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糜漢》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為令
  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為令
  在糜暘的構想之下,他隻準備將他的萬余大軍,分為三營。

  因為乃是若將手下萬余大軍分為五營,那麽他手下能夠統領一營的將才並不多。

  鄧艾、張嶷、孟達、丁奉,滿打滿算糜暘目前手中就這四員將領可單獨統領一營。

  而糜暘不可能將一萬大軍,都分散給諸將統領,自身隻留五百親衛。

  所以在糜暘的構想中,將一萬大軍分為三營,每營三千人,才是最有利於他的軍隊架構。

  一來,將一萬大軍分為三營後,一萬大軍還剩一千人,糜暘可編入自己的親軍之中,這樣他親軍的人數就會達到一千五百人。

  要想做到這一點,糜暘只需要在原來的軍隊編制上,做出一些調整就好。

  具體的調整就是,將原本的兩個曲成一部,變成三個曲為一部,而後五個部合成一營,便為三千人。

  而三個營的主將,糜暘心中亦有了人選。

  人選分別是孟達、張嶷、鄧艾三人。

  孟達本來就是一軍主將,只是因為他犯下罪行,被劉備剝奪所有部曲軍權,貶為糜暘帳下的一軍司馬。

  但孟達的統兵能力並沒有因為此發生改變,而且從他之前領軍攻打東三郡的情況來看,他的武略並不差。

  至於張嶷自不必說,能力,忠心俱是一時之選。

  而鄧艾,雖然年紀尚輕且從未單獨領軍過,但鄧艾卻是三人中資質最佳的。

  他缺乏的只是鍛煉且目前威望名聲不足,但這一點如果將鄧艾一直養在身邊,那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糜暘的打算是,在將大軍拆分為三營後,孟達與張嶷那兩營不用太過擔心。

  在鄧艾這一營,糜暘準備自己擔任主將,鄧艾委任為副將。

  然後鄧艾就可以借助著自身的威望,來初步執掌這營大軍。

  然後糜暘再將丁奉放進這一營中,利用他的經驗來協助鄧艾,鄧艾天資過人,想來會很快的成長起來。

  在糜暘將這個安排公布出去後,孟達自是覺得理所應當,而張嶷與鄧艾二人俱是對糜暘感恩戴德。

  張嶷之前本就被糜暘任命為門下督,執掌著他手中的親軍。

  但還未成為門下督多久,糜暘就再次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一營主將。

  這讓張嶷心中對糜暘的感恩無以言表,隻想著以後要好好糜暘效力,以圖報答一二。

  而鄧艾在得知糜暘的這個安排之後,亦是心中感動至極。

  但他對糜暘的感情早就已經滿了,所以他只是將糜暘的恩德默默記在心中。

  統率一營士卒,本來是需要校尉或者將軍軍職的。

  但事急從權,在天下喪亂數十年以來,早有無數前輩,為糜暘研究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方法很簡單,糜暘目前是一郡太守,而太守是可以直接委任縣尉一職的。

  糜暘創建的這三營,名義上可以給孟達三人掛上漢興郡三縣的縣尉官職。

  三名縣尉作為維護一縣治安的武官,麾下統領著數千縣兵,亦可以說的過去。

  在初步定好三營的主將之後,糜暘開始進行最重要的一步。

  自古以來,身為主將者,一旦統領大軍數量一多,那麽勢必要將麾下大軍分割,交給麾下的諸將分別統領。

  例如如今的糜暘將一萬大軍,主體部分一分為三,分別由孟達、張嶷、鄧艾三人統領。

  這一點是現實的需要,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可以直接統率每一位士卒。

  要想將大軍指揮的順暢自如,就要定好嚴密的組織架構,而後再分派諸將統領。

  但身為主將,必須要將兵權牢牢的握在手中。

  兵權的作用有多大,諸葛亮在糜暘來之前已經告誡過他: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

  說的簡單點,那就是兵權是糜暘這個主將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和平時期,兵權的具體象征是虎符。

  但是虎符發揮作用的時候,是王朝的和平時期。

  因為有著中央的強大威懾力在,所以中央頒發的虎符才有最大的效用。

  但現在是亂世,虎符這種東西,早就失去了最大的效用。

  在亂世之中,要想牢牢掌控住麾下大軍的兵權,靠的主將的手段。

  糜暘之所以將三營的實際掌握者,分別為任命孟達、張嶷、鄧艾三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三人之間從無勾連。

