為則為,便是糜暘這時心中的想法。

  就在糜暘心中懷抱著猜測朝著新野快速趕去時,不過兩日糜暘一行人就已經來到了新野城中。

  而在糜暘到達新野城中後,早就得到劉備吩咐的費禕,第一時間就將糜暘帶往了劉備的寢室之外。

  當糜暘來到劉備的寢室之外時,他才發現劉備的寢室之外,滿掛著靈幔白幡。

  而在那象征著大喪的靈幔白幡之下,則是許多手持利刃的漢軍甲士。

  在看到這一幕後,糜暘的臉上浮現詫異之色。

  按照當世禮製,在喪禮期間,是不可出現刀兵等凶器的。

  這是怕刀兵的煞氣,衝撞了盤桓在家中的先人亡靈。

  特別是從這處房屋外的布置可以看出,現今劉備所處的房屋正是關羽的靈堂所在。

  以劉備與關羽之間的情感,劉備以天子之尊親自為關羽守靈,倒也是說的過去。

  但是以劉備對關羽的關愛,他應該是最不想煞氣衝撞關羽的亡靈的人才是呀。

  費禕見糜暘臉上有詫異之色浮現,他知道糜暘是在疑惑何事,於是他開口解釋道:

  “陛下認為大將軍在世時是蓋世英雄,他死後的亡靈定然也是陰間鬼雄。”

  “既是陰間鬼雄又豈會懼怕區區刀兵煞氣呢?

  而陛下認為讓大將軍生前的親軍駐守在靈堂之外,或可讓他覺得大將軍還在這世間一般。”

  在聽到劉備如此布置是有著這層含義後,糜暘的內心不禁一顫。

  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有多深,從這細節處的安排便可體現。

  同時糜暘也聽出了費禕語氣中的深深擔憂,很明顯這幾日劉備的精神狀態肯定非常不好。

  費禕在說完這番話後,便拱手示意糜暘自己進入關羽的靈堂中。

  在之前劉備早就下令,若糜暘到來,可不經通傳徑直入內。

  糜暘在看到費禕的示意之後,他便準備踏上台階朝著關羽的靈堂內走去。

  只是他在踏上第一層台階之後,他便聽到費禕的聲音再次傳來。

  “左將軍,替大漢好好勸勸陛下吧。”

  費禕的語氣很是沉重,他在擔憂什麽不言而喻。

  這幾日來,無論是地位多麽顯赫的大臣,想求見劉備一面都無法。

  而糜暘卻能得到劉備不經通傳徑直入內的恩寵,這足以證明糜暘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所以費禕對糜暘說出了這番話。

  糜暘在聽完費禕的這番話後,他轉身對著費禕微微一拜,然後便繼續朝著關羽的靈堂繼續走去。

  於公於私,就算費禕不提醒,他也會這麽做的。

  而當糜暘走到關羽的靈堂之外,正要推開靈堂的大門之時,他不知道的是,他今日的推門而入,將直接改變他後半生數十年的人生軌跡。

  亦為後世人解開了一個季漢的歷史謎團。

   昨天23點起來,洗澡吃飯1點開始碼字,現在才寫好,這是屬於昨天的1章更新。

    我現在再去睡,今天18點左右還會有一章,然後晚點還會有1章。

    雖然我更新時間很鬼畜,但我真的不算偷懶啦。

    冷死我了,各位晚安。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