  而且這三人之間,除了張嶷與鄧艾兩人之間還好之外,孟達對張嶷與鄧艾兩人,是看不上眼的。

  這樣就可以防止這三人進行私下串聯,威脅到他。

  這是從上層架構中做出的製衡手段。

  當然靠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在一萬大軍當中,若論對糜暘最忠心的,不是鄧艾,亦不是張嶷,而是糜暘從公安城中特地帶來的一千五公安士卒。

  這是在公安一戰後,糜暘收獲的最大的成果之一。

  那一千五公安士卒,在糜暘恩威並施的手段之下,早已經對糜暘死心塌地。

  一千五公安士卒其中有五百人被糜暘收為親軍,剩下還有一千人。

  這一千人,糜暘的打算是讓他們成為這三營大軍中的各級基層軍官。

  統率大軍必須要通過相應的組織架構執行,而軍隊組織架構的根本就在於各個基層軍官。

  一旦糜暘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為,九千大軍中基層的軍官。

  那麽憑借著這一千公安士卒對糜暘的忠心,他們自然會為糜暘看好這支大軍,從而讓糜暘達到完全掌控這支大軍的目的。

  哪怕三營主將中有人想反叛糜暘,他們亦根本指揮不動手下的大軍。

  這才是徹底掌控一支大軍最好的辦法。

  而且將一千公安士卒,委任為大軍中的各層基層軍官,也會有一個好處。

  那便是這一千公安士卒,都是經歷過血與火戰爭的老卒,在他們的帶領訓練之下,這九千大軍亦能很快發揮出戰鬥力。

  “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

  在糜暘的安排之下,加上有著一千公安士卒的協助,不出數日,三營大軍的大致框架就已經組建完畢。

  數日後,天朗氣清,在河谷之中的校場之上,矗立著一座剛剛建成的高台。

  此刻糜暘正站立在高台之上,看著下方烏泱泱的一片大軍。

  不同於以往在公安城中面對的那數千公安士卒,如今站在他下方的近萬大軍,乃是真正從屬於他的大軍。

  亦是將來他在亂世之中,賴以生存的生命保障。

  在這種原因之下,糜暘務必要將高台下的這近萬大軍,鍛煉成一支強軍。

  這時在高台之上的只有糜暘,他的身邊沒有關平這位好友可以提醒他,他的身邊亦沒有於禁這位名將可以教授他經驗。

  接下來大軍的一切訓練事宜,只能靠糜暘自己安排。

  正所謂:“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從小受到一眾名將教誨長大的糜暘,知道凡是訓練士卒,主要方面來說有四要:
  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

  這四要是保證麾下大軍能夠聽從指令的先決條件,而在這四要之中,糜暘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

  嚴明的軍紀,是鍛煉出一支強軍的基本。

  在糜暘站在高台上之時,高台之下的近萬大軍亦在仰頭看著糜暘。

  自他們投入糜暘麾下以來,糜暘之前所宣揚的“一日三餐,七日一肉”的優惠政策一直在貫徹,並沒有一次食言過。

  這樣的情況之下,糜暘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譽。

  就在近萬大軍的目光在注視著高台上的糜暘時候,他們只見高台上的糜暘開始招手。

  而後他們身前的數百糜暘親軍開始上前,雙手叉腰朗誦起糜暘親自定下的軍令來:
  “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

  受令不傳,傳令不審,迷惑吏士,金鼓不聞,旌旗不睹,此謂慢軍,慢軍者斬。

  食不稟糧,軍不省兵,賦賜不均,阿私所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

  ”

  在數百名糜暘親軍的朗誦聲之下,一聲聲糜暘親自寫的軍紀斬令開始傳遞在近萬大軍的耳中。

  一聲聲斬令飄蕩在幽深的河谷之中,令近萬大軍臉上都浮現了畏懼之色。

  糜暘一共定下七條斬令,分別針對七種情況:輕軍,慢軍,盜軍,欺軍,背軍,亂軍,誤軍。

  斬令很嚴,但不嚴無法出強軍。

  糜暘今日所定下的七條斬令,其實出自諸葛亮所撰寫的兵書之中。

  歷史上諸葛亮依靠這強大的軍紀,就算在關中平原中與魏軍正面決戰,亦不曾落過下風。

  史書中亦記載了諸葛亮在實施以上七條斬令後,漢軍的軍紀情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

  “是以分兵屯,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亮之行軍,安靜而堅重;安靜而易動,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

  種種史料表明,在嚴厲的軍法之下,漢軍的軍紀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與猶如強盜一般的魏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糜暘來自後世那個兵民親如家人的年代。

  雖然因為時代的原因,糜暘沒辦法在當世練出一支如後世子弟兵那般的強軍。

  但既然嚴明的軍紀既可以提高戰鬥力,又能保證百姓不受麾下兵士的侵擾,那麽糜暘沒有理由不去實施。

  在數百糜暘親軍念完糜暘定下的軍紀之後,高台下萬余大軍,瞬間陷入了一陣不小的騷動之中。

  為了保證每位士卒都聽得懂軍紀,糜暘將一些原本複雜的軍紀內容寫的簡單易懂,並且用當世的常用語替代。

  但正因為每位士卒都聽懂了糜暘所頒布的軍紀,所以面對這嚴厲的軍紀,很多人臉上都浮現了懼怕之色。

  那些原本的荊州青壯倒是還好,他們本來就是老實本分的農家漢,他們經過多年欺壓,養成了順從的性格。

  只要不是活不下去,他們輕易不會起逆反心理。

  而且雖然糜暘定下的軍紀很嚴格,但他的每條斬令都是言簡意賅,言之有物。

  這樣反而讓那些荊州民眾覺得有法可依,覺得自己不會被無辜斬首。

  在外他們是民眾要嚴守漢法,在內他們是軍士要嚴守軍紀,他們覺得這很理所當然。

  只有那部分吳軍降卒,原本他們在江東時軍紀就不算好,一些壞習慣早已養成。

  所以他們在聽到糜暘定下的軍紀時,反應最大。

  但那數千吳軍降卒,因為公安一戰早就對糜暘敬畏甚深。

  加上因為糜暘已經初步在他們心中建立了信譽,所以那數千吳軍降卒在各自將校的彈壓下,情緒慢慢趨於穩定。

  那數千吳軍降卒只能在心中默默希望,來日他們一定要嚴守軍紀,千萬不要犯了那七條斬令之一。

  在見下方近萬大軍的情緒漸漸穩定之後,糜暘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有這七斬令為綱紀,不久之後,他應該就能鍛煉出一支軍紀嚴明的強軍出來。

  在當眾宣讀了七條斬令之後,糜暘令鄧艾三將上高台來。

  在鄧艾三將上高台來之後,糜暘將親自手抄的三份軍紀分別交到三將手中。

  並且他語氣鄭重的囑咐道:“七斬令上轄我,下治卒,爾等三人亦要嚴記這七條斬令,否則來日若一旦犯了軍法,吾定斬不饒。”

  “治軍乃統兵將領責任,吾現將這份七斬令分別謄抄一份給予爾等,你們回營之後,務必要熟記在心。”

  “在自身熟記於心後,亦要督促麾下將校士卒,將七斬令一一熟記。”

  軍紀定的再好,若不實施那也是一紙空文,而實施的前提在於熟知。

  方才數百親軍朗讀一遍七斬令,肯定不能讓在場所有的士卒都記住七斬令的內容,所以接下來就要靠鄧艾這三將去督促了。

  而鄧艾等三將在聽到糜暘的話後,神色紛紛一凜。

  糜暘的那句“上轄我,下治卒”令鄧艾三人意識到糜暘對七斬令的重視。

  於是他們三人在接過糜暘手中的七斬令後,紛紛下跪領命。

   最近的情節,部分讀者有些想法,這裡我解釋一下哈。

    所謂種田,無非三方面:整軍治武,改革生產,控制地方,這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目前的章節就是在發展這三方面的內容。

    申氏兄弟,想處理他們可以安排很多種方式,但申氏兄弟只是天下豪強的一個縮影,必須要先知道豪強為何能割據地方,後期提出改革之時,大家才不會看的莫名其妙。

    也許有些讀者不在意這些,但我是作者,眾口難調,我得兼顧整體讀者的觀感。

    你們一直都在支持我,這是我最珍惜的地方。

    今日的這三章,我寫花了12小時,查資料查了將近4小時。

    無論是當初未上架前還是現今取得不錯成績,我一直都在用心想寫好這部作品。

    最近疫情慢慢解封,我的工作可能近段時間亦要恢復,我也不知道還能日萬多久。

    加上最近不少家人看我寫小說憔悴了不少,亦有在勸我身體重要,所以可能在不久的之後,一天就只能兩章(8000字)。

    若各位大佬要養書,那作者菌拜求一下,月末記得讀一次。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具體的七斬令為了不被說水字數,我會發布在書評區,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